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84.1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吉尔福特 的原始碼
←
吉尔福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吉尔福特''' | 圖像 = [[File:吉尔福特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8454d340452109f1.jpg 原图链接]]] [[File:吉尔福特0.jp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1897—1987) | 國籍 = 美国 | 别名 = J.P.Guilford | 職業 = 美国心理学家 | 知名作品 =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统计学>(1940)、<人格>(1959)、<智力的分析>(1971)、<超越智>(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创造性才能>(1985)等。 }}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称 !! 国籍 !!别名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 | 吉尔福特 || 美国 || J.P.Guilford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1897年||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 |- |} == '''生平介绍''' == 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Marquette)的一个农民家庭,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IQ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过交往,并曾听过K.达伦巴哈的课程。1926 年,他和露丝(Ruth S. Burke)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陆军航空基地负责对机组人员进行选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主要著作''' ==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 <统计学>(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创造性才能>(1985)等。 == '''结构模型''' ==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他否认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 4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 6 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 4×6×5=120 种基本能力构成。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 70 多个智力因素。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1971年,他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属图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 5×5×6=150 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1983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 5 项变为 6 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种。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霰态、生理、需要和兴趣七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七角形的交互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虽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却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7-1979 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著作与论文共计 400 多种。 == '''发散性思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吉尔福特认为,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然后,他们又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枣围绕上述指标来培养发散思维(按吉尔福特的理论,这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吉尔福特和托伦斯等人的贡献是不应抹杀的。 =='''创造力量表''' == 测试目的:考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 测试题型:开放题型。 吉尔福特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认为,发散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故发散思维的测量,实质上就是创造能力的测量。他与同事创编了一套测验题,共有13个部分。其中前10个要求言语反应,后3个为图形内容的非言语测验。这套量表年龄适用范围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词语流畅性测验: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单词,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观念流畅性测验: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如"半圆结构的物体"。答案可能有:拱形桥、降落伞、泳帽…… (3)联想流畅性测验:要求被试列举某一词的近义词,例如"承担"。答案可能为:担负、承受、承当…… (4)表达流畅性测验:要求被试写出具有4个词的一句话,这4个词的词头都指定某一个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测验:要求被试列举出某种物体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砖头"。答案可能有:当作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 (6)比喻解释测验:要求被试填充意义相似的几个句子,如"这个妇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经度过了最动人的时光,""……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岁月。"再比如解释"沧海一粟"、"一箭双雕"等。 (7)用途测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列举出某一件东西的用途,如"空罐头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圆饼、养蚯蚓等。 (8)故事命题测验:要求被试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的标题。例如:"冬天到了,一个百货商店的新售货员忙着销售手套,但他忘记了手套应该配对出售,结果商店最剩下100只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货员"、"100只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后果推断测验:要求被试列举某种假设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么会发生什么结果?"答案可能有:旅游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职业象征测验:要求被试根据某一个称呼列举出它代表或象征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灯泡",答案可能有: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电工…… (11)绘图测验:要求被试把某一个简单图形复杂化,组成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的物体。 (12)装饰测验:要求被试在普通物体的轮廓上尽可能多地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来。 (13)加工物体测验:要求被试利用一套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画出指定的事物。在画物体时,可以重复使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或线条。 说明:每回答出一个答案得1分,分数越高,说明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 '''其他贡献''' ==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 '''备注''' ==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 年提出智力二因素论,认为心智活动包括普通与特殊两种因素;普通因素称为 G 因素(General Factor),特殊因素称为 S 因素(Specific Factor)。G 因素代表一般能力,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S 因素代表个人的特别能力,只与少数活动有关。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即为 G 因素,故而一般称智力为普通能力。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吉尔福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