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156.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嘉義縣阿里山鄉 的原始碼
←
嘉義縣阿里山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阿里山鄉13.gif|400px|缩略图|右|阿里山鄉[http://localdoc.ncl.edu.tw/tmld/browse_map.jsp?page=7&query_str0=1001018&cityId=12 照片來自]]] '''阿里山鄉''',是鄒族的世居地。有七個鄒族村落(樂野、達邦、特富野、里佳、茶山、新美、山美),在鄒族的社群制度裡,則是分屬達邦、特富野二個大社。鄒族本體的族群文化,串起了部落之間密切的互動,小社們以大社為中心,每逢歲時祭儀,往往全族動員共襄盛舉。而每個部落各有特色,山美達娜伊谷的魚、茶山的涼亭、樂野的楓樹……彷彿在阿里山的每個峰迴路轉處,此起彼落地眾聲合唱著祖先傳下的歌。 從日治時期為了運木材而開闢的阿里山鐵路,則串起了沿途的自然風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設置,更集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賞花……等等景觀於一身。到阿里山看日出雲海,是許多人的旅遊清單上絕對不可遺漏的項目;而每年花季,[[櫻花]]怒放的絕美盛事,也總是引來攜家帶眷的人潮。阿里山的風景,廣受青睞,在各種風景畫刊、攝影作品中,總是有阿里山的身姿。「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座阿里山!」從阿里山鄉民、嘉義人,到台灣人,喊起來總都帶著點引以為傲的心情。 ==簡介== [[File:阿里山鄉02.jpg|400px|缩略图|右|阿里山鄉導覽圖[https://www.alishan.gov.tw/tour.asp?sub_itemid=15 照片來自]]] 阿里山鄉的面積佔嘉義縣的五分之一,全境大部分屬於阿里山脈,只有東部小塊屬於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以塔塔加鞍部與玉山相接,是玉山的支系,由[[太武尖山]]、[[大塔山]]、祝山、石水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是[[曾文溪]]、[[八掌溪]]、阿里山溪這三大河流的發源地。發源自此的,除了山水、人文,或許還有一份,台灣人的驕傲。<ref>[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View.aspx?lang=tw&SelectData_Place=f22f535d-c0c7-e411-9805-e4115b13f301 嘉義縣/阿里山鄉,嘉義縣/阿里山鄉]-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f> 阿里山鄉原名吳鳳鄉,原是為紀念康熙末年阿里山通事吳鳳而以其名命之。後因鄉民有感於「吳鳳成仁事件」與史實不符,乃於民國70年改稱為『阿里山鄉』沿用至今。 阿里山鄉是[[鄒族]]的大本營,最早到此的鄒族早在約3,000至4,000年前已抵達台灣這個美麗的小島。鄒族相信族人都是由鄒的天神HAMO創造人間事物。流傳早在傳說中的大洪水之前,鄒族人已活躍在[[嘉南平原]]一帶,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最後定居於現今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鄒族,這一支人口約五千多人的高山族群,長年活躍在翠鬱的綠色森林裡,在林間創造獨特的生活哲學。他們的傳說、祭儀、歌舞不斷的延續薪傳著古老部落文化,族人發出來的那股內在性格,至今依然遺世獨立地在阿里山迴盪著。 鄒族的部落文化,孕育阿里山的山林溪谷,兩者彼此相依,而鄒族的文化,長年像日出灑下的萬丈光芒照耀著阿里山大地! 轄下擁有50多條的步道,在阿里山鄉內就佔了一半,而這些步道又散佈在各個部落間,短又不會太累又各有特色的步道。<ref>[http://xn--kwr22her7a6qdvs6a.tw/319/Chiayi/Alishan.htm 阿里山鄉],阿里山鄉-輝哥的天空 </ref> ==地理位置== [[File:阿里山鄉00.gif|400px|缩略图|右|阿里山鄉[http://alishan.cyc.edu.tw/1996/images/map1.gif 照片來自]]] 阿里山鄉中心位置約在北緯25.25度,東經120.45度,位於嘉義縣東部,東北與南投縣信義鄉相鄰,東南隔楠梓仙溪(高屏溪上源)分別與[[高雄縣桃源鄉]]、三民鄉相望,北部與南投縣竹山鎮、雲林縣古坑鄉毗連,西接同縣之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及大埔鄉。 本鄉土地總面積427.842平方公里,佔全線面積20%,其中可耕作面積僅6380.746公頃,佔全鄉面積15%,其餘土地皆為國有天然地,為台灣省林務局所有林班地。