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92.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历法 的原始碼
←
历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历法.jpg|35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43191320&di=03a0761278e6bff709ee57501fe727be&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2553386826%2C2126575608%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wendangwang.com/doc/bd141963834c431285328f0f 来自文档网 的图片]]] '''历法'''(calendar),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回归[[回归年]]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5/15/29593897_606761698.shtml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篇文章搞清楚各历法之日、月、年、闰)],个人图书馆,2016-11-15 书法初步</ref>。 [[罗马]]人在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每两年插入3/4个月的做法,后来逐渐将每年多于12个月的日子分到各个月里,逐渐演变成宫分历,也即是太阳历。[[天主教]]文明影响下的格里高利历,亦即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波斯历,也是太阳历。 中国人、[[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朔望月的意义,依然采用月分历。其中,[[中国农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基本含义== ===词语概念===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历法的起点称为[[历元]],[[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则称为[[纪元]]。 依功能分生活历法、法定历法、特定社会活历法、研究历法。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 ===常用历法=== [[File:常用历法.jpg|240px|缩略图|右|[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858778383,4254644672&fm=15&gp=0.jpg 原图链接][http://www.t-chs.com/pche50004715/567536180922.html 来自长顺网 的图片]]] 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阴历:阴历别称太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阴历是月亮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历法。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阴历,论初一十五等不同时间月亮的阴晴圆缺,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无关。 [[干支历]]:属阳历的一种,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 它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干支历中的月份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 [[干支历]]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须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公历:属阳历一种,公历别称公元、西历、西元等,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公历是一种平均太阳历,只有回归年,不管朔望月。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也是我国现在最普遍使用的历法。它的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的历法。我国从[[辛亥革命]]后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这样无论是阳历和阴历,都会有误差(二者皆以365天为一年)。对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0.9688,约等于1)。而公历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闰年的2月有29天。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如1996,2000,2016等皆为闰年。 农历:属阴阳合历,以夏历(阴历)为基础,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历法。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天文学== [[File:天文学.jpg|300px|缩略图|右|天文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450409333&di=d344e906baa8fa75420065aab0cadc2c&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0111%2F10%2Fw500h310%2F20190216%2F1e7e-htacqwv6264448.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577723106_1881016e200100ffoo.html 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总论===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ref>[http://www.sohu.com/a/214218778_646206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狗年,1月起出生的小孩却不属狗!],搜狐网 2018-1-2</ref>。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往后站,没办法,只能近似了! 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过去是、将来还会是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 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属于阴阳历。 ===历法起源===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的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 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时间上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 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上古时代在百越形成了独特的干支历,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古越人天皇氏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历法概念===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 简单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再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 历法,以使用方便为目的,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与安排属于历法范畴。 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 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回归年)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朔望月)定为月。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分类=== 古今中外有多少种历法,我们没有统计过。总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法。时代愈近,科学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我们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 不过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把它们分别归到以下三大系统中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这是因为计算时间,要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前者属于阳历系统,后者属于阴历系统,调和者则属于阴阳合历系统。 ====1.太阳历==== [[太阳历]]简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 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多出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146096.8796日多2小时53分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 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 ====2.月亮历==== [[月亮历]]简称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 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 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纯阴历。 ==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即阴阳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公历与农历=== ====1.公历==== 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它实质上是一种阳历。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Ob0bgH2eKg7Sf-koBXrEidQRoztLvNX_4rlk7sEOOZN7Z8gU1UyVq34pEj22HzC0ztd7q5nl6o. 解读"新年"],新浪博客 2006-12-19</ref>。