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47.1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吴世鹤 的原始碼
←
吴世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吴世鹤 | 图像 =[[File:Xin 46050315234725008551.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gmw.cn/images/2006-05/15/xin_46050315234725008551.jpg 原图链接][http://www.gmw.cn/content/2006-05/31/content_417490.htm 来自光明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06.08.27<br>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浙江东阳 | 职业 = 高级工程师 | 母校 = 天津大学 | 研究领域 = 土木工程专家 }} '''吴世鹤''',土木工程专家。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建设和科技组织管理与领导工作。卓有成效地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多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推动我国工程建设施工科学化,以保证工程质量为中心的技术管理,以及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f>[http://www.gmw.cn/content/2006-05/31/content光明网_417490.htm 吴世鹤――对我国工程建设施工科学化做出重要贡献],光明网.2006-05-31, 引用日期2019-01-6</ref> ==人物简介== 吴世鹤(1906.08.27- 不详),高级工程师。[[浙江]]东阳人。1931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多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吴世鹤,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建设和科技组织管理与领导工作。卓有成效地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多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 实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推动我国工程建设施工科学化,以保证工程质量为中心的技术管理,以及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求学经历== 吴世鹤,1906年8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吴良村,在农村度过整个童年。他家境贫寒,父母靠节衣缩食,断断续续地让他去私塾、小学读书。父母见他读书刻苦,就设法筹资让他去杭州上学。1924年,他在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困难,在家从事劳务,帮助维持家庭生活。1925年,他得到高宗羲、吴昌艮等几位同学的合力资助,考入北洋大学预科,2年后转入土木工程系读本科,于1931年以优异成绩在北洋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经老师的朋友介绍,就业于[[上海]]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主办人施嘉干(留美工程师)为了打破外国人垄断上海建筑设计市场的局面,与外国建筑师竞争,对员工要求很严格。30年代初,上海建筑业较繁荣,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揽了不少设计项目。吴世鹤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就业头一二年,他就独当一面为大昌设计事务所完成了一批纱厂、染织厂、面粉厂的结构设计,并以较好的设计质量受到重视。1933年,他负责桩箱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其中有11层的上海苏州河畔的中国银行堆栈和办公楼、瑞金路和北四川路的中国银行分行等。 1934年,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改为大昌建筑公司,转向经营营造业,吴世鹤跟着转入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业务。他从技术检查管理到主持工程施工,直至管理营造[[江西]]、[[湖南]]、[[云南]]等地区的多项工程。他还主持了浙赣路江西梁家渡抚河铁路大桥桥墩的施工,接着就为大昌公司驻外地管理多项工程。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随着该公司的业务转移,他被派去主管当时规模最大的50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和30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的施工。年轻的吴世鹤出色地完成了这两项工程,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积累了许多施工技术经验,得到了工程技术界的赞誉。 1940—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吴世鹤与汪季琦、夏行时、钱康衡等几位同事,以技术入股为主的形式,成立泰山实业公司,吴世鹤被推为经理,主持营造业务,承建了[[昆明]]、[[桂林]]、[[成都]]、[[重庆]]等地的大量机场附属房屋工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泰山]]公司与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工程公司,他在该公司担任过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等职。1946—1949年,公司迁回上海,当时工程很少,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一些技术较复杂的项目,其中如青岛第五号煤码头的修复工程,该公司以低于外商康益洋行1/3的标价和更短的工期,击败了竞争对手,为中国土木工程界争了一口气。吴世鹤当时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制定修复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他解决了一系列深海工程的技术问题,把一个残破不堪的废码头重新修复了起来。 1950—1952年,吴世鹤主持上海高硚海塘修复工程和蕴藻滨公路大桥的建造,很快完成了任务,受到上海市领导的表扬,并被华东水利部授予奖章、奖状。 1952年,吴世鹤调华东建筑工程部任营造处副处长,主持了上海曹阳新村2万户工人住宅区的建设。他借鉴苏联经验,在上海率先组织多工号大流水作业,高速度为上海工人建造了第一批住宅。1953年初,华东建筑工程部改为华东建筑工程局,吴世鹤被任命为技术处处长。