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04.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司母辛鼎 的原始碼
←
司母辛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司母辛鼎'''<br><img src="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19/0212/2019021204225689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212/1245348.html 圖片來自陽光地帶]</small> |} '''司母辛鼎''',<ref>[https://www.chiculture.net/0503/html/d16/0503d16.html 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周</ref> 是商代王室為祭祀一位名叫戊的母后(有人認為是商王武丁的另一位配偶)而鑄造的大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商代王陵區貴族墓。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為已知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鼎腹為長方形,下承四個柱形足,給人以十分莊嚴、穩重的印象,為了強化其形體厚重的感覺,創作者有意誇張了口沿和雙耳等細部的厚度。鼎腹四週以饕餮、夔龍紋為飾,中心部分留出大面積的空白。鼎耳外側裝飾著兩隻側立的虎,虎口大張,共銜一人頭。腹內壁有渾厚有力的「司母戊」三字銘文,也有人釋「司」為「姤」(后)字。 司母戊鼎的造型是商代後期一些大型方鼎如司母辛鼎、牛方鼎、鹿方鼎等所共同採用的造型樣式。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地,腰边底饰乳丁,足上部兽面醒目。出自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出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藏,此鼎是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反映了武丁一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对于研究武丁时期的社会经济有重要价值。而该鼎就是重要文物之一。 ==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展示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通高1.33米,口長1.10米,口寬0.79米,重達832.84公斤(這是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合作進行標準測量定的結果,舊說875公斤不準確)。鼎身呈長方形,深腹平底,口角有扉棱。口沿上有兩個立耳,腹下有4個圓柱足(上部中空),鼎身四周飾以雲雷紋為地紋的獸面紋及夔紋,中間為素面。耳側面飾雙虎食人頭紋。鼎足上部飾獸面紋,中間有扉棱。經檢驗分析,司母戊鼎含銅84.77%,含錫11.64%,含鉛2.79%。該鼎碩大厚重,莊嚴肅穆,是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典型代表。 司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陽武官村農民從侯家莊西北崗(或稱武官村北地)吳家柏樹墳園盜掘出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安陽已被日寇侵佔。由於司母戊鼎個體很大,不好藏匿,村民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將司母戊鼎埋入原墓之中。抗戰勝利後,1946年4月安陽農民又將司母戊鼎重新挖出,因主權發生糾葛,該鼎遂歸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司母戊鼎被作為送給蔣介石的壽禮運到南京。蔣介石看後甚喜,下令交南京中央博物館籌備處收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歸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南京博物院大力支援國家博物館的工作,將司母戊鼎從南京運往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中陳列展出。 ==出土情況== 司母戊鼎出土時缺失一耳,為了尋找此耳,更為了弄清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的情況,根據盜墓人指認的出土地點,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9-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對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墓編號為殷墟M260,位於侯家莊西北崗殷王陵東區,解放前發掘的M1400殷王陵南面40米,1950年發掘的武官村大墓西南80余米,處於商代晚期祭祀場西側。該墓墓室為長方形,南部有一條墓道,習稱甲字形墓。墓口長9.6米,寬8.1米,墓深8.1米;墓道長24米,南端寬4.1米。木槨中置木棺,已被破壞。墓底有腰坑,內埋1人及1犬,墓中共發現殉人及人牲38人。該墓曾多次被盜,隨葬品基本上已被盜一空,因此考古發掘沒有發現缺失的那個鼎耳,僅發現白陶簋殘片、玉戈、金葉以及石磬殘片等。根據地層關係及白陶簋殘片等的時代特徵,發掘者確定該墓的年代屬於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後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時期。 ==名稱考古== 司母戊鼎腹內壁鑄有銘文3個字,舊釋為“司線戊”,“母戊”為墓主人的廟號(死後在宗廟的稱號)。“司”讀“祀”,即祭祀的意思。舊說認為這三個字的銘文表示該鼎為祭祀母戊而作。並認 為母戊是商王文丁 (屬於殷墟3期)之母的廟號,該鼎為商王文丁 所鑄,是用來祭祀其母。 早在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已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首先,將“司”字改釋為“後”字。因為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因此,“司”與“後”二字的字形是可以一樣的,至於釋“司”還是釋“後”,應依銘文總體的文義而定,而在此處則以釋“後”為妥。“後”在這裏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後”。因此,鼎名應更正為“後母戊”鼎。並且新說認為“母戊”並不是商王文丁 之母,而應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因為從殷墟甲骨文來看,商王祖庚、祖甲之母的廟號也是“妣戊”,此說不僅從古文字學來講可以成立,而且與上述考古發掘所判定的M260的時代也是一致的。總之,司母戊鼎應正名為“後母戊鼎”,這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但是今天習稱司母戊鼎已久,仍可沿稱司母戊鼎。將司母戊鼎的時代定為商王祖庚或祖甲時期,更由於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掘進一步得到了證實,婦好墓的年代,根據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的研究,屬於殷墟2期,即商王武丁後期至祖庚、祖甲時期。根據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婦好乃商五武丁的另一個王妃, 廟號為妣辛,所以婦好墓中同出有後母方鼎。而後母辛方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這就有力地證明二者是同一時期的器物,司母戊鼎的年代確屬殷墟2期,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墓祭之後隨葬於其母之墓中。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司母辛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