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厚重的牟氏庄园(林春山) 的原始碼
←
厚重的牟氏庄园(林春山)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厚重的牟氏庄园'''<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6442528/pexels-photo-2644252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厚重的牟氏庄园》'''是[[中国]]当代作家林春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厚重的牟氏庄园=== 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的牟氏庄园,虽然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却能屹立300年而完整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从兴盛的地主庄园到被土匪军阀短期占据,直至后来的阶级教育展览馆、面粉厂等,每一次变迁,都是一次洗礼,一次蜕变。而今天成为了全国AAAA级旅游景点,应该是它的高光时刻,更是它最好的归宿。 作为一个栖霞人,我从小时候就无数次听人说起过它的故事:地主剥削农民的典型故事、水牢的故事、大斗进小斗出的故事、狼狗咬人的故事、大善人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人们对牟氏庄园望而生畏,谈虎色变,对它名噪一时的主人牟墨林更是褒贬不一。牟墨林排行二,外号牟二黑子,一说他长得黑,一说他心黑,故称牟二黑子。未经历那个时代,实在不敢妄加揣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再通过史书的记载和越来越多的人对他公正的历史评价,牟氏庄园的正面形象也在我脑海里逐步固定下来。 小时候,我经常跟随老师和同学们参观牟氏庄园,记得那时候叫牟二黑子地主庄园,观看实物展览,接受阶级教育。后来也去过几次,但至今印象已经模糊不清了。 当我今天独自踏入牟氏庄园大门的那一刻,一种厚重的氛围包围了我。 说它厚重,不只是一个词语那么简单;说它厚重,也不单单是它宽阔的占地面积和曾经辉煌的历史;说它厚重,更不是因为盲目崇拜而被它的威严气势所折服。 其实,它的厚重,源于牟氏家族宽厚继世的高瞻远瞩;也源于他们目光如炬的深邃意境;更源于他们耕读传家的历史定位以及豁达人生的宽广胸怀。 牟氏庄园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臼、一草一木,一门一窗,无不折射出了“厚重”的深刻内涵。 进入大门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脚下一个由青石和河卵石拼成的石毯图案,名为“吉祥毯”:四角各镶嵌着一个石蝙蝠,居中铺设三枚古铜钱形状的石钱币,中间一枚的四角,各有一个河卵石拼成的“寿”字,寓意“踏福踩钱,长寿不老”。 追求幸福,执着财富,松鹤长春,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最朴素的人生诉求,牟氏庄园的主人和他的子孙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一个幸福的人生,自然要有丰厚的财富支撑,而一个长寿的人生,更离不开和谐家庭的滋润,牟氏家族深谙此道。因此,从牟国珑开始,便沿着这条路线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到牟墨林时,终于迎来了牟氏家族的兴盛。 所谓钱财,当是经济的代名词,发展经济才能赢得滚滚财源。而如何发展经济,这已经是奠定牟氏家族地位的先驱牟国珑心中最大的人生课题了。未雨绸缪,周全策划,以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形神兼备,塑造个人和家族形象。古人都是讲究风水的,牟国珑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花高价从外地请来了风水大师,对庄园进行了总体规划和严格定位。一进大门的这个石毯就是风水大师的杰作,对此,牟国珑深表赞同。在风水大师的指导下,他专门请来工匠设计了这个石毯,然后马不停蹄地派人找来青石和河卵石料,铺成了寓意深厚的“踏福踩钱长寿”石毯,从形式上定位了他的人生诉求。 他的始祖牟敬祖是从湖北公安县来栖霞做官的,祖上以及自己的为官经历,让他深深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家族要兴盛,读书当是首位。因此,他围绕“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理念,立下了家训。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牟氏家训的主要内容:重视伦常关系,强调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坚守品德,教导家族成员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专心学习,认为学问是家族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家族成员专心学习;勤俭节约,将勤俭视为家族延续和繁荣的关键,鼓励家族成员勤俭持家;廉洁自律,强调廉洁自律的重要性,无论是家族成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保持清正廉洁;乐善好施,鼓励家族成员行善积德,回馈社会;仁慈宽容,教导家族成员以宽容、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 牟氏家训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旨在培养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牟国珑首先是牟氏家训的践行者,牟墨林继承先祖衣钵,大力扩充家业。