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48.1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吳玉麟 的原始碼
←
吳玉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吳玉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協書''',號'''素村'''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746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18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舉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素村小草》十二卷 |} </div> '''吳玉麟'''(1746~1818),字'''協書''',號'''素村''',[[福建]]侯官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歷任龍溪、惠安、同安等縣教諭。[[嘉慶]]二年(1797),調鳳山,悉心造士。學問淵博,通天文,著有〈恆星歌〉;解遁甲,能於旅行前先併數日之食,不必裹糧。又善詩文,文名籍甚。 ==生平== 自幼聰穎,9歲時,祖父宴請賓客,指庭前竹樹命題,他即刻吟答:“虛心才解籜,直節已凌雲,日影篩金碎,風聲戛玉聞”。眾皆稱奇。又善技擊,常為鄉里排難解紛,生性慷慨,時以家財助人。 吳玉麟貌寢且駝,每於面試時為主司所摒棄,均不中。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玉麟中舉人,後5次赴京參加會試,其間,進行遊幕、從戎,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後歷任尤溪、惠安、福鼎、仙遊、同安、鳳山等縣教諭。在台灣府鳳山縣時,他率領百姓重鑿蓮花潭,築堤砌塘,整修水利,灌溉農田數百畝,排解旱情。又深入民間,了解民情風俗,作有《台灣雜詩》20首。鳳山縣某縣令貪污,玉麟揭發其罪狀,上訴福建當局,因布政使袒護,不被理睬;又值長官上任,玉麟據《學政全書》規定不往郊迎,為長官忌,競以反誣罪,將他謫放湖南桃源縣。離任日,民眾送者不絕於途。 受謫期滿,玉麟返回福州,閉門著作,作有《南台上元夜竹枝詞》12首,《遊釣龍台智光寺》、《台江晚泛》等詩曾傳誦一時,所作《竹枝詞》每首都註明當時民俗,為後世考證家所重視,且精研《易說》,有關著述數十種,今僅存《素材小草》、《千姓篇》、《恆星歌》等。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家逝世,享年72歲。 ==著作== 有《素村小草》十二卷。<ref>〖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ref> ==[[七言絕句]]== 臺灣雜詩,二十首選二 <br> 紅夷<ref>紅夷:臺地舊為紅夷所據,紅夷指荷蘭人。</ref>種落已全空,半是漳泉<ref>漳泉:福建漳州與泉州</ref>半廣東<ref>廣東:省名,此指廣東人。作者註「今皆漳泉與廣東人。」</ref>。流徙<ref>流徙:四處流離遷徙,生活不安定。</ref>遷移無定籍<ref>無定籍:定籍,門籍,古時宮門的冊籍,籍中有名者方許出入。無定籍此指居無定所之意。</ref>,語言<ref> 語言:說話,由語音、語彙和語法所組成,是表達情意、傳遞思想的重要工具。此指漳泉、廣東之說話的語音。</ref>好尚不相同(臺地舊為紅夷所據,今皆漳泉與廣東人)。(其四) 氣粗性暴語難回,小忿<ref>小忿:極小憤怒、怨恨。</ref>呼群執械來。怪底怨仇容易解,檳榔捧後兩無猜<ref>無猜:沒有猜忌、嫌疑。</ref>(俗狠好鬥,事無大小。捧檳榔謝罪則和)。(其十四)<br><br> 【題解】<br>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參冊。〈臺灣雜詩〉,二十首,內容主要記錄臺灣南路地區的社會諸面貌為主。臺灣早期屬移民社會,[[康熙]]22年(1684)統一臺灣之後,主要從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省之居民橫渡黑洋來臺謀生。在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經營,臺灣西部平原地區已成為閩、粵移民遍佈的形態。本選詩第一首反映臺灣的移民來源主要來自於福建與廣東二省,而這些流移部份居無定籍,因原籍、語言文化與風習不相同,造成了移民社會的對立,亦為臺灣分類械鬥的要因之一。另一首,吳玉麟反映移民社會的生活樣貌,指出百姓的性情粗暴,易因細故而生衝突。移民在風俗上好勇鬥狠,雖然小仇易解,同樣的也指出臺灣社會屢生鬥案的主要因素之一。<br><br> 【延伸閱讀】<br> 1. [[夏之芳]]〈臺灣紀巡詩〉五十八首,《全臺詩》第貳冊。 2. [[張湄]]〈臺灣雜感〉四首,《全臺詩》第貳冊。 3. [[王凱泰]]〈臺灣雜詠〉三十二首,《全臺詩》第捌冊。<br><br> ==[[五言律詩]]== 龍眼<br> 黃裡裹冰膚<ref>黃裡裹冰膚:此謂龍眼黃色的外殼,包果著如冰膚一樣雪白細嫩的果肉。</ref>,纍纍若貫珠<ref>纍纍若貫珠:纍纍,繁多的樣子。貫珠,成串的珠子。此謂龍眼的果實繁多有如成串的珠子。</ref>。 誰將龍刮目<ref>誰將龍刮目:據民間傳說「龍眼」是因為一位名叫桂圓的少年英雄,為民除害,將惡龍的眼睛刮下,卻因此傷重不治。當地人為了感念他,將他與龍的眼睛一起埋葬,不久,墳地長出一樹,果實有如龍的眼睛,故稱之為「龍眼」,又名「福圓」。</ref>,未許荔稱奴<ref>未許荔稱奴:荔,荔枝。不許當荔枝之奴,即不許荔枝凌駕在上。</ref>。 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驅。 更憐<ref> 憐:愛。</ref>嘉樹蔭,霜雪總無殊。<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錄於賴子清《臺灣詩海》。又稱桂圓,壽命最長可達四百多年。與荔枝、香蕉、菠蘿同為華南四大珍果。臺灣南部盛產龍眼,其實累累而墜,外形圓滾如彈丸,殼為黃褐色;果肉味甜,呈現剔透晶瑩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故以「龍眼」名之。作者於嘉慶2 (1797),鳳山教諭,在任期間喜嚐此果,因而寫下此詩。 此詩首聯龍眼的外形,黃色的外殼,包果著如冰膚一樣雪白細嫩的果肉;果實繁多有如成串的珠子。頷聯寫龍眼的傳說,少年英雄為民除害,將惡龍的眼睛刮下故事。且比以擬人化的手法,說明此果自視甚高,不許荔枝超過它。頸聯強調其功效,具有益智增能,清涼去暑的功效。尾聯寫其樹蔭,可以乘涼,令人有如置身於霜雪之中,清涼無比。整首詩從龍眼外形、傳說、功效,甚至樹蔭皆顧及到,可謂書寫周全,為臺灣的名產水果龍眼寫真留影。<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489 愛詩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7%8E%89%E9%BA%9F/17513601 吴玉麟 (清中期历史人物)]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5%90%B3%E7%8E%89%E9%BA%9F&lang=t 搜韻]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2D%2D%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008458&who=%E5%90%B3%E7%8E%89%E9%BA%9F 台灣記憶] *[https://pilikang.pixnet.net/blog/post/41164517 臺灣雜詩,二十首選二 作者:吳玉麟] [[Category:清朝人物]]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吳玉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