在他的领导下,又第一次在华东师范大学宿舍工程中推行平行流水作业法,提前一个半月完成了施工任务。 1953年,党中央批示,限期3年完成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任务,由建筑工程部全面承担工程施工。部党组选调吴世鹤担任建厂工程的总工程师,他从上海来到冰天雪地的长春,在工地上苦干了将近3年,如期完成建厂任务,被授予“建厂功臣”荣誉称号。在“一汽”的大规模建设工程中,他积极探索以装配化、工厂化、机械化为中心内容的建筑工业化途径。在“一汽”工程接近尾声时,他被调到部里担任技术领导工作,先后任建筑工程部技术司副司长,施工局、科技局副局长等职。 1973年,吴世鹤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顾问总工程师,1979年,成立国家建工总局时,他复任科技局副局长。1982年,他任科技委委员、顾问。 吴世鹤是工程建设实践家。他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合适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带动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推广新技术、新经验。他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为国家组织建设了一批工程项目,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世鹤对事直陈己见,待人和善,生活极其简朴,但对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及其他公益事业却极为慷慨。60年代他和夫人曾把交售给国家的黄金所得1900元,加上现金共计5000元,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转给北京市人民政府财政局,要求“作为北京市的市民,为首都建设添砖加瓦”。1976年,他家乡吴良村原有的一座木桥被洪水冲毁,他先后寄去7000元帮助村政府重修了一座能通汽车的石拱桥。1981年,他又以夫人吕翠芝的名义,把“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补发的一部分工资,捐赠给中国建筑学会1万元,帮助学会解决当时的经费困难。吴世鹤在77岁高龄时实现了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夙愿。 吴世鹤早年做设计工作已初展才华,颇有成绩,后来转为组织工程施工。他认为工程设计完成后到工程的实现这一大段施工过程,还有大量复杂问题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为此,他一步一步地去摸索工程施工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寻求最合适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力求技术进步。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大多按传统方式组织施工,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很落后,但吴世鹤组织过的大大小小几十项工程的施工,在施工组织或管理上从不墨守成规,不断有所改进;他善于动脑筋,常对关键性问题提出大胆的技术措施方案而成为创举。他在30年代的施工项目中,就悉心研究如何运筹材料、劳动力的调配供应,研究建立工地班子的合理分工、协调和技术磋商制度。经常是只有一个极精干的管理班子就完成了规模较大的施工任务。40年代,他在修复浙赣路抚河大桥时,他利用涨水期在上游采集、运输材料,枯水期全力组织施工,并针对各桥墩的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他利用河道在船上建立水上混凝土搅拌、灌注站;还发挥箍桶技术,设计了半圆形预制桥墩模板,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在青岛煤码头的修复工程中,当时没有任何海上施工设备,他巧妙地采用一套“一分为三”的“适用技术”,设计架设了海上栈桥,在岸边架起了高大的“A”形架和30米长的钢把杆,再利用一辆废旧登陆艇,装上双肢把杆和空气压缩机,用以起吊和驱动汽锤,就在离岸20米、水深15-16米的海面上,打入了1000多根长达24米、重达2.5吨的钢板桩,建造了一条总长450米的钢板桩墙。这是当时土木工程界相当注视的难度较大的工程,国民政府交通部为此还专设了一个工程局来负责管理,而且聘请了德国专家做技术顾问。当吴世鹤把工程圆满完成后,德国专家和外国的钢板桩推销商都为之叹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吴世鹤在上海主持的三项快速竣工工程,也运用了独到的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对高硚海塘修复工程,他一反常规的拖驳分段运石护塘的做法,利用民船运料直达塘边抛石,从而节省了投资和缩短了工期;对蕴藻滨大桥工程,他首创了长达30米、重18.5吨的大型空心桩平模预制工艺,解决了长桩多点双机抬吊就位和按不同斜度打入河床的技术问题;在建造曹阳新村住宅区时,他得知苏联有平行流水作业施工法,就大胆地组织了多工号大流水施工,加速了工程进度。 吴世鹤在一汽建设工地担任总工程师时,全面负责施工技术工作。他从未遇到过规模那么大,技术那么复杂,限期3年就要完成的工程任务。他一边深入调查施工现场的客观条件,一边积极学习苏联的施工组织与技术经验,既纵观全局而又抓住每个施工阶段的重点,开展工作。苏联设计的一汽厂房,全面采用装配式结构,并要求工厂化、机械化施工。吴世鹤悉心研究了苏联的施工新技术,大力推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并在建筑工程部系统起了带头作用。“一汽”的工业化施工经验,在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受到普遍肯定。 吴世鹤经过长期工程实践,特别是一汽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的实践总结,深刻认识了建筑工程施工生产的特征,指出建筑施工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中,施工技术方案是核心,施工组织设计也十分重要,要长期进行研究,不断发展这门学科。因此,直至80年代初,他已年逾古稀,还在华罗庚的“统筹法”的启示下,大力提倡施工企业推行统筹法施工,并积极支持“建筑统筹管理研究会”的建立,并亲自担任该研究会的顾问。吴世鹤对工程施工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记录了他苦心倡导和推动施工科学化的历程。 吴世鹤毕生充满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又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组织开发推广了一大批施工新机具、新技术、新材料,为国家创造或节约了大量物质财富。 在一汽建厂工程中,由于[[长春]]地区全年有5个月处于0℃以下,为了如期完成建厂任务,他学习苏联经验,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冬季施工。冬季施工虽增加了工程成本,但却节约了大量固定工人的冬闲费用,仅1954年冬季就完成1500万元的工作量,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50年代,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钢材、木材、水泥供应紧张,国务院号召节约“三材”。