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6.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反彈道飛彈 的原始碼
←
反彈道飛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反彈道飛彈'''<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cg70-sm3-2014-08-0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E-Aegis-BMD.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反弹道导弹'''是一种旨在拦截[[弹道导弹]]<ref>[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0-06/03/c_1210644905.htm 弹道导弹],新華網</ref> 的[[导弹]]。弹道导弹能够依照[[彈道]]飞行[[轨迹]]投射[[核武器|核]]弹头,[[化学武器|化学]]弹头,[[生物武器]]弹头或常规[[弹头]]。“反弹道导弹”可用来描述任何一种设计用来对付弹道导弹的导弹系统。不过,它常常特指用于那些远程,装备了核弹头,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导弹系统。 历史上只有两个反弹道导弹系统投入过正式使用,它们是美国的[[卫兵]]系统和俄国的[[A-35反弹道导弹系统]]。前者使用[[LIM-49导弹|LIM-49A“斯巴达”]]和[[短跑导弹]]两种导弹进行拦截,而后者使用[[Galosh导弹]]进行拦截。每一个导弹装备了[[核弹头]]。卫兵系统只服役了很短一段时间;俄国的系统进行了改进,现在仍然可以使用,新的名称是[[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A-135]],使用[[Gorgon导弹]]和[[Gazelle导弹]]两种导弹。不过,美国的[[陆基中途防御系统|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简称GMD,就是之前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最近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作战能力。它不使用火药,发射的是[[拋體|动能弹丸]]。 == 反弹道导弹的发展 == === 二战至195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出[[V-1飛彈|V-1]]导弹和[[V2火箭|V-2]]导弹,用于对付[[盟军]]。这种当时的秘密武器,虽然技术还不成熟,命中精度和杀伤力不大,但是他们的问世和使用,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导弹战。 战后,美军开始研究反导导弹。不过1950年代后期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苏联]]方面。苏联的[[苏联卫星计划|首颗人造卫星]]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促使美国优先考虑防范苏联的远程炸弹。 第一个实验性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是苏联的V-1000系统([[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A-35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紧接着是美国的[[胜利女神导弹|宙斯]]系统。宙斯后来被证明毫无用处,于是开发了[[胜利女神导弹|哨兵]]系统。 用來擊落彈道飛彈的飛彈,一般使用核彈頭,利用核彈強大的爆炸高熱和放射線使目標失效,並且可加大有效殺傷半徑,以彌補高速飛行下過大的誤差。由於美蘇簽定了反彈道飛彈條約,雙方只能在首都附近佈署,數量不足使其失去研發的意義,當年的反彈道飛彈已經停止研發。但是由於美國展開了戰術飛彈防禦(TMD)與國家飛彈防禦(NMD)的計劃,新一波的反彈道飛彈研發風潮也有展開的可能。而現在的反彈道飛彈發展趨勢,是使用較沒有核污染危險的傳統彈頭,以近距離爆炸的破片,或是以直接撞擊的方式擊毀目標。 在早期的反弹道导弹研究中也有其它国家的参与。例如[[加拿大]]的[[CARDE计划]],主要是研究反弹道导弹系统存在的问题。 === 1960年代至1970年代 === ==== 宙斯、哨兵、卫兵 ==== 美国的宙斯系统是由两枚导弹、两个雷达及其相关的控制系统组成的。一枚是升级之后的[[勝利女神飛彈#奈基-宙斯|宙斯导弹]](后来改称[[LIM-49斯巴达人导弹]]),射程更远,且装备了500万吨级的弹头,用以在大气层外释放大量的X射线来摧毁弹头。第二枚是一枚中短程导弹,名为[[斯普林特导弹]],具有非常高的加速度,以拦截那些躲过了斯巴达导弹的落网弹头。斯普林特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导弹(可以在4秒钟内加速到13000公里/时 (超過10馬赫),平均加速度达到100[[重力加速度|g]]),具有一个小型的W66增强辐射型弹头。 新的斯巴达导弹也改变了部署方式。以前的拦截系统只能在城市附近部署,而斯巴达导弹的拦截范围是数百英里,允许只要有一个基地,就可以保护整个美国大陆,这就是[[National Missile Defense#The Sentinel Program|哨兵]]系统的原理。不过当证明这种发法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之后,一种更小型的反导部署——[[卫兵系统]]就提了出来。卫兵系统的原理与哨兵系统相同。只是卫兵系统只保护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免受攻击,从理论上来看,这也确保一旦美国需要,可以对攻击进行回应,一个活生生的“[[相互保证毁灭|玉石俱焚]]”原则的例子。 ==== 苏联的反弹道导弹系统 ==== 苏联于1961年3月使用[[V-1000导弹]]进行反导拦截试验,V-1000导弹从1500公里之外发射,成功的拦截了[[R-12弹道导弹]]的弹头。V-1000导弹的拦截原理是在高空引爆核弹头。这一点在实际军事情况下毫无用处,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核弹在本国上空爆炸。 V-1000导弹属于[[苏联]]A-35反导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设计使用Galosh导弹在外太空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并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在[[莫斯科]]周边布置了4处。 根据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反导条约]]的规定,该系统从最初计划的大规模部署,缩减为在莫斯科周边只部署了2处。80年代该系统被[[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取代。 ==== 防御分导式多弹头带来的问题 ==== 图中[[LGM-118A和平守护者导弹]]正在进行实验。八颗皆来自同一枚导弹,若使用实弹,每一条线代表25倍广岛小男孩核弹的爆炸威力]] 反导系统最初设计用来防御单弹头的[[洲际导弹]]。随着火箭尺寸的增加,大弹头的洲际导弹的造价将远高于拦截它的导弹。在军备竞赛中,防守的一方将会获胜。 不过自从使用了[[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分导式多弹头]]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忽然间每一次进攻不是只有一枚弹头,而是多枚弹头了。防守方对每一个弹头都需要一枚拦截导弹,这就导致了防守方的花费比进攻方多了许多。 ==== 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 众多的技术、经济、政治原因,促使美苏两国在1972年5月26日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一条约限制发展战略(非战术)反弹道导弹。 根据反导条约和1974年的修订版本,苏联与美国可以各自选择两处分散的地点,各部署100枚反弹道导弹防御以重要目标。苏联部署了'''A-35反弹道导弹系统'''来保护莫斯科。美国部署了'''卫兵系统'''保护北达科他州的圣福克斯空军基地。 2002年6月13日,美国宣布将退出反导条约,随后宣布研发之前受到双边条约禁止的导弹防御体系。美国解释这一举动是因为“《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我们政府寻求保护民众的新途径所做的努力,阻碍了保护民众免遭恐怖分子和流氓国家的导弹袭击的努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反彈道飛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