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5.2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吴爱祥 的原始碼
←
吴爱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爱祥</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1999/160362654.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31/c8oge11o52.html 来自 名人简历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吴爱祥''',[[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mse.xauat.edu.cn/info/1025/1525.htm 北京科技大学:吴爱祥教授——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关键技术新进展与展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f>,"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ref>[https://www.scholarmate.com/P/n22ABv 吴爱祥 ],深圳市科研之友网</ref>,[[教育部]]"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 ,国家安监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分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矿业协会会员、《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金属矿山》等杂志编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s://m.hujiang.com/en_kaobo/p344307/ 博士生考试_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吴爱祥 ],沪江网, 2010-08-12</ref>。 主要从事膏体充填采矿、矿山岩石力学、溶浸采矿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5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多项校企合作课题。相关科研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267篇,其中EI收录91篇,SCI收录26篇。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11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f>[http://kgrwjl.ustb.edu.cn/yanjiutuandui/kuangyetuandui/2021-11-18/50.html 吴爱祥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18</ref> 。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湖北省仙桃市 出生日期----1963年2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南工业大学 专 业 ---- 采矿工程 学 位 ---- 博士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散体动力学、膏体充填、溶浸采矿 ==个人履历== 1991年~1993年任中南工业大学采矿所副所长 1994年~1996年任中南工业大学资源开发系主任 1996年~1999年任中南大学资建院副院长 1999年~2000年任中南大学国际处处长 2000年~2005年任中南大学科技处处长 2005年~2006年任中南大学校办主任 2006年~2008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2014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2014年~2015年任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2015年~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主要荣誉== 1,199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六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2,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中国有色"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爱祥</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1405906396,418735883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888&h=5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eeayn.com/index/index_article_detail?id=16533 来自 云南升学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3,1997年入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4,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1998年获湖南省中青年科技基金支持; 6,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7,2001年获"湖南省青年科技奖"; 8,2002年入选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划; 9,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0,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1,200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建龙教育基金; 12,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 13,2009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教授 ; 14,2011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15,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 16,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17,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学术兼职== 1,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分会主任 2,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3,澳大利亚矿业协会会员 4,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5,湖南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6,《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金属矿山》、《矿业研究与开发》、《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现代矿业》、《矿业工程研究》、《矿冶》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学术成就== '''膏体充填采矿领域''' 设计研制了国内首套深锥浓密智能半工业试验平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全尾砂-水淬渣膏体充填示范生产线,推动了金属矿山无废开采技术的发展。首创了全尾矿深度可控均质浓缩方法,研制了深锥浓密机专用的絮凝剂添加分散装置、位控反切膏体搅拌装置以及旋转流态均质化造浆装置。发现了膏体输送过程中的温度效应与剪切变稀效应,并依此实现了全尾砂膏体管道自流输送。科学解释了颗粒群与封闭水耦合作用下软固体浓密稠化这一复杂现象,阐明底流稠化机制,形成底流浓度调控技术手段,为改善超细尾矿深锥浓密效果提供基础支撑。 作为中国膏体充填采矿研究的领先者,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膏体充填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主办了首届中国膏体充填采矿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近400专家学者探讨了全尾砂絮凝浓密技术、膏体搅拌制备技术、膏体充填新材料与化学新产品、膏体充填关键装备研究等议题,促进了中国采矿技术的发展。 '''散体动力学领域''' 率先进行了散体振动直剪试验,建立了散体动态剪切的微分模型,探明了散体动抗剪强度机理,揭示了散体孔隙比、含水量、振动速度等因素对散体动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散体动力特性测试的技术难题。