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01.2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名古屋城 的原始碼
←
名古屋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名古屋城'''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nagoya-info.jp/upload/spots/large/8209759215e2fcd51c948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agoya-info.jp/zhtw/spot/detail/1/ 圖片來自nagoya-info] </small> |} '''名古屋城'''是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城堡。江戶時代是[[尾張藩]]藩主居城,別稱「金城」、「金鯱城」。其與大阪城,熊本城被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日本100名城]]之一。前身為[[織田氏]]居城那古野城。<ref>[https://www.nagoya-info.jp/zhtw/spot/detail/1/ 名古屋城],nagoya-info</ref> 名古屋城為德川家康於1612年所建,經二戰戰火損毀,1959年修復了倖存的建築。雖已不復當年舊貌,但城堡的規模仍可一窺,加之其內的2000多株[[櫻花樹]],花開時節所有建築掩映於粉之中,景象動人。 == 介紹== 日本的「[[城]]」為[[領主]]及其[[武士]]所居之地,是其實力的顯示,幾座規模和建築都較為出眾的"城",現已成為日本的重要[[古跡]],名古屋城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名古屋城也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 1525年,[[今川氏親]]建造了最初的城堡。1532年[[織田信秀]]接管城堡,改名為名古屋城。後來[[德川家康]]為[[尾張藩]]在舊名古屋城一帶進行築城。自[[明治時代]]為止為[[德川御三家]]之一的[[尾張德川家]]居城。其[[天守閣]]是德川家世代居住之地,由正門右側的大道即可到達,這是一座五層[[飛檐]]建築,屋頂脊樑兩端以一雄一雌的金色獸頭魚身鑄像裝飾。 大小[[天守]]、[[櫓]]及[[御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在[[名古屋大空襲]]中被燒毀。天守閣的內部經過整修,其木質結構已無保留,並增設了電梯。天守閣內所設的博物館,展示有隔扇門繪、兵器盔甲等文物。 本丸西北為深井丸區,同樣植被密佈,西北角樓和茶寮都位於此。 本丸西南和南部為西之丸區,一進大門首先到達的就是這裡,其内有梅林,花開時節十分美麗。 本丸東部為二之丸區,佔地廣闊,區內二之丸廣場和二之丸庭園都是當地市民常到的散步之地,中心的茶亭有曲徑相通,為休息之佳處。現時為城堡範圍為[[名城公園]]。 == 歷史 == 16世紀早期,[[今川氏親]]在[[尾張]]穩固勢力時建設了柳之丸一城,大概是位於現今的名古屋城二丸一帶。1532年[[織田信秀]]擊敗了今川軍,改名為那古野城。 信秀曾經在此城長期逗留,後來信秀將城堡讓給[[織田信長]],信秀則在[[古渡城]]主理政務。1555年信長將據點移到[[清洲城]],那古野城遭到拆除。 慶長五年(1600)關原大戰後,原尾張清洲城(清州町)城主福島正則轉封,德川家康四子松平忠吉成為清洲城新任城主。 七年后(1607),忠吉病故,家康年幼的九子松平義直繼任。因清洲城規模太小,不能承擔[[軍備]]的重任,因此在家康的授意並親自監察下,義直於1609年開始在尾張那古野城的原址上著手修建居城。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等20餘位大名收到了協助築城的命令,作為對德川家的盡忠表現,各大名異常的出力。只兩年時間,就建成天守、1614年全部完成城體建設。 從此,尾張的中心從信長時期的清州城移到了名古屋城。直到“明治維新”,此城一直是德川御三家的[[世襲居城]]。 