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15.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危害 的原始碼
←
危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危害</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puchedu.cn%2Fuploads%2F0%2F26%2F1533356833%2F471000561.jpg&refer=http%3A%2F%2Fimg.puchedu.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0999557&t=3094747576eb3a3323dd3886f055664c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5%8D%B1%E5%AE%B3&pn=19&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1533356833%2C471000561&os=2159214234%2C4040116199&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puchedu.cn%2Fuploads%2F0%2F26%2F1533356833%2F471000561.jpg%26refer%3Dhttp%3A%2F%2Fimg.puchedu.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60999557%26t%3D3094747576eb3a3323dd3886f055664c&di=7108135681917976577&tt=1&is=0%2C0&adpicid=0&gsm=78&dyTabStr=MCwzLDgsNCw1LDYsMiwx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危害 拼音;wēihài 近义词;伤害、损害、侵害、灾害 基本解释;构成伤害或损害,动词 |} 危险灾害。 《[[荀子·荣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韩非子·奸劫弑臣]]》:“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险阻危害,不可胜言。” 2. 使受破坏;伤害。 《[[后汉书·孔融传]]》:“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南史·垣护之传]]》:“ 元徽 末, 苍梧 凶狂,恒欲危害 高帝 。”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那些危害猪牛鸡鸭的野物:黄竹筒、黄豺狗、野猫子,都归他们管。” 能引起人员的伤害或对人员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 识别危害时应充分考虑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五个方面和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ref>[https://www.cndzys.com/yinshi/changshi/209458.html 【泡打粉的危害】],大众养生网 , 2014年7月9日</ref> ==释义== 词目: 危害 基本解释 1. [harm;undermine;impair;endanger;jeopardize] 构成伤害或损害,动词。例句: (1)严重干旱危害农作物的生长; (2)大量私人汽车的使用严重危害自然[[环境]]; (3)吸烟危害健康。 2. 危险、灾害。名词。例句: (1)危险:在油库附近抽烟的危害每个人都应该牢记; (2)灾害:龙卷风的危害真是大得惊人。 3.在食品安全中指可能导致对健康产生不良效果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状态。名词。例句: (1)公众已经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还不为很多人所[[认识]]。 ==毒品== 毒品的危害可以说有很多,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危害有两大类: ==身心方面== (1) 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 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 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 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社会方面==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 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无论用什么方式吸毒,对人体的肌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行为== 1.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客观[[活动]]。 2.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 (1)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作为和不作为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即纯正不作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故意杀人罪,即不纯正不作为犯。 ==行为理论== 在国外,主要是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有四大行为理论: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注: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46—347页。)对这四大行为理论的评析是一个范围极广的论题, 这里只择要者予以一评述。 第一,因果行为论。 这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行为论,认为行为是指行为者具有某种意欲(意思),为实现此意欲而产生身体运动,由于人体运动而使外界发生变动。即行为是行为者由于某种有意思的举动而引起的因果发展(意思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注: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第334页。)。按此说,有意性、有体性、 外界变动性是行为的三大要素。此说对于作为,因为其有自然因果过程的发动,解释自无问题;但对于不作为,因其并没有任何招致外界发生变动的自然举动即缺乏有体性和外界变动性,如贯彻这种行为理论,势将不作为排除于行为之外,而此说仍以之属于行为[[范畴]],理由何在,并未给予圆满解答。 第二,目的行为论。 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自然行为论,与因果行为论相反。此说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在现实的目的上,由意思所支配、操作的自由身体[[活动]],以目的性作为行为本质。对于目的行为论,有学者作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威尔哲尔目的行为论的行为概念,是依据存在论的方法,明示行为的‘存在构造’,并以之作为刑法上研究的基础。他在活的思维上,使用此种存在论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适合现代思维方法的,因此,威尔哲尔的目的行为论在这一点上是有重要价值的。”用此说来表明故意犯的行为[[性质]],固无不当,然而,用来说明过失犯行为,则显困难。“如无认识过失并无结果的预见,而称之为有目的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和难以赞同。”(注: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33页、334页)。 第三,社会行为论。 由于因果行为论不能说明不作为的真谛,目的行为论难以解说过失行为的性质,因而社会行为论出而匡正。