研究了波在弹性和粘弹性散体介质及流动场中的传播规律,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散体介质中振动能的耗散规律与振动助流的机制。成功地将分形几何学引入散体动力学的研究,探明了散体堆得自组织行为和散体动力液化的自组织临界性机理。 '''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领域'''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爱祥</big>''' |- |<center><img src=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00919/bb076034cf7540d581afa44aee7b58b3.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19368535_75486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系统地阐述了"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的基本涵义,提出了连续开采四个层次的观念,阐明了矿房连续回采、矿体连续回采、矿石连续运输、全矿连续开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组成的多种连续开采复合模式的互动机制。创立了地下矿硬岩无间柱连续采矿新方法。建立了连续开采工艺系统工作模型。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提出了采用双电机同向同步激振取代机械齿轮箱式激振的设计思路,变革了激振方式,优化了振动出矿机的振型,研制成功了复合型金属橡胶弹性系统的新型振动出矿、运矿设备。 ==科研项目== 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复杂破碎金矿高效开采工艺技术",项目负责人; 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复杂地下金属矿二步开采与回收技术",课题负责人 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复杂富水矿床开采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负责人; 4,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铜坑矿92号矿体顶板岩层液压诱导崩落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5,国家973计划课题,"微生物浸出体系多因素强关联",课题负责人; 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散体多相介质中多级渗流传质的动力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7,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复杂难采矿床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项目负责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多相多场条件下浸矿体系响应机制及其过程调控",项目负责人;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堆浸体系中孔隙演化对渗流特性的影响机制",项目负责人;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力波作用下溶浸液在散体介质中的流动机理",项目负责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散体媒介弹性波传播及作用机理",项目负责人;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主要完成人; 1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高湿度细粒散体振动助流规律及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 1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覆盖层下富水细粒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项目负责人; 1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碱性体系细菌浸铜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 16,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课题,"高含泥高耗酸氧化矿强化浸出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科研获奖==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散体动力学应用技术研究, 2005年 . 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硬岩无间柱连续采矿工艺技术研究, 2001年.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应力特大型镍矿床连续开采综合技术,2012年 . 5,溶浸采矿基础研究与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 6,散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 7,锦丰金矿破碎复杂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综合技术研究,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 8,硬岩无间柱连续采矿技术研究,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0年. 9,深井缓倾斜薄矿脉矿体开采综合技术及装备研究,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年. 10,基于散体媒介的动力行为及分形研究,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4年. 11,复杂空区条件下岩石力学与地压监控技术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 12,深井富水矿床全尾膏体自流充填无废开采综合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 13,缓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与设备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1年.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爱祥</big>''' |- |<center><img src=http://news.ustb.edu.cn/attach/file/xinwendaodu/99a93eccd8748b7eabd77b595b057e3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chool.freekaoyan.com/bj/ustb/dongtai/2020/05-01/15883434841146681.shtml 来自 北京科技大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代表性著作== 1,吴爱祥, 矿业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吴爱祥, 孙业志, 刘湘平. 散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 3,Aixiang Wu, Yezhi Sun. Granular Dynamic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and Springer,2007 . 4,王春来,吴爱祥, 刘晓辉. 深井开采岩爆灾害微震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3 . ==代表性论文== 1,Wu Ai-xiang, Liu Jin-zhi, Yin Sheng-hua,et al. Analysis of coupled flow-reaction with heat transfer in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2010, 31(11): 1-8. 2,Aixiang Wu, Shenghua Yin, Hongjiang Wang, et al.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 mining-waste dump at the Dexing Copper Mine, China, for possible conversion to an in-situ bioleaching operatio,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 100(6): 1931-1936. 3,Aixiang Wu, Shenghua Yin, Wenqing Qin, et al. The effect of preferential flow on extrac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copper sulphides during heap leaching. Hydrometallurgy, 2009, 95 (1-2): 76~81. 