明治時代初期,[[德川慶勝]]向新政府獻出金鯱,要求拆卸城堡,但[[山縣有朋]]決定保留城堡。天守、[[本丸]]及御殿均得到保存。 1891年受到[[濃尾大地震]]影響,名古屋城的本丸的西南隅櫓及多聞櫓倒塌,本丸亦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 1893年由宮內省管治,稱作名古屋離宮。名古屋離宮1930年終止,正式由名古屋市管治。 1945年[[美軍]]空襲名古屋,名古屋城的本丸御殿、大天守、小天守、東北隅櫓、正門、金鯱被燒毀。 戰後與東北的低地合併為[[名城公園]]。當中其中三個櫓、三道門、二丸庭園保留至今。1959年將二戰中燒毀的金鯱及本丸重建起來,成為名古屋市的象徵之一。 名古屋城在1994年開始計劃重建本丸御殿。2002年設立重建基金。2007年本丸御殿的重建工程獲[[文化廳]]認可。2008年開始著手重建。 2006年入選“日本100名城”。預計在2022年前完成名古屋城,預算150億日圓。 == 構造 == === 地點 === 名古屋城[[城池]]位於[[濃尾平野]]的[[庄内川]]突出的名古屋[[台地]]西北位置。此地可以監視整個濃尾平野的[[軍事要害]]。在築城前崖下的[[濕地]]形成了天然的防衛線。此外,南方面臨[[伊勢灣]]在[[熱田神宮]]以南方的堀川改道,運送築城物資,在以西名古屋城下町達致防衛效果。 築城前,西端和北端的低濕地形成天然的防衛線。此面面臨[[伊勢灣]]城南的[[熱田神宮]]的堀出,改造為護城河,負責輸送築城物資,兼有防守名古城西方的城下町的功能。 在建造古屋城時,西國旁系大名們所負責的是建設[[石牆]],每位大名都各自有負責的地區。因為分擔複雜,又要跟其他的大名競爭,加上石頭必須很辛苦的由各地運送,為了防止石頭失竊或是遺失,每位大名都會在自己搬運過來的石頭尚刻上刻紋(刻印)以明確石頭的所有權。 === 繩張 === 名古屋的繩張特徵是多以長方形直線城壁,角只是單純地使用直角。 === 本丸 === 本丸的形狀大概與正方形相當相似,西方邊是天守,其餘三側設有隅櫓,多聞櫓則圍在本丸外側。通往本丸共有3座大門,分別是南方的南御門、東方的東御門、北方的不明御門3個。 本丸有3個虎口位於南方(西丸側)的大手口後東邊(二丸旁)搦手口兩個地方,護城河內為兩重城門。該城的特點是就算被入侵者佔領,亦難以進入本丸。此外,如果攻擊者進攻其中一個[[虎口]],守方可從另一個虎口反擊。 所有隅櫓為2層3階。現存有辰巳隅櫓、未申隅櫓及丑寅隅櫓。 ==== 天守 ==== 天守位於本丸西北隅,是連結式層塔型5層5階地下1階的城堡、大天守頂的屋根有表示德川家光榮的象徵[[金鯱]]。 大天守是層塔型5重5階,另外地下有一層地堡,高度為55.6米(石垣19.5米、城堡36.1米),大概與18層高的建築相若。其高度是[[江戶城]]及德川重建的大坂城不能所及。由於是層塔型的關係,下方的天守台座沒有大入母屋屋根。 大天守的屋根,為兼顧輕巧及耐久性,全部以2層銅瓦建造。慶長年間所建的大天守屋根,只有最上層被修繕過。此外為減少雨水對屋根的負擔,在破風加設銅板。 至城壁則考慮到受到大砲的攻擊,並在土壁加上射擊用隱藏房間,當雙方城堡交戰時則拆走土璧。小天守為2重2階再加地下1層。比其他城的3重天守較大。 天守在1612年(慶長17年)完成,期間經歷過地震、火災甚至是拆卸的可能。1872年破敗的天守由陸軍省管理,經陸軍省工兵以近代技術維護,並於城內設置東京鎮台第三分營(名古屋鎮台),1891年發生黎克特制8級濃尾地震,天守本丸御殿損害嚴重,本丸多聞櫓等多處倒塌,天守泥作石垣部分因日本於1875年複製水泥成功,得以幸免。1893年本丸由陸軍省修繕完畢交返宮內省管理,成為日本皇室名古屋離宮,1945年遭到[[盟軍]]燒夷彈直襲本丸才與離宮眾建築一同被燒毀。 1957年名古屋為慶祝實行[[市制]],由建築公司[[間組]]開始重建天守。當時大天守因是否木造而有所爭議。天守台的石垣使用[[防水框]],並改用[[鋼筋]]將天守重建。1958年6月13日開始建造,1959年10月1日完成。重建大天守為5層7階,內部有[[升降機]],城的外觀與原先版本相似,最上層的展覽窗比燒毀前更大。 ==== 本丸御殿 ==== 一般而言是城主([[藩主]])所居住的御殿。但在築城後改變用途,是用來讓將軍上洛期間用的中途居所,藩主則在二丸居留,但只有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使用,後來並沒被再用,之後由[[藩士]]看守著。 