建筑工程部技术司组织生产了一批:“三冷、两焊”机械及水泥磨细设备、干硬性混凝土搅拌、捣实设备等,吴世鹤积极组织推广使用这一整套新技术装备,为建筑工程部完成节约“三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1955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成功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试制了一榀18米跨度的“先张法”预应力屋架,这屋架可显著地减轻结构重量和节约:“三材”。但预应力技术要求严格,需经试验、示范、培训才能推广,研究单位限于条件不能投入多种构件的试制试验。吴世鹤与技术司其他同志经多方协商,集中了各主要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负各种构件的设计、试制、试验和技术支援等工作。一年内,就在太原建成了跨度30米,下自基础,上至屋盖的预应力构件组成的厂房,赶上并超过了原苏联当时的水平,使这项新技术得以在国内迅速推广。1956年,他去英国访问,看到英国广泛使用各种小型建筑机具,劳动生产率很高。就建议购买了一批小型机具做样机,组织研制推广。他不断检查研制工作的进展,帮助解决研制过程中的困难,使这套施工机具大部分得到推广。对解放笨重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了作用。 吴世鹤十分重视技术交流。他主持的技术交流会议,都要求把经过讨论肯定成熟的技术成果编写出资料,广泛宣传。他先后组织编写的施工技术资料有:《混凝土施工工艺》、《钢筋的“三冷”、“两焊”》、《装配式热电站的施工组织与技术》、《预应混凝土生产工艺》、《细砂混凝土施工》、《粉煤灰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等。 吴世鹤对新技术推广前的鉴定工作有严格的要求,他主持的技术鉴定,常常要用半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找专业对口的内行分组深入检查核对技术数据。60年代,鉴定“蛤蟆夯”时,他组织的预鉴定小组,不仅核对了不同深层的土壤夯实密实度,试验了飞轮离心运转的安全可靠性,还将机件拆散进行全面检验。他主持的粉煤灰砌块建筑体系鉴定,组织了各地的技术专家,从生产成本、工艺技术、性能及使用效果,直至操作规程,都分别经过预鉴定才作出鉴定结论。70年代后期,他主持的鉴定工作,如南宁的空心大板体系、常州的单层工业厂房体系等的鉴定,都坚持依靠专业单位进行严格的预鉴定,经核查各项技术数据后,才召开鉴定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世鹤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技术管理部门担任技术行政领导工作。他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围绕以保证质量为中心开展技术管理。他在“一汽”工地担任总工程师时,常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处理质量问题。他发现各工地的施工操作技术五花八门,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就在1953年底,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苏联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编写了分工种的施工操作规程,当时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部操作规程,很快就被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的重点工程工地参照引用,对普遍保证工程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吴世鹤调到建筑工程部时,部里正在开展编制技术规范的工作。在技术经验不足,资料积累不够的情况下,他组织技术人员把苏联规范翻译出来,在不符合我国情况之处附加注释,成为一套称为“译文加注”的第一部施工验收规范,分发给部系统各施工单位执行。60年代初期,他又花了二三年时间,亲自组织施工专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编制出一套我国自己的施工验收规范。以后,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地基、结构等设计规范,他都代表科技局认真参加审定,并十分强调规范的中国化,要求采用我国自己的经验和数据。如在讨论荷载规范时,由于楼层荷载引用了一部分西方国家的数据,他就建议组织力量对我国各大城市的住宅楼层荷载进行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数据,并据此确定我国的楼层荷载标准。 ==个人简历== 1906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东阳县。 1931年 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1—1933年 在大昌建筑设计事务所就业。 1934—1940年 在上海大昌建筑公司任职。 1940—1950年 任泰山实业公司经理、中华联合工程公司协理、经理、总工程师。 1950—1953年 先后任上海市工务局公营建筑公司、上海市营建筑公司副经理、华东建筑工程部营造处副处长、华东建筑工程局技术处处长等职,被评定为一级工程师。 1953—1955年 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程总工程师。 1955—1966年 任建筑工程部技术司副司长,施工局、科技局副局长。 1973-1982年 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国家建工总局科技局副局长。 1982年 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委员、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建筑总公司技术顾问。 [1] ==主要论著== 1 吴世鹤.怎样保证基础工程质量.“一汽”施工管理经验.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1956:181186. 2 吴世鹤.关于推广科技成果的几点看法.建筑,1983(8). 3 吴世鹤.为提高建筑科学经济效益作贡献.建筑技术,1984(1). 4 吴世鹤.加速建筑业体制改革,为贯彻招标承包制创造条件.建筑,1984(4). 5 吴世鹤.树立建筑产品观念,促进房屋建筑更新换代.建筑技术,1986(11). 6 吴世鹤,汪受衷等.长春第一汽车厂建厂回顾.按科学规律组织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吴世鹤.依靠简易适用技术措施解决施工难题.夏行时、张哲民主编.四十年施工技术管理经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61176. ==参考资料== [[Category:建筑师]]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世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