4,WU Ai-xiang, YANG Bao-hua, ZHOU Xu. Fractal analysis of granular ore media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 processi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8, 18(8): 1523-1528. 5,Wu Aixiang, Yin Shenghua, Yang Baohua, et al.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in dump leaching of low-grade ores, Hydrometallurgy, 2007, 87(1): 124-132. 6,WU Ai-xiang, LIU Jin-zhi, TANG Ling-yan. Simulation of coupled flowing-reaction-deformation with mass transfer in heap leaching proces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7, 28(3): 327-335. 7,Ai-xiang Wu, Bao-hua Yang, Yong Xi, et al. Pore structure of ore granular media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m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4(2): 220-225. 8,YANG Bao-hua,WU Ai-xiang, YIN Sheng-hua. Simulation of pore scale fluid flow of granular ore media in heap leaching based on realistic model[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18(3): 848-853. 9,Yin Shenghua,Wu Aixiang, Liu Jinzhi, Huang Mingqing, Wang Hongjia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yrite bio-leaching as a way to control spontaneous combustion[J].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11, 21(4): 513-517. 10,Yin Shenghua,Wu Aixiang, Wang Shaoyong, Ai Chunming.Effects of bioleaching on the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ste r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2, 19(1): 1-8. 11,Yin Shenghua,Wu Aixiang, Hu Kaijian, Yong Wang, Yankai Zhang. The effect of solid components on rhe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ed paste backfill. Minerals Engineering, 2012, 35: 61-66. 12,Aixiang Wu, Mingqing Huang, Yiming Wang, Kaijian Hu, Shenghua Yin, Hongjiang Wang. Pyrite desulfurization under variable initial pH conditions using extreme thermophilic bacteria [J].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 7:517-523. 13,Jiao Huazhe,Wu Aixiang, Wang Hongjiang, Zhong Shuiping, Ruan Renman, Yin Shenghua. The solid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deep cone thickener: A pilot scale test.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 30(2): 262-268. 14,吴爱祥,李莉,王贻明,等. 快慢凝预应力树脂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力学特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 34(4): 363-367. 15,吴爱祥,武力聪,刘晓辉,等. 矿山微地震活动时空分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 34(6): 609-613. 16,吴爱祥,武力聪,刘晓辉,等.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5): 1845-1850. 17,吴爱祥,焦华喆,王洪江,杨盛凯,姚高辉,刘晓辉. 深锥浓密机搅拌刮泥耙扭矩力学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4): 1469-1474. 18,吴爱祥, 艾纯明, 王贻明, 李希雯. 表面活性剂强化铜矿石浸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5(6): 709-713. 19,吴爱祥, 李希雯, 尹升华, 艾纯明. 矿堆非饱和渗流中的界面作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5(7): 844-849. 20,Xiu-xiu Miao,Ai-xiang Wu, Bao-hua Yang. Unsaturate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a porous column using spherical ore part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4, 21(2), 113-12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爱祥</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2994155137,228959078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505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sd.ustb.edu.cn/news/xyxw/ba03c9dc995b4dc7ba2eceaba967e73a.htm 来自 北京科技大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21,吴爱祥,刘晓辉,王洪江,焦华喆,李辉,刘斯忠.考虑时变性的全尾膏体管输阻力计算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 42(5): 737-740. 22,吴爱祥, 孙伟, 王洪江, 韩斌, 周喻, 彭乃兵. 塌陷区全尾砂-废石混合处置体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5): 917-925. 23,吴爱祥, 焦华喆, 王洪江, 李辉, 仪海豹, 刘晓辉, 刘斯忠. 膏体尾矿屈服应力检测及其优化[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4(8): 3370-3376. ==授权专利== 1,一种机械化安装树脂锚杆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0910235545.X 2,一种细菌浸出治理硫化矿石自燃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0610144116.8 3,排土场管注浸出法,发明专利,ZL200510032424.7 4,尾矿管道浸出工艺,发明专利,ZL200510032428.5 5,波形底柱分段空场采矿法,发明专利,ZL98112772.X 6,一种槽浸工艺中的布液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88602 7,一种高含泥氧化矿分类筑堆方法,发明专利,ZL200910093015.6 8,一种水力构筑矿堆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0910086184.7 9,一种适用于固定树脂锚固药卷的树脂帽,发明专利,ZL200910235544.5 10,一种充填体支护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31828.2 11,一种浸矿用菌种快速培育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00820079487.7 12,双电机同向同步振动出矿机,实用新型专利,ZL03202723.0 13,一种多功能自动控制柱浸试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01110096274.1 14,崩落采矿法,发明专利,ZL90105539.5 15,一种高含泥氧化矿分级浸出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88598.3 16,料仓用多锥体振动活化助流装置,发明专利,ZL95237177.4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科学家]] [[Category:企业管理人物]]
返回「
吴爱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