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17.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吴缜 的原始碼
←
吴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吴缜</big> ''' |- | [[File:吴缜吴缜.jpg|缩略图|居中|[http://images.3158.cn/data/attachment/tougao/article/2014/07/19/ac8a187039503751a31c73d301f5d2d1.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 名: 吴缜 字: 廷珍 所处时代: 北宋 出生地: 四川成都 主要作品: 《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谬》 |} '''吴缜''',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北宋史学家。曾知蜀州(今崇庆县)。著有《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谬》。其《新唐书纠谬》20卷,对《新唐书》指证错误多达400余条,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f>[https://cul.qq.com/a/20151022/028077.htm 苏轼狂 吴缜狂妄还“黑”欧阳修]腾讯文化</ref> ==简介== 吴缜,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北宋史学家,生卒年不详。曾知蜀州(今崇庆县)。著有《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谬》。其《新唐书纠谬》20卷,对《新唐书》指证错误多达400余条,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生平== 吴缜生平治学严谨,撰写过《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和《五代史纂误》三卷,纠正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与《新五代史》的谬误。吴缜专着《新唐书纠谬》一书,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胪列《[[新五代史]]》谬误两百余事。吴缜在《新唐书纠谬·自序》中指出该书多有“舛驳脱误”,“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 吴缜甚至把《[[新唐书]]》中的谬误,分列为二十门,如:“书事失实”、“事有可疑”、“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误”、“官爵姓名谬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等,逐条分类。他还在《自序》中指名批评裴煜、陈荐、文同、吴申、钱藻等五位校稿者,“但循故袭常,唯务喑默”,以致于“讹文谬事,历历俱在”,“未闻有所建明 ”。 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披露,吴氏着二书的本意,原来是要挟怨泄忿。原来嘉佑(1056年—1063年)年间,欧阳文忠诸公正要重修《唐书》。吴缜当时初登第,上书给欧阳修,愿为修史效力,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绝之,吴缜鞅鞅不乐而去。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之父吴师孟被拒,为报父仇。两种说法自相矛盾,无法成立。今人陈光崇、曾贻芬认为纯属无稽之谈。 [[钱大昕]]曾批评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于地理、官制、小学多有“未达”,认为吴缜所纠正者,“非无可采”,但吴本人“沾沾自喜,祗欲快其胸臆,则非忠厚长者之道”。 吴缜另著有《朱梁列传》《杂录》,已佚。 1、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予官属之末。上书文忠, 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怏怏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清:《挥尘后录》,卷二,上海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宋钞本。)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其父师孟,显于熙丰。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谬误,为二十门。侍读胡宗愈言于 朝,绍圣元年上之。世传缜父以不得予修书,故为此。” 3、[[陈光崇]]《吴缜事迹考辨》,载《中国史学史论丛》 4、 [[曾贻芬]]《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载《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 3 期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