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3.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司徒雷登 的原始碼
←
司徒雷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司徒雷登.jpg|thumb|frame|right|230px|司徒雷登<br/> [https://www.kanzhongguo.eu/node/53596 原圖鏈結] [https://www.kanzhongguo.eu/sites/default/files/styles/node_w600/public/image/2019/07/53596_1563732742_0.jpg?itok=a1p22BDa 來源出處看中國]]] '''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生於[[中國]][[杭州]], 1962年9月19日逝於[[美國]][[華盛頓]]。 他從一位美國[[基督教]]的[[傳教士]], 創辦[[燕京大學]]並擔任校長和[[教育家]], 到[[外交官]]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由於毛澤東寫的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國非常有名,但是在他在美國卻是寂寂無名。<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yvvjgk.html|title=美國政治家司徒雷登逝世|date=2016-09-19|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傳承父母傳教士神職== 1874年,司徒雷登的父親, 約翰.林頓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與新婚妻子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杭州, 夫婦倆在杭州傳教長達半個世紀,直到去世,兩人都葬在杭州。 1876年兒子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和生活,能操一口流利的[[杭州]]話,[[南京]]話、[[蘇州]]話和[[上海]]話等各地方言。 直至11歲, 他回到美國讀中學,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 對自小在中國長大,中文就像是他的母語,所以重新學英文顯得很吃力,但憑著不斷努力的學習,他以優秀的成績進入漢普登-悉尼學院就讀,又轉入[[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 就學期間,他擔任了學生會的會長,同時立志成為一名傳教士。 1904年他又回到中國, 除了擔任傳教工作, 還擔任教授職務,又協辦育英書院和之江學堂。 此時, 他更進一步學習中華文化典籍:[[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他在回憶錄說道:中國傳統文學的核心指出了人要與[[宇宙]]道德秩序的相互和諧,長期的閱讀除了加深我對中華文化的敬重外,也陶冶了我的性格,並讓我對神的信仰更加堅定。 他也兼任[[美聯社]]特約記者的工作, 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後,召開了第一次臨時國民議會,他是唯一到場的外國人。 ==創辦燕京大學== [[File:1928年前後,燕京大學新校園正門(西校門,校友門).jpg|thumb|frame|left|230px|1928年前後,燕京大學新校園正門(西校門,校友門)<br/> [https://loongese.com/blog/yanching 原圖鏈結] [https://loongese.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6/09/yanching-768x524.jpg 來源出處龍易大觀]]] [[File:燕京大學.jpg|thumb|frame|left|230px|燕京大學<br/>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120/c22219-26416626.html 原圖鏈結]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120/13/4621273316611970153.jpg 來源出處人民網]]] 1919年, 42歲的司徒雷登被邀在[[北京]]創辦了一所聯合大學,他以[[戰國時期]][[燕國]]的首都為學校命名,稱為燕京大學 (Yenching University)。他更以聖經中的一句話「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作為校訓,希望在校的學生能以神的信仰為中心,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追尋真理、自由,才得以為他人服務。 建校初期學生不到100人,校舍僅有二間,他說服山西督軍[[陳樹藩]]以極低的價格將一大塊地賣給學校擴建校舍。至1924年,陸續從美國各界募集到了250萬美元的捐款,他以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的樣式為建校藍本, 又聘請海內外一流的學者任教, 前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燕京大學成了世界知名大學之一。 1928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校的學術水平進行調查統計,燕大被列為甲級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其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j89qr4q.html|title=一個真實的司徒雷登|date=2014-10-08|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建校初期, 爆發[[五四運動]],燕京大學有不少學生參與運動,然而他認為這運動本質上不理性, 所以他不阻止也不鼓勵學生參與。不久後發生[[九一八事變]],面對日軍侵華,他支持學生抗日,甚至曾帶領學生上街遊行。<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ljoze99.html|title=一生都摯愛中國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date=2019-09-28|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整個華北。[[日本]]要求把日本教授納入教務委員會,並要接受日本政府的津貼, 但是司徒雷登拒絕了日方要求。作為淪陷區唯一一所不被日本統治的大學, 「燕大一日存在,華北一日不亡」的信念,使一批批優秀學子報讀燕大。 抗戰關頭,一些大學生選擇去抗日大後方,司徒雷登用了自己所有的關係,甚至用自己的汽車把他們送出日本佔領區。每當有學生離開前,他總要在「臨湖軒」為他們送行,並且勉勵大家無論是到[[重慶]]還是到[[延安]],都要加強合作共同抗日。而此時,司徒雷登把燕大校訓改為「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務。」 1940年秋,他在重慶騎馬,因馬驚墮地受傷。毛澤東聞悉致電慰問,電文由[[周恩來]]親自面呈。毛曾兩次會見他,誇獎他燕大辦得好,感謝他對中國教育事業作出重大貢獻。<ref>{{Cite Web|url=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0907p45.html|title=司徒雷登回到中國|website=開放雜誌|accessdate=2020-06-09}}</ref>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燕大被解散,司徒雷登被軟禁三年零八個月。 ==任美國駐華大使== [[File: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pg|thumb|frame|right|160px|駐華大使司徒雷登<br/> [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0907p45.html 原圖鏈結] [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jpgfolder/0907p45Szeto.jpg 來源出處開放雜誌]]] 1946年7月12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司徒雷登為美國駐華大使,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與[[馬歇爾]]制止中國內戰的蔓延。 當時學生運動反美扶日,由於中美雙方在社會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嚴重對立,導致當時不但不可能建立中美外交關係,甚至貿易關係也難以保持。 最終, 司徒雷登只能必須執行美國的對華政策, 三年大使生涯讓他心力交瘁。 作為美國駐華大使,他要執行美國政策得罪了中共, 而在最後,他試圖與四面楚歌的國民黨保持距離,又得罪了[[蔣介石]]。 1950年司徒雷登75歲壽辰時,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顧維鈞]],請示蔣介石是否以蔣的名義贈送鮮花,蔣冷漠地回答:不必了。<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38m4aj8.html|title=他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於一個美國人|date=2016-09-22|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在晚年時, 司徒雷登曾經表示,他平生最錯誤的選擇,就是接受了大使這個職位。 ==遺囑骨灰送回中國== 司徒雷登回到華盛頓後鬱鬱寡歡, 美國國務院向他下令三個不許:不許演講,不許談美中關係,不許接受記者採訪。 每月只靠教會補貼的600美元度日,<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jlv3x3e.html|title=解放南京時堅持留守的司徒雷登,因為什麼後悔一輩子|date=2019-05-06|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9}}</ref> 回到美國僅僅4個月後,他便患上了[[中風]]失語症,後來的十多年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華盛頓]]病故。<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lexv542.html|title=歷史上的今天,1962年9月19日,燕京大學創始人司徒雷登去世|date=2018-09-19|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1955年8月1日,司徒雷登留下遺囑:「我指令將我的遺體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應安葬於中國北平燕京大學之墓地,與吾妻遺體為鄰;我並指令,如果此種安葬證實不可能,則上述骨灰可安葬於其他任何地方。」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最終獲批准葬於杭州半山安賢園。 墓碑上簡單寫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故居== [[File:杭州耶稣堂弄里的司徒雷登像.jpg|thumb|frame|right|200px|杭州耶稣堂弄里的司徒雷登像<br/> [http://www.gzzxws.gov.cn/gxsl/zts/rwcq/201609/t20160926_39402.htm 原圖鏈結]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dSFu-lam84Q5sgTC_Bf_SJsuuTcP8D81tYKsgSjTLVLuEhxwpmnGE4xH_VFWxS1pZzlykrkdPgdRhAdwcAtM239ChogHgk1NSBn-tv5fJizSdow3bJrrBsyyX5DORQrp 來源出處廣州文史]]] 2007年1月8日,杭州城裏的「耶穌堂弄」的巷子裏,豎立了司徒雷登銅像,引起關注。杭州市政府把司徒雷登的故居改建為一間博物館。同時,司徒雷登父親于1860年創辦的「天水堂」也得到重建, 成為人文景點, 天水堂是杭州最早的一所基督教教堂。 司徒雷登的故居現是一座230多平米的二層小樓,裏邊有司徒雷登一九四六年獲贈的杭州市「榮譽公民」的金鑰匙。2001年進行維修,按照圖片文獻資料,仿製了每一件家具,儘量還原當時傳教士家庭生活的原貌。曾任外交部長的[[黃華]],是當年司徒雷登燕京大學的學生,他題寫的故居銘牌。<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6pjeerm.html|title=在杭州,尋覓民國時期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故居和墓地|date=2017-08-14|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7}}</ref> ==爭議與個人評價== 1949年8月8日,新華社刋登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將他作為美國的象徵而極盡諷刺,說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 這篇文章還被收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在中國成了聲名狼藉和失敗的代名詞。 殊不知,同樣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聞一多]]在其《最後一篇演講》的原文中有一段話:「現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駐華大使,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生長在中國,受的美國教育 ......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6pjeerm.html|title=在杭州,尋覓民國時期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故居地|date=2017-08-14|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0-06-09}}</ref> ==視頻==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WynZXZ9YU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6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一篇中學課文讓他背負罵名幾十年--燕京大學校長 司徒雷登(歷史上的今天 20180802 第144期)}}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0 0 20px;”> {{#iDisplay:z0539freq7d|480|360|qq}}<br/>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教育學家]] [[Category:軍政人物]] [[Category:神學家]] [[Category:美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司徒雷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