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30.1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卜商 的原始碼
←
卜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49508.jpg|缩略图|卜商(子夏)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File:327000858qqo50nn30o.jpg|150px|缩略图|「孔門十哲」子夏]] [[卜商]](?-?),字[[子夏]],家貧,勤奮好學,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少[[孔子]]四十四歲。《史記集解引家語》<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8F%B2%E8%A8%98%E9%9B%86%E8%A7%A3%E5%BA%8F 《[[史記集解序]]》]</ref>以子夏為衛人,[[董仲舒]]《[[春秋繁露]]》<ref>[https://ctext.org/chun-qiu-fan-lu/zh 《春秋繁露》]</ref>中亦稱「'''衛子夏'''」。 與[[子游]]同列[[四科十哲|孔門四科十哲]]的文學科,長於文學,對《[[詩經]]》<ref name="毛詩">[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毛詩》]</ref>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學堂並授業,魏文侯也曾向子夏請教學問。 [[田子方]]、[[李悝]]、[[段干木]]、[[李克]]、[[吳起]]、[[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一般認為傳授《[[公羊傳]]》<ref>[https://ctext.org/gongyang-zhuan/zh 《春秋公羊傳》]</ref>的[[公羊高]]、《[[穀梁傳]]》<ref>[https://ctext.org/guliang-zhuan/zh 《春秋穀梁傳》]</ref>的[[穀梁赤|穀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門人。這些人都成了當時的各個的國家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因此子夏想當然名垂青史。 《[[春秋左傳|左傳]]》<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zh 《春秋左傳》]</ref> 的作者是[[吳起]],《[[公羊傳]]》的作者是[[公羊高]],《[[穀梁傳]]》作者[[穀梁赤]],著名的《春秋》三傳作者都是子夏的學生,這三本書對[[春秋]]的歷史記載的最為全面,被後世的人當成權威的讀本,其中《[[左傳]]》最為權威。 ==生平== 子夏出身貧窮,約前483年,他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前476年他赴晉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裏教書,三家分晉後該地成為魏國領土。開創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據云《[[詩經|毛詩]]》<ref name="毛詩"></ref>之學,是由子夏傳下。《[[論語]]》<ref>[https://ctext.org/analects/zh 《論語》[春秋 - 戰國]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50年]</ref>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學識要廣,志向要堅定,凡事要細心去問,要從淺近處去思考,以類推於的遠大地方,仁道就在這裏面了。」 後人非議子夏者多由二事,一是子夏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二是子夏為喪子而痛哭失明,不愛惜身體。 ==後世評價== 子夏在孔門弟子中,與子游同列「文學」之科:《[[論語]]》中記載他的論學之言,實能篤守孔門為學本旨,如《[[論語]]·學而篇》<ref>[https://ctext.org/analects/xue-er/zh 《論語·學而篇》]</ref> 載:「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以好色之心以好賢,侍奉父母能竭盡心力,事奉國君又能捨身盡忠,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個人能如此克盡人倫之道,雖未嘗從師為學,但其所作所為已自然脗合為學之本旨,像這種人,我們怎可再說他是未學? 《[[論語]]》中又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已矣。』」日知其所亡,就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就是溫故,一個人如能溫故而知新,則學問自必與時俱進,這種人當然可稱之為好學之士。子夏又曾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加以注解:「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認為博學再加上篤志,則做學問不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而一個人做學問,能切於事理,不浮泛而問,並就所問之事理,潛心體認,不憑空懸想,且學思並重,力行勿怠,心不外驚,操存省察,則仁在其中矣。 子夏以好文學出名,更擅長詩教,據《[[論語]]》記載:孔子稱許弟子中可與討論〔詩〕的,只有子貢與子夏二人。 孔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散而之四五;而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據後人考證,魏文侯初立,在周貞定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46),即孔子沒後三十三年,時子夏已六十二歲。子夏在孔子生前,已嶄露頭角,到魏文侯時,則是大師級的人物,所以魏文侯極敬重子夏,並師事之。 子夏設教西河,門下從學之徒,已不可確考。據[[皮錫瑞]]《[[經學歷史]]》<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47999 《經學歷史》]</ref>記載:「《[[韓非子]]·顯學篇》<ref>[https://ctext.org/hanfeizi/xian-xue/zh 《顯學》]</ref>云:『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諸儒學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又[[洪邁]]《[[容齋隨筆]]》<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23827 《容齋隨筆》]</ref> 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與他人不同矣。