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46.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反夸克 的原始碼
←
反夸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U=4108774148,509887813&fm=26&gp=0.jpg|缩略图|反夸克[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108774148,509887813&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108774148,509887813&fm=26&gp=0.jpg 原图链接]]] 反夸克,即正夸克的[[反粒子]],它与正夸克电荷符号相反(绝对值相同),[[自旋]]相反(夸克1/2自旋)。必须味色同时相反,才互称反夸克。共有18种正夸克(其中常见的正夸克有6种),对应的反夸克有18种(其中常见的反夸克有6种)。每种正夸克有红、绿、蓝三色, 反夸克就是指自旋相反为-1/2(也可能是超对称性相反-1),电荷相反,色味相反的夸克(反夸克三色为“反红”,“反绿”与“反蓝”)。常见的反夸克包括[[反上夸克]]、[[反下夸克]]、[[反粲夸克]]、[[反奇夸克]]、[[反顶夸克]]与[[反底夸克]]六种。 '''中文名''':[[反夸克]] '''外文名''':[[Antiquark]] '''释 义''':即正夸克的反粒子 '''属 性''':[[词语]] ==简介== 夸克(英语:quark)是一种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夸克互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粒子,叫[[强子]],强子中最稳定的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单元。由于一种叫“夸克禁闭”的现象,夸克不能够直接被观测到,或是被分离出来;只能够在强子里面找到夸克。因为这个原因,人类对夸克的所知大都是来自对强子的观测。 夸克有六种“味”,分别是上、下、粲、奇、底及顶。上及下夸克的质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较重的夸克会通过一个叫粒子衰变的过程,来迅速地变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变是一个从高质量态变成低质量态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来说很稳定,所以它们在宇宙中很常见,而奇、粲、顶及底则只能经由高能粒子的碰撞产生(例如宇宙射线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着多种不同的内在特性,包括[[电荷]]、[[色荷]]、[[自旋]]及质量等。在标准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种能经受全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时会被称为“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夸克同时是现时已知唯一一种基本电荷非整数的粒子。夸克每一种味都有一种对应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样但正负不同。 夸克模型分别由[[默里·盖尔曼]]与[[乔治·茨威格]]于1964年独立地提出。引入夸克这一概念,是为了能更好地整理各种强子,而当时并没有什么能证实夸克存在的物理证据,直到1968年SLAC开发出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为止。夸克的六种味已经全部被[[加速器]]实验所观测到;而于1995年在费米实验室被观测到的顶夸克,是最后发现的一种。 [[File:U=1601368182,2080312047&fm=26&gp=0.jpg|缩略图|反夸克[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0.ssl.qhimg.com%2Ft0117be242a43166283.jpg&refer=http%3A%2F%2Fp0.ssl.qh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4892334&t=4d4219c3d311faeb98d83860bd1b0ddc 图片来源百度网][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0.ssl.qhimg.com%2Ft0117be242a43166283.jpg&refer=http%3A%2F%2Fp0.ssl.qh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4892334&t=4d4219c3d311faeb98d83860bd1b0ddc 原图链接]]] ==分类== 标准模型是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的理论框架。此模型包含六种味的夸克(q):上(u)、下(d)、奇(s)、粲(c)、底(b)及顶(t)。夸克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在对应的夸克符号上加一横作为标记,例如u代表反上夸克。跟一般[[反物质]]一样,反夸克跟对应的夸克有着相同的质量、平均寿命及自旋,但两者的电荷及其他荷的正负则相反。 夸克的自旋为⁄2,因此根据自旋统计定理,它们是[[费米子]]。它们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相同的费米子,不能同时拥有相同的量子态。这点跟[[玻色子]]相反(拥有整数自旋的粒子),在相同的量子态上,相同的玻色子没有数量限制。跟轻子不同的是,夸克拥有色荷,因此它们会参与强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夸克间吸引力的关系,而形成的[[复合粒子]],叫做“强子”(见下文强相互作用与色荷部分)。 在强子中决定量子数的夸克叫“价夸克”;除了这些夸克,任何强子都可以含有无限量的虚(或“海”)夸克、反夸克,及不影响其量子数的胶子。强子分两种:带三个价夸克的重子,及带一个价夸克和一个反价夸克的介子。最常见的重子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基础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有很多不同的强子(见重子列表及介子列表),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含的夸克,及这些内含物所赋予的性质。