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已拥有土地45000多亩。牟墨林虽然精于算计,善于经营,但为人还算厚道,后人称他为“大善人”,其实也不为过。 旱灾之年,牟墨林放粥放饭,不是一时的兴起,更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宅心仁厚。一时的冲动,可能是出于功利目的,而坚持数年如一日,可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今天说来,可能有人会以为是“说教”、“形式需要”,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当时牟家的佃户和路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佳话。这与《半夜鸡叫》里的地主和书本上的地主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据说,曾有一个外地乞丐,到牟二黑子家里讨饭,走到大门口的时候饿晕倒地,正赶上牟二黑子出门。他看见后,赶紧让仆人将乞丐扶起来,然后搀进大门,安排人给乞丐施舍饭菜,将乞丐救了回来,乞丐因此感恩戴德。后来,乞丐并没有离去,而是在周边偷偷给牟二黑子当起了义务保镖。 再慈善的人也会有与人结仇的时候,毕竟“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有一次,一个外地前来找牟二黑子寻仇的人,遇到乞丐,向乞丐打听牟二黑子的情况。当乞丐发现其中端倪后,便跟寻仇人说了假消息,然后便时刻不离庄园周围,观察着寻仇人的一举一动,以期能保护牟二黑子的安全。终于,在寻仇人找到报复牟二黑子的机会时,乞丐挺身而出,用生命报答了牟二黑子的救命之恩。 这是真性情的牟二黑子,他宽厚待人,自然也得到了善果。也正是因为他的宽厚和慈善,才让家族成员有样学样,宽厚继世,一步步走向了兴盛。 很多佃户的后人都说,牟二黑子家里虽然粮足钱丰,但从来都不铺张奢侈,据说一日三餐都非常简单,不像人们传说的地主那样。赶上农忙时节,牟二黑子宁愿自己吃得差一点,也要让长工们吃饱吃好,以便于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专心田间,不误农时。 1862年,整个山东遇上大旱,栖霞当地河干苗枯,颗粒无收。牟二黑子瞅准时机,毅然决然地到东北贩回了高粱米,向农民换土地,一斗高粱米换一亩土地,然后再把换来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从此,153个村庄变成了佃户村,牟氏家族产业达到了巅峰。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商的本质。不能说牟二黑子就是黑,他也没有强行换取农民的土地,只是在这种境况下,农民迫于无奈,只能眼泪咽到肚子里,忍痛割爱,但却换回了生命的[[延续]]。 牟氏家族的人虽然没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没有亲自耕种,却靠耕种事业壮大了家业,发展了家业,并传承了家业,将中国的农耕文化发展壮大,这也是一个时代对社会的贡献。 日寇的入侵,最终改变了牟氏家族的[[命运]]。直至牟氏家族衰落时期,它最后的当家人姜振国仍然不愧为是牟家人的骄傲,她用孱弱的身躯努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牟氏家族,保持着一个农耕诗书文化家族的[[尊严]]。这是勇敢的象征,也是牟氏庄园最后的宣言。 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这是文化传承的不同所致。只知道低头干活,不懂得抬头看路,那只能局限于土地,被土地束缚,也就走不出这片世世代代养育自己的土地。而牟氏家族历来重视诗书传家,鼓励家人学而取仕,从而树立起了他们子孙后代积极向上的信心,土地养精神,天下任驰骋。 根据不同资料记载,在明清时期的300年间,牟氏家族一共出了29名举人,10名进士,118名县官,8名州官。这反映了牟氏家族在科举取仕中的卓越成就,也是家族文化和教育的重要[[体现]]。可谓书香门第,农耕[[楷模]]。牟宗三更是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和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耕读传家,宽厚继世”的牟氏[[家族]],[[演绎]]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承载着栖霞厚实大气的历史文脉,激励后来人,在这“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胶东屋脊,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独特的农耕诗书文化。 当离开牟氏庄园,再次踏上“[[吉祥]]毯”的[[时候]],我[[仿佛]]醍醐灌顶:厚德载福,福寿绵长,财源滚滚,打开诗书才能恍然明白源头之所在。 回望庄严大气的牟氏庄园,它好像正在跟我娓娓述说着300年来的风风雨雨。我瞬间被深深地震撼了,它在我心中愈发厚重起来。<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963138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林春山,笔名白雪,[[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长春湖》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厚重的牟氏庄园(林春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