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97.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印象主义音乐 的原始碼
←
印象主义音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印象主义音乐</big> ''' |- | [[File:764a1cc8045d4df4b7e21f89e0f703ba.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6322/20160720212323-904575395.jpg/300原图链接][http://baike.sogou.com/v155922.htm?fromTitle=%E5%8D%B0%E8%B1%A1%E9%9F%B3%E4%B9%90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图中人物:莫里斯·拉威尔) =='''目录'''== '''历史''' '''特征''' '''手法''' '''人物''' '''作品''' '''配器''' '''历史'''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在 欧洲文化活动中心 巴黎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 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 一种音乐流派。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 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 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1874年 巴黎“落选者沙龙”展出画家C.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 的绘画,引起嘲笑和议论,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与之相似的画家,如E.德加、C.毕沙罗、A.西斯莱、P.A.雷诺阿称为“ 印象派”。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热爱大自然,面向现代生活,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周围的气氛,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 罗马进修时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其《弦乐四重奏》在 布鲁塞尔首演时, 评论家开始用“ 印象主义”加以赞扬;1905年以后,此词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不再带有贬意。 '''演变'''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 后期浪漫派 和 民族乐派 中演变出来的。在德彪西之前, 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因素已显露于F.F. 肖邦、F.李斯特、E.格里格、П.穆索尔斯基以及 C.-A.弗朗克、R.瓦格纳等人的作品之中。肖邦充分认识到色彩的价值,将其作为音乐中一种独立的重要因素。格里格的复杂、朦胧、富于色彩的和声,亦可谓具有一定的 印象主义气质。他们对钢琴音乐的细致要求和踏板的出色运用,对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有重要影响。李斯特某些作品标题的本身就含有 印象主义的性质,如《鬼火》表现光的快速运动;瓦格纳的歌剧里已有许多新颖的音响组合,《莱茵河的黄金》序曲所呈现出波涛起伏、雾气缭绕的意境。此外,东方音乐亦是 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养料,例如1889年 巴黎万国博览会中演出的 爪哇及东南亚的音乐,对德彪西有很大启示。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 印象派的行列,但是, 印象主义 音乐风格及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在 法国, 拉韦尔同样喜好选择象征派诗人C.波德莱尔、P.魏尔兰、S.马拉梅的诗歌为歌词。他的音乐尽管结构严谨,有些接近于 古典主义,但有人仍将他归之于 印象主义。P.迪卡斯采用象征派诗人M.梅特林克的戏剧为歌剧 脚本,运用全音音阶与德彪西式的和声,与A.鲁塞尔、F.施米特等同时代的 法国作曲家一样,在采用 印象主义音乐语汇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个性。 在 英国,受德彪西影响最大的是F.迪利厄斯,他的《夏日的花园》、《河上之夏夜》等乐曲,充分反映了 印象派的特点。R.沃恩·威廉斯在其《伦敦交响曲》中,对 泰晤士河上朦胧黎明及威斯敏斯特教堂 洪亮钟声的描绘,都有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此外,还可列举G.霍尔斯特的《行星》中的《海王星》、F.布里奇的《萤火虫》、《[[春天来临]]》,A.巴克斯的《[[范德花园]]》。 西班牙作曲家M. de 法利亚的不少作品,既有鲜明的 印象主义倾向,又有民族特征,《西班牙庭园之夜》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 匈牙利B.巴托克的早期作品《两幅图画》中的《鲜花盛开》,《在户外》中的《夜音乐》,Z.科达伊的《九首小曲》、《夏日的黄昏》等都表现出 印象主义的意境。 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曾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但它的题材、内容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因而仅盛行于20世纪初,不久就被新的音乐风格与音乐流派所代替。 '''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 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 二十世纪初的 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 “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 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派代表德彪西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 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 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 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 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3~1902)、钢琴曲《版画集》(1903)、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都是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 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创造出不间断的光的流动。 '''特征''' 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 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 与之相比较, 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 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 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 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 印象主义音乐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它深受当时 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因此,在 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 旋律重要。由于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组合之中产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达云雾水性音响的灵动之感,因而十分适宜表现 印象主义的风格。