而含有更多价夸克的“奇异”强子,如[[四夸克粒子]](qqqq)及五夸克粒子(qqqqq),目前仍在理论阶段,它们的存在仍未被证实。 基本费米子被分成三代,每一代由两个轻子和两个夸克组成。第一代有上及下夸克,第二代有奇及粲夸克,而第三代则有顶及底夸克。过去所有搜寻第四代基本粒子的研究均以失败告终,又有有力的间接证据支持不会有超过三代。代数较高的粒子,一般会有较大的质量及较低的稳定性,于是它们会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代数较低的粒子。在自然中,只有第一代夸克(上及下)是常见的。较重的夸克只能通过高能碰撞来生成(例如宇宙射线),而且它们很快就会[[衰变]];然而,科学家们相信大爆炸后,第一秒的最早部分会存有重夸克,那时[[宇宙]]处于温度及密度极高的状态(夸克时期)。重夸克的实验研究都在人工的环境下进行,例如[[粒子加速器]]。 同时拥有电荷、[[质量]]、色荷及味,夸克是唯一一种能经受现代物理全部四种相互作用的已知粒子,这四种作用为:电磁、重力、强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对于个别粒子的相互作用而言,除非是在极端的能量(普朗克能量)及距离尺度(普朗克距离)下,重力实在是小得微不足道。然而,由于现时仍没有成功的量子引力理论,所以标准模型并不描述重力。 [[File:U=1990144208,2783561321&fm=26&gp=0.jpg|缩略图|反夸克[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990144208,2783561321&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990144208,278356132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历史== 夸克模型于1964年由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乔治·茨威格(George Zweig)独立提出。在这个提案前不久的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一种粒子分类系统,叫“八重道”——或[[技术]]上应叫特殊幺正群味对称。以色列物理学家[[尤瓦勒·内埃曼]](Yuval Ne'eman),在同年亦独立地开发出一套跟八重道相近的理论。 在夸克理论的初期,当时的“粒子园”除了其他各种粒子,还包括了许多强子。盖尔曼和茨威格假定它们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在他们的模型中,夸克有三种味,分别是上、下及奇,他们把电荷及自旋等性质都归因于这些味。初时[[物理学]]界对于这份提案的意见不一。当时学界对于夸克的本质有所争论,一方认为夸克是物理实体,另一方则认为,它只是用来解释当时未明物理的抽象概念而已。 在一年之内,就有人提出了盖尔曼-茨威格模型的延伸方案。[[谢尔登·李·格拉肖]]和[[詹姆斯·布约肯]](James Bjorken)预测有第四种夸克存在,他们把它叫做“粲”。加上第四种夸克的原因有三:一、能更好地描述弱相互作用(导致夸克衰变的机制);二、夸克的数量会变得与当时已知的轻子数量一样;三、能产生一条[[质量方程]],可以计算出已知[[介子]]的质量。 [[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在1968年指出,质子含有比自己小得多的点状物,因此质子并非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当时并不愿意把这些物体视为夸克,反而叫它们做“成子”(parton)——一个由理查德·费曼所创造的新词随着更多味的发现,在SLAC所观测到的粒子后来被鉴定为上及下夸克。不过,“成子”一词到现在还在使用,是重子构成物(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的总称。 奇夸克的存在由SLAC的散射实验间接证实:奇夸克不但是盖尔曼和茨威格三夸克模型的必要部分,而且还解释到1947年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K和π强子。 在1971年的一份论文中,[[格拉肖、约翰·李尔普罗斯]]和[[卢奇亚诺·马伊阿尼]](Luciano Maiani)一起对当时尚未发现的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据。到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指出再加一对夸克,就能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CP破坏,于是夸克应有的味被提升到现时的六种。 粲夸克在1974年被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现(见十一月革命)——一组在SLAC,由[[伯顿·里克特]]领导;而另一组则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由丁肇中领导。观测到的粲夸克在介子里面,与一个反粲夸克束缚(Bound state)在一起。两组分别为这种介子起了不同的名子:J及ψ;因此这种粒子的正式名子叫J/ψ介子。这个发现终于使物理学界相信夸克模型是正确的。 在之后的几年,有一些把夸克数量增至六个的提案。其中,以色列物理学家[[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在1975年的论文中,最早把加上的夸克命名为“顶”及“底”。 底夸克在1977年被[[利昂·莱德曼]]领导的费米实验室研究小组观测到。这是一个代表顶夸克存在的有力征兆:没有顶夸克的话,底夸克就没有伴侣。然而一直都没有观测到顶夸克,直至1995年,终于被费米实验室的CDF及DØ小组观测到。它的质量比之前预料的要大得多——几乎跟[[金原子]]一样重。 <ref>[Baumgartner, A.; Ihn, T.; Ensslin, K.; Papp, G.; Peeters, F.; Maranowski, K.; Gossard, A. C. (2006). "Classical Hall effect in scanning gate experiments". Physical Review B. 74 (16). doi:10.1103/PhysRevB.74.165426.]</ref> ==另见== 物理主题 夸克星 奇异夸克团 毛粒子 ==视频== ==星系晕中的重子和金属含量== {{#iDisplay:g08736flxq3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反夸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