在名古屋城是御成專用的城堡時,當時的本丸御殿的豪華程度能與[[二條城]]比較。由南御門至入口有[[式台]],最內更建造[[玄關]]。其他主要建物有中玄關、[[廣間]]、對面所、書院(上洛殿」、上場御所(湯殿書院)、黑木書院、上御膳立所、下膳立所、孔雀之間、上台所、下台所、大勝手等。另外亦有藏及番所等設施。 本丸御殿內的大部份設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燒毀,除了內的國牆畫及隅櫓因於空襲前四個月搬往別處免幸於難,全被列為重建文化財。目前名古屋正在重建本丸御殿。第一期在2013年5月29日公開,第二期已在2016年6月1日開放。目前正展開第三期工程。 === 二丸 === 二丸是建城當地藩主在本丸居住的時候,二丸是將軍的御座所。家康及秀忠就任早期上洛時在[[大坂之役]]中,曾經逗留在二丸。後來為了將本丸改為御成専用,1618年建成二丸御殿,從此二丸被稱為「御城」,具備藩主的居住地及尾張藩藩廳的功能。 本丸的東南位置,南御門及東御門是馬出的地方。在東北、西南及東南位於以L字型建造隅櫓。南部中央有太鼓櫓,北部中央為逐涼閣、西北是迎涼閣。 東西兩棟鐵御門二之門為現存的建造物,東鐵御門二之門被移動至本丸東御門二之門跡。其他二丸的建築物被破壞,[[名古屋大學]]曾在二丸內,移轉後建造了[[愛知縣體育館]]。二丸的位置是織田信長最初的居城那古野城城跡,在此設計紀念石碑。 === 西丸 === 西丸位於名古屋城內大手筋南側的榎多御門,與三丸連播,南邊多聞櫓作為防禦之用。西丸內主要用作儲存食糧,因此建造了許多米房。西丸在明治時代被拆卸。 === 御深井丸 === 御深井丸是位於本丸西北,可透過不明御門前往回本丸,本丸以北的御鹽藏構及西丸均有一條狹窄的道路。 共有兩棟櫓分別是西北隅及東北西寄兩棟,之後有西北櫓及戌亥隅櫓(西北隅櫓)為現存的建造物。以3重3層的規模來說較[[弘前城]]及[[丸龜城]]的天守規模較大。1611年將清洲城天守及小天守移到名古屋城因而被稱為清洲櫓。 此外御深井丸內的「乃木倉庫」在明治時代初期由舊日本陸軍所建的彈藥庫。是名古屋市內現時最古老的煉瓦式倉庫。 在御深井丸以東有礎石。在空襲時有燒焦的痕跡,現時仍可以觀看。 === 三丸 === 三丸位於現時的名古屋城中區三丸一丁目至四丁目一帶的地域,三丸內為重臣的房間及各式神社。門有三個,以桝形篇排。 明治之代之後發展成官廳街。此外三丸外名古屋城內堀一部份,成為了名鐵瀨戶線的路軌。現時三丸為愛知縣廳、名古屋市御所以及各種政府部門,為愛知縣行政中樞地域。 === 金鯱 === 金鯱在日本傳說中是個能滅火的龍首魚身神物,一雌一雄分踞在屋脊兩側。「鯱」在日文漢字裡指的是[[逆戟鯨]],由於其浮到水面呼吸時常會噴出水霧,源自[[日本室町時期]]前期時日本許多[[傳統建築]]都將鯱魚安置在屋脊兩側,相傳可以保佑免遭火災,後來演變為了顯示城主的威嚴及點綴天守閣。 1612年名古堅天守竣工時建造,使用了1940枚慶長[[大判]],純金215.3公斤的金,高2.74米。 其中鯱中的鱗由於藩政收支緊縮,曾經試過三次將金板改造而將純金度下降。為防被盜竊,金鯱被金網覆蓋著。1871年金鯱捐贈給明治政府,並由宮內省保管。其中雄鯱在日本展覽會巡迴,至於雌鯱則被參加1873年[[維也納]]的[[國際博覽會]]。金鯱在1879年2月返回天守。 在眾多江戶時代建造的金鯱中現存最久,到1945年被美軍空襲炸毀。戰後由[[聯合國]]最高司令部接收,然後交由[[大藏省]]最後在1967年交還給名古屋市,由[[大阪造幣局]]復原,全重88.3公斤。 == 遺構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24座國寶(相等於現時的重要文化財)。1945年遭美軍B-29戰機轟炸後,城內建築大部份被燒毀。其中未受戰火影響的四項西南隅櫓、東南隅櫓、西北隅櫓及表二之門為[[重要文化財]]。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GXk-u4rpE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日本旅遊 名古屋城最新面貌 天守居然還不能進去!一探日本三大名城的歷史 金碧輝煌的本丸御殿 名古屋周遭觀光指南|瑪茲一桑在日本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名古屋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