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205.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唐在炘 的原始碼
←
唐在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唐在炘''',(1922年-2007年6月25日)[[中国]]著名京劇琴師、作曲家,師從穆鐵芬、周長華、[[徐兰沅]]等京劇音樂藝術家。<ref>{{cite news|url= 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6-27/092212100043s.shtml|title=京剧音乐家唐在炘逝世|website=新浪|date=2007-06-27|accessdate=2019-10-20}}</ref> ==個人簡歷== 唐在炘[[1922年]][[上海]]出生於[[上海]], 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业余爱好京剧。中學和大學讀書時師從穆鐵芬([[程硯秋]]劇團的第1任琴師,章遏雲劇團音樂指導)和周長華([[程硯秋]]劇團的第2任琴師,[[1949年]]以後移民[[台灣]])學京劇胡琴和京劇操琴(以京劇胡琴;京胡為演員伴奏唱腔和帶領文場;旋律部樂隊)藝術,並與學弟熊承旭,鄰居閔兆華組成業餘京劇樂隊,他拉京劇胡琴,熊承旭拉京劇二胡([[京二胡]]),閔兆華彈京劇月琴。 青年時的唐在炘長期為程派名票高華([[1949年]]以後移民[[台灣]])伴奏。 1946年這個3人京劇樂隊在[[上海]]遇到[[程硯秋]],向程硯秋學京劇藝術,並為程硯秋伴奏《碧玉簪》等戲,[[1947年]],程硯秋叫他們「3劍客」。 [[1952年]]起,這個樂隊參加以李世濟為主的小型職業劇團,轉為職業,在上海和北京巡迴公演,並特請[[白登雲]]司鼓,期間唐在炘從白登雲學習京劇司鼓藝術。 [[1955年]]劇團解散後,唐在炘、熊承旭、李世濟參加馬連良劇團,唐在炘、熊承旭和劇團琴師[[李慕良]](馬連良和徐蘭沅的學生)切磋琴藝。 唐在炘早年曾從馬連良的鼓師喬玉泉(喬玉林,人稱喬三;喬三爺)研習司鼓藝術。 [[1956年]],馬連良劇團併入北京京劇院後,唐在炘和熊承旭拜徐蘭沅為師學習京劇音樂藝術,並與李慕良、陸松齡組成由徐蘭沅(李慕良、陸松齡、唐在炘、熊承旭4人共同的老師)擔任音樂指導的京劇唱腔設計小組。 李慕良、陸松齡、唐在炘、熊承旭這個4人小組完成了《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南方来信》、《社长女儿》、《蘆蕩火種》(《[[沙家浜]]》的前身)、《杜鹃山》([[1964年]]版)等多出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的京劇唱腔設計。 唐在炘有現代京劇《[[海港]]》(裘盛戎版,[[1968年]])、新編古裝京劇《陈三两爬堂》、《武则天轶事》等京劇音樂設計作品,並兼操京胡。 [[1979年]],唐在炘從北京京劇院調入北京中國京劇院(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2007年]][[11月28日]]改名「中國國家京劇院」)。 [[1980年]],唐在炘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頒發京剧音乐1等奖。 唐在炘參與創作的新編古裝京劇有《西厢记》、《楚宫恨》、《林則徐》、《葉含嫣》、《碧波仙子》、《梅妃》(李世濟版)、《英台抗婚》(李世濟版)、《文姬歸漢》(李世濟版)等。 唐在炘長期擔任李世濟劇組的音樂指導,負責樂隊和操琴,劇組曾多次到[[香港]]公演,並於[[1995年]]在[[台灣]][[國家戲劇院]]公演。 [[2001年]],唐在炘病倒,不再操琴,[[2007年]]辭世。' 他是李世濟的愛人,2人育有1子,有2個孫女。 ==參考來源== {{Reflist}} 增加參考來源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Category:京劇]] [[Category:作曲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唐在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