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200.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仲英 的原始碼
←
周仲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中医 |姓名 = 周仲英 |圖片 = [[File:周15.jpg|缩略图|center|[https://www.gstzy.cn/uploads/allimg/171022/18-1G022210129140.jpg 原圖鏈結][https://www.gstzy.cn/news/list/7/10062.html 来自固生堂中医网]]] |國籍 = 中国 |民族 = 汉族 |籍貫 = 江苏省 |職業 = 大学教授 |代表作 = 《中医内科急症学》<br>《中华本草》<br>《中医方剂大辞典》 }}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苏省名中医]]。 ==人物经历== 国医大师<ref>[http://www.jshtcm.com/bencandy.php?fid=93&id=266 国医大师 来自名医堂</ref>周仲瑛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方面颇多建树。二OO三年全国非典时期,他发表了《周仲瑛论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辩论》一文,他的博士弟子运用这一理论,独立使用中医药成功治愈了16例SARS患者。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他精心制订了两个防疫药方,即防疫清解方和防疫化浊方,供抗震救灾防疫使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他的处方制作成香囊送往灾区,为医疗预防贡献力量。 周仲瑛教授虽八十高龄,工作依然繁忙,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医疗需求,走进社区,来宁西门诊部定期坐诊,为基层群众服务,堪称专家学者的典范。 每周六他都会坐诊于宁西门诊部,为广大疑难杂症患者提供精心的治疗。 1、成长 中医世家 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 耳濡目染。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周仲瑛说。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古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虽然那个时候也觉得枯燥,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受益匪浅。”周仲瑛说,“中医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 1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 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乡马塘开始独立行诊。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农村病人,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不敢下手治疗,病人家里也做好了后事的准备。周仲瑛仔细诊查后,急用“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按照他所开的处方,病人服后果然热退神清,转危为安。一时间,此事在当地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周仲瑛也名声大振。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6年开始,周仲瑛留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个人成就== 1985年起,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 成长 中医世家 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 耳濡目染。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周仲瑛说。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古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 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传医术 统绝学 实效为凭 复法组方 显示奇功 30岁的奚先生半年多来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有尿黄的症状。经检查,他的肝功明显异常,全身皮肤高度黄染。一家大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仍没有改善。 周仲瑛诊察后,认为其“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并为其开了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的药。奚先生服药1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均有下降。调理两周,黄疸稳步下降,肝功继续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周仲瑛主张,在处理这些证候兼夹、病机错杂的疑难病证时,需要将两种以上的治法联合起来应用,以取得更好效果、这种联合组方的方法就是复法。复法主次兼顾,各个击破,是治疗疑难病证的重要方法。复法组方治疗疑难病是周仲瑛最具特色的学术经验之一。 医德 仁心仁术 济世救人 不顾风险 深入疫区。 几十年来,周仲瑛虽然身兼教学、行政和科研等多项职务,但却始终没有离开临床的第一线。而其显著的临床效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现在,周仲瑛每周上6次门诊,每次都要诊治40多号患者。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界要人、学术名流,他都一视同仁,按号排队。 学术 与时俱进 业贵专精 继承创新 发展理论。 周仲瑛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善于综合应用各家学说之长,从实践运用中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 在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时,周仲瑛综合温病、伤寒等各家学说,提出“热毒、瘀毒、水毒”的“三毒”理论,并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提出“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的新论点,按此治疗,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对厥脱证(即休克)的研究中,周仲瑛提出“气滞络瘀、内闭外脱”为其基本病理特点,首创气血同治,行气活血与扶正固脱合法,并创制辨证系列注射剂,治疗136例,病死率为4.41%。 在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周仲瑛认为“瘀热水结、阴津耗伤”是其病机、病证特点,确立泻下通瘀、滋阴生津治法,研制成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率88.6%,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42.9%和78%。 周仲瑛对病理因素的复合致病现象有深入研究,其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广、成果最著者,当属“瘀热”。 “瘀热”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特性。周仲瑛带领团队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临床实践证明,以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等,临床疗效显著。 周仲瑛于1988年即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并主编《中医内科急症学》教材,在本科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及全国进修班进行系统讲授。他还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以后,该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在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近9年的时间里,周仲瑛始终以发展中医为己任,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办学方向。从主编一大批全国统编教材,到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从主张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最有益的补充模式,到倡导开办研修班、进修班,强化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促成和带动了对一批老教授的经验传承,到带领老一批专家完成对《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巨著的编写,以及加强中医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等等,周仲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周仲瑛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3年开始指导博士生。几十年来,他以独特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仲瑛培养的这些学生,都己成为中医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传承 青胜于蓝 春满杏林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生活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朴实淡泊 养生之道。 年过八旬的周仲瑛,依然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每周六次门诊总是精力充沛、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大家不禁好奇他的养生之道究竟有何秘方。周仲瑛笑着告诉记者,他的养生秘诀说起来非常简单,“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 ==周仲瑛小传== 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 1941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 1947年,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1948年-1955年,在家乡开业行医; 1955年,考取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任江苏省中医院住院医师; 1983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视频== {{#iDisplay:com/x/page/a0865pn3opu.html|qq}}<br>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MzMjA5NDIw.html?fromvsogou=1&ctid=16be3949de72c4ed&refer=pgy_operation.wulin.tl_00003189_1000_mymaia_19060400 周仲瑛人物访谈 ==参考资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中医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周仲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