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71.2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原始碼
←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国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为抵抗[[轴心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对立的阵营。同盟国组成及加入盟军的国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遭到了[[轴心国]]的武力侵略,或是基于担心[[轴心国]]会控制整个世界的原因<ref name="ww2hi">{{Cite news |title=The Allies |url=http://worldwar2history.info/war/Allies.html |publisher=[[U. 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and World War II History |accessdate=17 September 20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16234455/http://worldwar2history.info/war/Allies.html |archivedate=2009年10月16日 |deadurl=no }}</ref>。 最初于战争爆发的时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国]]、[[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及[[英国]],旋即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纽西兰]]、[[纽芬兰自治领]]及[[南非联邦]])<ref>Davies 2006, pp 150–151.</ref>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和[[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华民国]]加入同盟国。同时1941年后,[[英联邦]]、美国及[[苏联]]的领袖被称为「三巨头」,担任著同盟国的领导角色<ref>{{cite book |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GqYWmUae5h8C&pg=PA297 |title=The Re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A ... |publisher=Google Books |accessdate=2 September 2009 }}</ref>。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华民国与日本开战([[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行动,在当时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并加入了缅甸战场协助英军<ref name="Britannica 1">{{Cite news |author =<u>Encyclopædia Britannica</u> |title=Allied Powers‑International Alliance also called Allies |url=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6380/Allied-Powers#ref754272 |publisher=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year=2009}}</ref><ref>{{cite book |last=Hakim |first=Joy |title=A History of Us: War, Peace and all that Jazz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5 |location=New York |isbn=0-19-509514-6 }}</ref>。中华民国和[[三巨头]](英国、美国、苏联)被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称为「世界权力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同盟国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ref>{{cite book |last1=Doenecke |first1=Justus D. |last2=Stoler |first2=Mark A. |title=Debating Franklin D. Roosevelt's foreign policies, 1933–1945 |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xdMF9rX6mX8C&pg=PA62 |year=2005 |publisher=Rowman & Littlefield |}}</ref><ref>Hoopes, Townsend, and Douglas Brinkley. ''FD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U.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ref>。中美英苏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联合国共同宣言]]》上签字,<ref>{{cite book|last=Ma|first=Xiaohua|title=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lifting of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url=http://www.jstor.org/stable/41279769|date=2003|publisher=Routledge|location=New York|isbn=0-415-94028-1|pages=203–204|accessdate=2015}}</ref>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ref>{{cite book|title=Year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6-1947|date=1947|publisher=United Nations|location=Lake Success, NY|oclc=243471225|page=3|url=http://www.unmultimedia.org/searchers/yearbook/page.jsp?volume=1946-47&page=38|accessdate=25 April 2015|chapter=The Moscow Declaration on general security}}</ref>。其他盟国包括[[比利时]]、[[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王国]]、[[英属印度]]、[[墨西哥]]、[[荷兰]]、[[挪威]]及[[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等<ref>[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decade19.asp A Decad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41–1949]</ref>。 于1941年12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为同盟国设计了一个名字,称为「[[联合国]]」。后来在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成为了现代[[联合国]]的基础<ref>Douglas Brinkley, ''FDR & the Making of the U.N.''</ref>。于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的继任人[[哈里·S·杜鲁门]]总统向中、法、苏、英、美的外长提出各国应该「商定一份和平条约及欧洲国家边界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了[[外长理事会]]的建立。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作为二战中同盟国的一员,其领土范围同时亦是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华民国在亚洲孤军作战。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中日双方始正式宣战,中华民国与美国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轴心作战。自此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 内外窘迫 === 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在中国东北扶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是为近代[[中国抗日战争]]之开端。其后中日之间又发生了数次的衝突,即[[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及[[绥远抗战]]。而此时中国亦处于[[国共内战]]及分裂的状态中,中国由国际认可的[[蒋中正]]委员长的中国[[国民党]]控制下的[[国民政府]]所领导。蒋中正主张「攘外应先安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剿。而在日本步步进逼的形势之下,蒋中正的主张导致抗日救亡运动盛行,其中有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给国民政府的国策带来压力,缓解了中共在陕北的困境。 === 国共合作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中正]],对他实施「兵谏」。在[[宋子文]]、[[宋美龄]]斡旋下,蒋中正被迫放弃「攘外安内」的基本国策而获得释放,国共两党达成了表面上粗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定,即日后所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直到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导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前期,日军迅速佔领了中国的沿海地带,并佔领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了[[南京大屠杀]]。在战事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向西部山区退守。 日军在佔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后,战线拉长,也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转入休整。在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以求儘快结束所谓的「中国事变」。 ==== 中期 ==== 由于绵延上千公里的战线以及敌后区地方[[武装]]等等之不安定因素,让日本此时对于中国採用[[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政策,积极扶持[[华人]]政要,成立亲日的[[傀儡政权]]。日军诱降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成立了[[汪精卫政权]],但到1940年日本发现汪精卫在中国国内影响力一般,且无法左右力守抗日的[[黄埔军]],收效并非想像般大。一度,日军甚至想要劝降[[蒋介石]],但终未成功。同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游击队]],均积极于敌后战场发展。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欧美列国放弃了将[[法西斯]]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谈的态度,支持[[国民政府]][[对日抗战]]。但[[纳粹]]进展超乎预料,法国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佈投降[[纳粹德国]],[[德军]]迅速组织力量对英国展开袭击。世界各地的战况均有利于[[轴心国]]。这一时期,[[中国人]]也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形式迥异的宣传,试图鼓舞民心,其中三次[[长沙会战]]都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虽然广大领土沦丧,但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并使战略部署回复到会战前,这也使得国共两党能继续坚守岗位。 但在抗战期间,国共仍经常发生摩擦。一些不受[[国民党]]指挥的组织(如共产党着手设立边区政府、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与此同时,中共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解决自己的补给问题。 ==== 加入同盟国 ====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并加入同盟国。不久之后,除了先前与日本签立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以租借法案的名义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世界各国的介入主要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并与英美等国签订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令重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上升。 日本方面不满足于控制东南亚的油气资源,同时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转而出兵缅甸,意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此时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国民政府求援。于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出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 ==== 日本投降 ==== 1943年11月,中国[[蒋中正]]委员长及夫人[[宋美龄]],美国[[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总统,英国[[邱吉尔]]首相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开会,发表新闻公报《[[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自1895年佔领中国的所有领土。 1945年2月,英、美、苏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 最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佈《[[一般命令第一号]]》指示在中国(满洲除外)、台湾及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法属印度支那]]境内的日军高阶司令官及所有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应向同盟国的代表人蒋中正投降。 12月25日,美国国务院照会国民政府,希望中国能儘快派兵赴日参加佔领。后因[[国共内战]],中国最终未能派佔领军进驻日本。 == 英国 == 英国经过慕尼黑协定、苏台德区问题等一系列外交事件后,英国与波兰组成了军事联盟并保障波兰独立。随后在波兰战役爆发后,为阻止德国对波兰的侵略,英国与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自此爆发。在大部分欧洲国家沦陷后,英国以及英联邦的成员国坚持持续与轴心国继续作战,并分别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与德国发生多起军事衝突,而这也使得英国成了欧洲地区少数仍能继续反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 在二战期间,英国一直担当著同盟国的领袖角色,并且被称为「三巨头」之一。二战结束后,英国作为战胜国的一员,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更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自治领 === 1931年西敏法令通过之后,授予了大英帝国的自治领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而当欧战爆发后,英国及被称为自治领的其他英联邦成员,于一周内分别向德国宣战。这些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和南非联邦。而南罗德西亚当时为自治殖民地,但并没有独立的外交及军事政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承认及重申了英国对德国宣战。南非总理巴里·赫尔特佐格拒绝向德国宣战,导致他领导的联合政府在9月6日倒台。而新的南非总[[理扬·史末资]],于同一日向德国宣战。因加拿大国会批淮了法令,加拿大在9月10日亦对德国宣战。纽芬兰自治领的政府委员会继英国亦向德国宣战。 == 世界性同盟 == === 大西洋宪章 ===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1941年8月经过会商之后,认为应该将他们两个国家在政策上相同的原则对外宣布,是为[[大西洋宪章]]。然而英美在二战期间仍然违抗大西洋宪章,与[[苏联]]共签[[雅尔达密约]]牺牲中国东北等权益。 === 联合国家宣言 === 联盟在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后正式组成,参与签署的有二十六个国家,包括: 原26个签字国为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 联合国宪章 === 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出于人类无法承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广泛共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并推动解决国际经济、社会和人权方面问题的合作,多个主权国家于1945年创建了联合国,以取代有缺陷的国联。美国国务院在1939年最先提出了成立一个新世界组织的计划。罗斯福最先使用「联合国」(United Nation)一词来描述同盟国,后来同盟国则成为了联合国的基础。1942年1月1日,「联合国」该名词首次出现在联合国宣言中。 == 各国加入同盟国的时刻 == 波兰: 1939年9月1日 英国: 1939年 9月3日 澳大利亚: 1939年 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 9月3日 法国: 1939年 9月3日 尼泊尔: 1939年 9月4日 纽芬兰: 1939年 9月4日 汤加: 1939年 9月4日 南非: 1939年 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 9月10日 丹麦: 1940年 4月9日 挪威: 1940年 4月9日 比利时: 1940年 5月10日 卢森堡: 1940年 5月10日 荷兰: 1940年 5月10日 自由法国: 1940年 6月18日 希腊: 1940年 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 4月6日 苏联: 1941年 6月22日 图瓦: 1941年 6月25日到1944年 10月11日 巴拿马: 1941年 12月7日 菲律宾: 1941年 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 1941年 12月8日 多米尼加共和国: 1941年 12月8日 萨尔瓦多: 1941年 12月8日 海地: 1941年 12月8日 洪都拉斯: 1941年 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 12月8日 美国: 1941年 12月8日 中华民国: 1941年 12月9日 危地马拉: 1941年 12月9日 古巴: 1941年 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 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 5月22日 巴西: 1942年 8月22日 埃塞俄比亚: 1942年 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 1月17日 玻利维亚: 1943年 4月7日 伊朗 1943年: 9月9日 意大利: 1943年 10月13日(脱离轴心国) 哥伦比亚: 1943年 11月26日 利比里亚: 1944年 1月27日 罗马尼亚: 1944年 8月25日(脱离轴心国) 芬兰: 1944年 9月4日(脱离轴心国) 保加利亚: 1944年 9月8日(脱离轴心国) 圣马利诺: 1944年 9月21日 阿尔巴尼亚: 1944年 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脱离轴心国) 巴哈瓦尔布尔: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尔: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鲁: 1945年 2月12日 乌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内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 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 8月9日 注:澳、新、纽、加等地区当时均为英属自治领或殖民地,受英方调遣。 ==参考文献== {{Reflist|colwidth=30em}} == 参见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轴心国]] * [[联合国]]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共同宣言]] * [[大西洋宪章]] [[de:Alliierte#Zweiter Weltkrieg]] [[fa:نیروهای متفقین#جنگ جهانی دوم]]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olumn-wid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