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1.90.1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呼兰河呼呼的风(丐丏) 的原始碼
←
呼兰河呼呼的风(丐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呼兰河呼呼的风'''<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155205/pexels-photo-1015520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呼兰河呼呼的风》'''是[[中国]]当代作家丐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呼兰河呼呼的风=== ——写于萧红去世75周年之际 那是1999年6月,其时呼兰河的[[萧红]](1911.6.1-1942.1.22)已逝去57年;如果活着,她也不过才“米寿”——电视上常见耄耋老人在那儿侃侃而谈。 呼兰县城呼呼地刮着风,风中夹着沙土,路边还残留着雨后的泥泞。“若有车马走过,则烟尘滚滚,下了雨满地是泥。”(《呼兰河传》)若干年后的呼兰城还是“小春”(萧红,《后花园》)印象中那样。 问过几位呼兰人,我才找到萧红故居。 长长的青砖围墙,显然围着一个很大的院落。青砖围墙中间,开出一扇小门;进了小门,豁然开朗,庭院深深,古风习习。门里一位似闲坐、似看家的妇女很客气地讲要买票、要登记(这一点很特别)。于是,我便2元钱看了一回萧红故居。这2元钱也许是为了建立一种规矩和尊重,但绝不是一种价值体现。今天,2元钱能买什么?在呼兰县城,可以买到一张萧红故居门票;而这张2元钱的门票正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界定。 蚀旧了的“萧红故居”匾挂在正房门上。正房五间,青砖青瓦,中间开门。正房前一座花坛,上面零星地开着花。花和绿草簇拥着一尊白色萧红塑像。 《呼兰河传》中,萧红一再说我家、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大概也就这样吧![[马蛇菜]]、[[大菽茨]]、[[狗尾草]]、[[爬山虎]]、胭粉豆还那么随意地生长着、盛开着,家雀、[[蝴蝶]]、[[蜻蜓]]、[[蚂蚱]]、[[蜜蜂]]还那么自由地飞着、跳着……未经人工的生意盎然,容易被多愁善感的人看作是荒凉;这种荒凉,恰恰是一种美,如沈从文的边城那样的平静而自然的美,而“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而“无美不殇”——秋冬时真正的荒凉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殇”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不见有其他游人,但买票登记时我注意到,这里是一直有人来的。1986年端午节,萧红诞辰75周年那天(而今她整整去世75周年),她的故居修复开放,至今已有百万中外名人、游人来过,萧军来过,端木蕻良来过,赵淑侠来过……日本人来过,俄罗斯人来过,美国人来过,加拿大人来过……怀着崇敬,今天我来过,今后还会有人来。 所谓萧红故居,她只住了19年。19岁那年,她逃婚离开了这里,离开了她只要记起来便觉得“苦”的“故居”,离开了就没再回来。因此,她被父亲开除了祖籍,断绝了父女关系。那时,母亲早已在她听着父亲和继母“说话”、独自一人跪在窗前数星星、不肯让祖父哄睡的前不久离开了人世。 故居的屋舍已有了90余年的苍老;90年的苍老足以让人悲怜,再冠以“萧红”,便更令人生出无限感伤感慨!萧萧落红无颜色,呼呼熏风有悲情。 故居东西各两间穿堂屋,西边两间摆挂着展品和资料;东边两间保留着原貌,陈列着一些萧红的遗物。“故居”落成的第三年,萧红出生在东边第二间;典型的北方民居,火炕苇席还在,家织印花布棉被还在,衣柜、梳妆台还在,而萧红——早已不在了,早已不在这里了,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了。 祖母去世时,“小春”才得以走到街上,才得以看到比街稍远的呼兰河,才开始跟祖父学诗,才变得“聪明了”;于是,才四五岁的她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呼兰河传》)哪曾想,她一走走得太远了——逝于香港葬浅水湾,且走得太快了——“她到死还是一个青年”(姜志军等《评〈呼兰河传〉》)啊! 找遍西屋东屋、南院北院,我也没能找到一点儿可以造就一位作家特别是女作家的佐证。“呼兰(江北)胡子不开面”,出几个胡子、土匪、军阀我们都不会惊讶,偏偏在如此穷乡僻壤就出了一位萧红这样的“最有希望的”(鲁迅)女作家,感伤感慨之余,我只能肃然起敬,对着那些正“尘封”着的和依然“荒凉”着的。 ——作家或名人都是有出处的,堂皇的或僻陋的;反过来讲,什么环境都造就人才,文学的或政治的等等;知道这两方面,再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你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向着大或不太大的目标奋进了。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我越看心情越沉重;看过5间老屋,仿佛看过萧红悲凉、抗争的31个有生之年。屋外,二十世纪末的阳光正平静地照着平静的故园,我却以不平静的心情直面萧红那略显粗糙的塑像和那5间老屋。当我把一朵鲜红鲜红的花和那苍白苍白的塑像构图在一起,我竟满怀凭吊(萧红墓在广州)! 难得萧红故居边的小商店里还有许多关于萧红的书画卖,更难得卖者老妇人竟能很热情、很详熟、很有见解地介绍萧红和那些和萧红有关的书画:“这本《人鸟低飞》写得很好,我全看了。人鸟低飞,那个年代,人和鸟都得低飞……”我也已经看到了《人鸟低飞》和作者名。虽然书画与杂货、故居与商店混邻在一起很不协调,让人不甚舒服,但如今在此能有这样的仅有应该说已是不易且很可喜的了。 当我看到两个着夏季短装的少女走过萧红故居那长长的青砖围墙时,我方感到自己才真正走出“萧红故居”、走出“萧红”,并复又走回“当代”社会。无人同进出共徘徊,我是沉浸易自拔难。 我想,呼兰人的生活应该不会再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不记住过去也不希望未来”(据《呼兰河传》)那样子了吧? 我没有去看[[呼兰河]],但我听见呼兰河在已不那么呼呼的风中淙淙地流淌着…… 随后几天,在我的旧居,我又12.8元地看了一回《人鸟低飞》。王小妮的《人鸟低飞》把“萧红流离的一生”写得浪漫凄婉、哀怨感人。<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丐丏,男,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呼兰河呼呼的风(丐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