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 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 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 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 人们使用的[[西历]],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公历,基本没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学内涵,只有主观数学分段意义。即使是西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尽管是借用的东方历法中的七星象为一个朔望区间的天文理论,但是,其内涵已经被改动成为了基督教的礼拜时间序列了,与天文现象已毫无瓜葛。 所以,人们使用的西历,尽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记数需要,其数学功能比起中国历法可以180年一循环轮换的甲子记数年法的功能差了许多。 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2.农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其实并非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 为此,通过增加[[闰月]]的办法加以协调(置闰的周期约为每391年144闰)。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历月份按照12个“中气”而定名。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 ====推算==== 比如今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学者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生的,[[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统治了290年等等,这些就是时间。 这些时间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怎么来的?是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 计算时间的三个基本单位,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这些本来是小学生都懂的常识,为什么说是一种专门学问?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 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 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 ==中国历法发展== ===上古时代=== 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中国阳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博大精深。上古时代已定出天干[[地支]]及[[年岁]]。 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干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在后来的传承发展中,这套干支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 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9/364346.html 《夏小正》是一本什么书?《夏小正》跟夏朝有什么关系?],趣历史 2019-09-25 11:41:16</ref>。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 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 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 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在我国,根据传说,中原一带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我国历法之发生,以《[[书经·尧典]]》中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 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比伦之历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所言历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 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摘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286-359页収录《[[殷周社会考]]》一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 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 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四分历问世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 ===汉代=== 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比如今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大0.04日。 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首次将东晋虞喜(公元281年~356年)发现的岁差引用到他编制的《[[大明历]]》中,并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的岁差值,这个数值虽然偏大,但首创之业绩是伟大的。 ===唐代=== 唐代值得介绍的历法有《[[大衍历]]》和《[[宣明历]]》。 ===宋代===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优。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宋代最富有革新的历法,莫过于北宋时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十二气历]]》实为一种阳历,它既与实际星象和季节相合,简便地服务于生产活动。 ===元代=== 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南起北纬15°,北至北纬65°;东边起东经138°,西至东经102°。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订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 ===明代=== [[徐光启]]除选用中国制历家之外,还聘用了耶稣会士[[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来历局工作。历经五年的努力,撰成46种137卷的《[[崇祯历书]]》,该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例如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引入了圆形地球、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的明确概念;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学的准确公式;采用欧洲通用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360°,分一日为96刻,24小时 ,度、时以下60进位制等。徐光启的编历,不仅是中国古代制历的一次大改革,也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清代=== 《崇祯历书》撰完后,明已近灭亡,未能用来编历。清初,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103卷,连同他编撰的新历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颁发实行。新历本定名为《[[时宪书]]》。删改后的《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1911年开[[辛亥革命]]后,规定从1912年1月1日起实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规定实行公元纪年。 1.民用年的起始、长度和划分是固定的历算系统,这种系统中按一定的规则安排日和更长的时间划分单位(如星期、月和年)。 ===中国=== 《[[汉书·律历志上]]》:“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贞观初,与 傅仁均 争历法,议者多附 淳风 。” 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二]]》:“ 太初 历法,其在立冬、小雪,则曰於 夏 为十月, 商 为十一月, 周 为十二月,则 秦 汉 十月皆建亥也。” 元[[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积月为岁,积岁为世,必於历法益精益密。 ==相关概念==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正月:立春雨水 |- | 二月:惊蛰春分 |- | 三月:清明谷雨 |- | 四月:立夏小满 |- | 五月:芒种夏至 |- | 六月:小暑大暑 |- | 七月:立秋处暑 |- | 八月:白露秋分 |- | 九月:寒露霜降 |- | 十月:立冬小雪 |- | 十一月:大雪冬至 |- | 十二月:小寒大寒 |}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df09c9f0cc.aspx 《淮南子·天文训》],古诗文网</ref>。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形成“六十甲子”。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 ==视频== ===<center>历法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013 中医理学之干支历法</center> <center>{{#ev:youku|XNDQyNDk2MjE5Ng|560|center}}</center> <center>014 干支历法之通风偏方</center> <center>{{#ev:youku|XNDQyNDk2MjQ4MA|560|center}}</center> <center>揭秘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历法“授时历” 崇拜古人的智慧</center> <center>{{#ev:youku|XNDM2MTQwMjgyOA|560|center}}</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返回「
历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