於禮,則有《儀禮·喪服》<ref>[https://ctext.org/yili/sang-fu/zh 《喪服》]</ref>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穀梁赤]]者,[[應劭]]《[[風俗通|義風俗通]]》<ref>[https://ctext.org/fengsutongyi/zh 《風俗通義》]</ref>亦云係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云。」 按漢儒傳經,學者都推崇子夏;因孔門後學,可分『傳道之儒』與『傳經之儒』兩大系統。一般言之,自[[曾子]]、[[子思]]、[[孟子]]以及《[[中庸]]》<ref>[https://ctext.org/liji/zhong-yong/zh 《中庸》]</ref>、《[[子夏易傳|易傳]]》<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13835 《子夏易傳》]</ref>一系為傳道之儒,自子夏至[[荀子]]下及漢初經師,則為傳經之儒。惟此僅就其氣度及學風之大致而言,不能說[[曾子]]、[[孟子]]一系必不傳經,而子夏、[[荀子]]一系則無須於傳道。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問學之前,好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曾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曰:「過猶不及。」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朱熹]]在注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當面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夏的性格== 《[[荀子]]·大略篇》<ref>[https://ctext.org/xunzi/da-lve/zh 《荀子·大略篇》]</ref>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其性格可見一斑。子夏向志於學,故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與[[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樣,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 《論語》中子夏曾與孔子討論《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為「繪事後素」,子夏發揮夫子之意雲「禮後乎?」甚得孔子嘉許。 子夏的勤奮好學,在孔門弟子中亦相當突出,並因此獲得孔子的贊賞和鼓勵,孔子也盡可能地加以引導和訓練,從而使子夏在孔門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學說。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後,子夏最有資格統領孔門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與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處。他在孔子去世之後策劃推舉有若而未果,只好離開孔門,前往他國聚徒講學。 ==相關辭語== 『'''[[子夏離群|子夏索居]]'''』、『'''[[子夏索居|子夏離群]]'''』簡釋:指寂寥獨居。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ref>[https://sou-yun.cn/Query.aspx?type=poem&id=31276&lang=t 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ref> :『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典故出處=== *《禮記·檀弓上》<ref>[https://ctext.org/liji/tan-gong-i/zh 《禮記·檀弓上》]</ref>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異聞,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汝何無罪歟?」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以久矣!」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51<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0067.htm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51]</ref>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唐代詩詞例句== {| class="wikitable" |- ! 詩詞例句 !! 作者 !! 詩名 |- | 清秋將落帽,子夏正離群。 || [[張賁]]|| 賁中間有吳門旅泊之什蒙魯望垂和更作一章以伸酬謝 |- | 人間搦管窮蒼頡,地上修文待卜商。 || [[徐夤]] || 傷前翰林楊左丞 |- | 燕地尊鄒衍,西河重卜商。 || [[李商隱]] ||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 |- | 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 [[杜甫]] || 上韋左相二十韻 |- |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 [[王維]] ||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 | 猶嫌子夏儒,肯學樊遲稼。 || [[韓愈]] || 縣齋有懷 |}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ref>)。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四科十哲|孔門四科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子淵|颜回]](子淵)、[[闵损|子騫]](子騫)、[[冉耕|伯牛]](伯牛)、[[冉雍|仲弓]](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子我]](子我)、[[端木赐|子貢]](子貢)。