不仅如此, 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作为 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从他的钢琴作品标题来看,德彪西喜欢把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而这正是 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尽管德彪西描绘大自然的题材比比皆是,但他并没有像 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境界。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 与德彪西相比,作曲家 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他在逐渐摆脱 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约束,回到更古老纯粹的 法国传统。 拉威尔享有管弦乐配器大师的盛名,敏锐的色彩感大大地影响了他的钢琴创作。如果说德彪西主要从钢琴本身去发掘表现潜力和音响层次, 拉威尔则更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来发挥钢琴音响的色彩性。其钢琴作品以组曲《镜子》、《[[夜之幽灵]]》和两首 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手法''' 印象主义音乐常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在曲调发展上避免使用 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展开等表现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声乐曲调与言语音调密切结合,近似朗诵;器乐曲调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 ②在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如各种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男高音与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区、铜管大量使用弱音器与阻塞音,铜管在乐队中的作用往往不在于加强力度,而为了取得多变的色彩效果等。 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如弦乐组常常细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过去很少用的音区,大提琴担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竖琴、 钢片琴、三角铁和 钟琴清澈的音响,使管弦乐色彩缤纷,把力度与音色联系起来。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人物''' 法国 音乐家德彪西和 拉威尔是公认的 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 法雅、席曼诺夫斯基、法国的 保罗·杜卡、意大利的雷斯皮基和英国的沃恩·威廉斯也是该流派音乐的杰出代表。 像其他 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 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 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 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 虽然德彪西力图让自己远离「 印象主义」这个词,但是他音乐的核心无疑正正体现了印象主义的理念。他深受同时代 印象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并吸收了外国和东方的一些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色彩朦胧,如梦如幻,其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後》,《春天》,《 大海》,《意象集》,还有他的钢琴曲都是 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扛鼎之作。而他的名字,也紧紧地与 印象主义音乐相连,「德彪西主义」(Debussyism)也成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同义词。 '''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胞 拉威尔了,但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过多使用全音阶 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他更擅长从 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无人能及。例如 《波莱罗舞曲》,节奏和 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这首西班牙舞曲借助 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 (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听起来使人感觉变幻莫测,趣味无穷。 他的音乐以描述身外之物为主,但不像标题音乐般刻意描写事物,而是远离象徵主义中深染的主观元素,以一种远距离、极度客观的立足点来创造音乐的印象。他虽与德布西并称为印象乐派的大师,但是 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他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的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其中《[[库普兰之墓]]》,《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舞剧《[[达夫妮与克罗伊]]》,《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是极具 印象主义特色的作品。 '''作品'''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管弦乐曲:《牧神午後》、《春天》、《 大海》、《意象集》 室内乐曲:《弦乐四重奏》( 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 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 1916年- 1917年) 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 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 芭蕾舞剧:《鹅妈妈》 小提琴曲:《茨冈》 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 '''雷斯皮基''' 交响三部曲:《 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罗马的节日》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俄国1905年革命"》 '''配器''' 随着乐曲的发展, 管弦乐队规模逐渐定为以下形式: '''弦乐组'''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以上由弓发出声音又称“ 弓弦乐器”。由 手指拨或弹出声音的叫“拨弦乐器"或"键盘乐器”, 竖琴、 管风琴、 钢琴、 六弦琴、曼佗林、 班卓琴、 手风琴等。(拨弦乐器除了竖琴以外,其他的乐器在管弦乐中极少用到)。“弓弦乐器”是管弦乐团中数量最多的乐器。它们通常出现在古典时期的歌剧中。 '''木管组'''<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1053de65ddccda38376baf73.html 印象主义音乐],搜狗, 2017-02-13</ref> 木管又分:“无簧乐器”,有 短笛、 横笛(也称长笛);“单簧管”有 竖笛、 低音单簧管以及黑管。“ 双簧管”有 高音双簧管、 英国管、 大管、 低音大管),虽都是木管双簧的乐器,实际上它们是高音、中音、低音的排列。其中 长笛、双簧管、 单簧管、 大管,在18世纪的器乐中经常出现。到了19世纪则成为增强戏剧性 气氛的主角。 '''铜管组''' 短号(短喇叭), 小号, 法国号, 长号,低音长号、大号(低音号)、 次中音号。 '''打击组''' 定音鼓、低音鼓、 小鼓、 钹、 三角铃、 铃鼓、 排钟、 锣、 木琴、 钟琴、 钢片琴、雪橇铃、 响板、 砂槌、 棘轮、 牛铃、布谷鸟笛、盒梆、乐鞭、 小铃、 颤音琴、马林巴等。 打击乐器可分有调性及无调性二种,不少效果用的乐器不容易译成理想的名称。颤音琴、马林巴琴、 钢片琴、 木琴均为键盘打击乐。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印象主义音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