社会行为论是一种价值的行为理论,它立足于行为的社会价值,认为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或社会重要性的人类举动(注:参见韩忠漠:《[[刑法原理]]》,台湾1981年版,第112页。)。因此,凡人类举动, 无论是故意的抑或是过失的,是作为或不作为,只要具有社会意义(通常理解为足以惹起有害于社会的结果而具有社会危害性)均可视为刑法中的行为。同时,对于各家学说均感棘手的忘却犯,只要强调行为的社会意义,而舍弃行为的主观意思,这样,也仍可认同于行为。但其亦存在不容置疑的片面性。正如日本学者团藤教授认为,所谓社会这一价值要素本来是不法要素,将其作为评价的对象置于行为之中,是过多的要求(注:参见[日]团藤重光:《[[刑法总论纲要]]》改订版,创文社昭和61年版,第493 页。)。德国学者考夫曼也认为,人的行为存在于精神的世界,但同时也是有体的,心理世界中的事情,完全无视因果性,对行为的概念进行规定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行为论在其片面性上难以支持(注:参见[日]中山研一:《[[现代刑法讲座]]》,第一卷,成文堂昭和52年版,第222页 )。但无论如何,社会行为论立意较为全面,可以说明各种行为形态,因而为现代西方国家多[[数学]]者所赞同,在德国处于通说地位。 第四,人格行为论。 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是行为者人格的主体性现实化的身体动静。是在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注: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第347页、第348页。)。按此说,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和社会基础。该理论着眼于行为人人性的存在,考虑到其人格的深层来规定行为的意义,且可以把作为与不作为,基于故意和过失的身体动静都囊括在行为概念中,这是其较之以前的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等行为理论的进步之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人格行为论是在人格责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人格的主体性现实化”,极易与有责性混同,认定行为使人产生一种责任判断的误解。其次,根据团藤重光的人格行为论,精神病人的行动,幼儿的行动不能反映行为人的人格,但上述活动仍是刑法保安处分的对象,属于刑法评价对象。最后,该行为理论又将行为看成是一种单纯的人格表现过程,将其作为法律以及构成要件评价前的一种无色的事实,而忽略了行为的法规范性(注: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第357—358页)。 透过上述评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若承认意思要素是刑法中行为及危害行为的必备要素,则有两种尴尬局面:一是否认了刑法条文中客观存在的无意行为属于刑法中的[[行为]]范畴;二是上述诸说没有哪一种既能概括说明危害行为的本质及其全部表现形式,又能将非危害行为排除于其概念外。相反,若从危害行为概念中舍弃意思要素,而用有社会意义的身体动静来概括危害行为,有关刑法行为理论的各种纷争便可迎刃而解了。这一点已从[[社会]]行为论中初见端倪。 ==概念评析==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刑法行为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至今意见不一,尚待深探。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刑法学者对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的多样性略见一斑。关于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种: 第一,危害行为,或称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注: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第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即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注:参见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第三,危害行为,在这里专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第四,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 )。 第五,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思决定所支配的违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第六,危害行为指的是由行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观上违反刑法禁止规范或命令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肖中华:《[[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 第七,应从行为概念中抛弃意思要素,而直接用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身体动静来概括行为概念,包括危害行为的概念(注:参见黎宏:《[[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上述各种表达,可以归于三派观点。第一种表达代表传统的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就是指犯罪行为,这显然不妥。正如有学者指出:“犯罪行为,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仅有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而没有主观方面的故意或过失,绝不可能称为犯罪行为;因而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不宜用‘犯罪行为’一词来表示。‘危害行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说,属于客观的范畴,用以表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在逻辑上自然比较妥当”(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第二、第三、第四种表达代表通说。尽管这三种表达也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皆认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必须具备心素、体素、法律特征三要素。第五、第六种表达在概括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仍坚持[[三要素]]说,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通说的一个变种。第七种表达可以视为一新说,这种观点果断地抛弃了为众多学者所支持的危害行为必须具备心素之观点,但它仍然把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归纳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上述七种表达的共同之处是对危害行为的体素特征基本无异议。由此可见,这些观点的分歧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心素是否为危害行为之必备要素;二是刑法规范的违反性是否为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l033112coh0|480|270|qq}} <center>危险化学品对健康的危害</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返回「
危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