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26.1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叔本华思想随笔 的原始碼
←
叔本华思想随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叔本华思想随笔</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746663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67553/ 来自 豆瓣读书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叔本华思想随笔》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叔本华。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基本内容== 书名:叔本华思想随笔 译者:[[韦启昌]] 页数:328页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平装]] 作者:[[叔本华]] ISBN:9787208081185 定价:34.00元 出版时间:2008年 开本:635×965 ==内容简介==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其实,叔本华的成就在30岁以前就完成了,他出身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的中产阶级背景当然让他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人生与世界,去探究精神世界,这和同时代的恩格斯的路数是一样的,他在30岁左右就写出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是一部纯思辨的论文,一般人或许会难以理解,然而真正让他成名的是中老年后写的几篇杂文,我看了他的《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都是老年后的通俗读物,这几部作品引起了欧洲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尼采和之后的罗素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同时,叔本华对人生是呈悲观态度的,但这种悲观是基于理性思考这一基础。他认为:人生的主旋律是无聊与痛苦,快乐只是一个相对的感觉,快乐的前提是痛苦、无聊、压力的解除或者释放,因此快乐的前提本身具有否定性,然而痛苦与无聊确是不需要快乐作为前提就会发生的,是常态性的。这或许是对人生意义最到位的阐述了。他认为:人生的外在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人的智力还不能够达到能预测未来的地步,因此唯有强大自己的内心,将时间花在强大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远远比花在对外在的期待要来的值得,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思想素质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效果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验证了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弥漫着的一个核心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生理能力,可以带给我们乐趣——一是吃喝睡等满足生存的能力,二是体育活动能力,三是情感能力,即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发明、弹奏音乐、思考哲学等。每一种能力都代表一个等级的意欲,依次递增,带给我们的乐趣也是真实度和持久力也是依次增强。最高贵的快乐源于自身的最高级的需求(意欲),即能够真正学习、观察、研究、默想、实践、领略大自然美、艺术美和思想美;最强悍的人生是独立的享受于闲暇,即便没有任何娱乐。 他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严肃、深刻的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人们对人的完美、科学的进步深信不疑。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完全地打碎了那些空洞的美好愿望和令人陶醉的乐观主义。除了盲目的思想被无情的事实明显击破的非常时期,人们的眼睛仍然是短视的,思想仍旧懈怠。他们不愿也不能够深思。所以,叔本华的哲学在平常时期注定就是曲高和寡,它只在少数思想深远的人们的脑中扎根和传播。 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 ==目录== 译者序 论教育 论天才 论美 心理散论 论命运 论性爱 《论性爱》附录 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论哲学和智力 伦理道德散论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后记== 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ref>[https://www.docin.com/p-1850354632.html 叔本华思想随笔]豆丁网,2017-02-16</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叔本华思想随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