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子游)、[[卜商|子夏]](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子有]](子有)、[[仲由|子路]](子路)。 *十哲以外,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颛孙师|子張]](子張)、[[曾参|子輿]](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子羽)、[[原宪|子思]](子思)、[[公冶长|子長]](子長)、[[樊须|子遲]](子遲)、[[有若|子有]](子有)、[[公西赤|子華]](子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ref name="〈仲尼弟子列傳〉"></ref>)。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xiang-gong-shi-nian/zh 《左傳·襄公十年》]</ref>,《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ref>[https://ctext.org/chun-qiu-zuo-zhuan/ai-gong-shi-yi-nian/zh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ref> {|border=0 style="font-size: 100%"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1 |[[颜回]] |子渊 |- !2 |[[闵损]] |子骞 |- !3 |[[冉耕]] |伯牛 |- !4 |[[冉雍]] |仲弓 |- !5 |[[冉求]] |子有 |- !6 |[[仲由]] |子路 |- !7 |[[宰予]] |子我 |- !8 |[[端木賜]] |子贡 |- !9 |[[言偃]] |子游 |- !10 |[[卜商]] |子夏 |- !11 |[[颛孙师]] |子张 |- !12 |[[曾参]] |子舆 |- !13 |[[澹台灭明]] |子羽 |- !14 |[[宓不齐]] |子贱 |- !15 |[[原宪]] |子思 |- !16 |[[公冶长]] |子长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17 |[[南宫适]] |子容 |- !18 |[[公皙哀]] |季次 |- !19 |[[曾點]] |子皙 |- !20 |[[颜无繇]] |路 |- !21 |[[商瞿]] |子木 |- !22 |[[高柴]] |子羔 |- !23 |[[漆雕啟]] |子开 |- !24 |[[公伯缭]] |子周 |- !25 |[[司马耕]] |子牛 |- !26 |[[樊须]] |子迟 |- !27 |[[有若]] |子有 |- !28 |[[公西赤]] |子华 |- !29 |[[巫马施]] |子期 |- !30 |[[梁鳣]] |叔鱼 |- !31 |[[颜幸]] |子柳 |- !32 |[[冉孺]] |子鲁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33 |[[曹恤]] |子循 |- !34 |[[伯虔]] |子析 |- !35 |[[公孙龙 (孔子弟子)|公孙龙]] |子石 |- !36 |[[冉季]] |子产 |- !37 |[[公祖句兹]] |子之 |- !38 |[[秦祖]] |子南 |- !39 |[[漆雕哆]] |子敛 |- !40 |[[颜高]] |子骄 |- !41 |[[漆雕徒父]] |子文 |- !42 |[[壤驷赤]] |子徒 |- !43 |[[商泽]] |子秀 |- !44 |[[石作蜀]] |子明 |- !45 |[[任不齐]] |选 |- !46 |[[公良孺]] |子正 |- !47 |[[后处|-{后}-处]] |子-{里}- |- !48 |[[秦冉]] |开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49 |[[公夏首]] |乘 |- !50 |[[奚容箴|奚容蒧]] |子楷 |- !51 |[[公肩定]] |子中 |- !52 |[[颜祖]] |襄 |- !53 |[[鄡單|鄡单]] |子家 |- !54 |[[句井疆]] |子疆 |- !55 |[[罕父黑]] |子索 |- !56 |[[秦商]] |子丕 |- !57 |[[申党]] |周 |- !58 |[[颜之仆]] |叔 |- !59 |[[荣旂]] |子祈 |- !60 |[[县成]] |子祺 |- !61 |[[左人郢]] |行 |- !62 |[[燕伋]] |思 |- !63 |[[郑邦]]<ref>避[[刘邦]][[讳]],改称郑国。</ref> |子徒 |- !64 |[[秦非]] |子之 |} | |style="vertical-align:top"| {|class=wikitable !# !姓名 !字 |- !65 |[[施之常]] |子恒 |- !66 |[[颜哙]] |子声 |- !67 |[[步叔乘]] |子车 |- !68 |[[原亢籍]] |籍 |- !69 |[[乐欬]] |子声 |- !70 |[[廉絜]] |庸 |- !71 |[[叔仲会]] |子期 |- !72 |[[颜何]] |冉 |- !73 |[[狄黑]] |皙 |- !74 |[[邦巽]] |子敛 |- !75 |[[子蔑|孔忠]] |子蔑 |- !76 |[[公西舆如]] |子上 |- !77 |[[公西葴|公西蒧]] |子上 |} |} == 歷代追封 == *[[唐玄宗]]尊之为“'''魏侯'''” *[[宋真宗]]加封为“'''河东公'''” *[[宋度宗]]又尊为“'''魏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卜子'''”。 == 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i06fiC6wg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12 .孔門聖賢:(十一)傳經設教子夏 作者: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COxTv9e_Q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孔門十哲二 馮翊綱說人解字 20180315 作者: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 ==參考資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078/ 國家教育研究院] ==文獻== [[Category:春秋戰國人物]] [[Category:儒家人物]]
返回「
卜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