<ref>[http://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nature-1.htm 地理位置],地理景觀-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之自然景觀</ref> ==地形與地質== ===地勢與地形=== 阿里山鄉在中央山脈中腹,東南為楠梓仙溪,東北以南投、雲林,東南毗鄰高雄、台東、花蓮等縣。其地勢為四面高山環繞、層巒起伏、叢林蒼翠、斷崖絕壁,地勢險峻,為天然山谷盆地所形成。阿里山山脈由石水山、大塔山、萬歲山、祝山、尖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 ===地質土壤=== 本鄉土壤肥沃,屬於腐植、砂質壤土,土壤PH值在4~6左右,適合種植各種作物,故在農業發展上深具潛力。<ref>[http://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nature-1.htm 地形與地質],地理景觀-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之自然景觀</ref> ==氣候== 阿里山鄉位於海拔400公尺至3000多公尺,地形起伏變化很大,年平均溫度在攝氏25度左右。本鄉每年1月至3月為春雨季,適宜春耕;6月至9月為雨季,每年雨季長達四個月,降雨量極高,每逢雨季各地道路坍方多處,交通中斷。<ref>[http://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nature-1.htm 氣候],地理景觀-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之自然景觀</ref> ==歷史沿革== [[File:阿里山鄉05.jpg|350px|缩略图|左|各村簡介[https://www.alishan.gov.tw/about.asp?itemid=3 照片來自]]] 據說昔日在達邦有一名男子名曰「阿巴里」,此人極為剽悍勇敢以打獵為業;又稱狩獵地區首領名曰「阿里」,遂將此打獵區稱為阿里山。 本鄉山地同胞遠在滿清時代聚居台南縣白河一帶及嘉義縣之平地,舊稱為「諸羅城」(即現在嘉義市)及郊外社口、番路。後因平地人移入日多,而原住民人口較少,加上原住民生活習慣較適應於天然環境,乃逐漸移入深山,最先聚居於特富野及山美兩地(即現在的山美村及達邦村)。 民國十二年本鄉原係台南州嘉義郡番地阿里山社,行政轄區分為鹿玉兒、石水、來吉、達邦、樂野、里佳等六個轄區,處理山地行政業務。本鄉有五平地村落及七山地村落,現在居住於此的平地居民,為日據時代開闢阿里山森林鐵路及從事山林工作者,此即為平地村之肇端。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將鄒族原住民分布區域及阿里山森林農業區,畫為鄉自治行政區。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設鄉治於阿里山,民國三十六年將鄉治設於達邦村至今;全鄉村計有雪峰、白雪、中山、中正、香林、十字、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及豐山等十四個村里轄區。民國七十八年三月本鄉原吳鳳鄉更改為阿里山鄉,分五平地村落及七山地村落,同時調整行政區為中山、中正、香林、十字、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及豐山等十二個村。<ref>[http://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history.htm 歷史沿革],人文歷史-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ref> ==人口特性== ===人口成長與變遷=== 阿里山鄉民國72年時人口為6124人,至83年時則為6451人,11年間之人口成長率為0.47%,比起嘉義縣全縣之人口平均成長率–0.16%為高,人口成長呈現緩和成長現象。而分析各年的成長狀況,除了在民國73、74、78、79年時,本鄉之人口成長率為負值外,其餘各年皆為正值,且各年之變化不大,因此本鄉人口成長可謂相當穩定。 ===人口分布=== 阿里山鄉現有12個村,共計1779戶,人口總數為6482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15人,其人口則多集中於達邦村、樂野村及山美村。 ===人口結構=== 年齡結構為反應人口品質、社會經濟活力與未來人口發展之重要指標。比較民國72年、77年、83年阿里山鄉、嘉義縣三階段年齡結構可得知,阿里山鄉之三階段年齡結構是呈現幼年人口比例逐年降低,而老年人口比例則逐年增加的趨勢發展,此例雖與整個大環境的趨勢相同,惟其變化過程頗值得探討。<ref>[http://alishan.cyc.edu.tw/1996/culture/html/history.htm 人口特性],人文歷史-阿里山鄉土文化資訊</ref> ==交通資訊== 阿里山地區主要入口道路為台18線公路,沿該公路而上,在50Km的龍美右轉嘉129可至山美、新美及茶山,在63Km石桌右轉縣169可至達邦、特富野、里佳,左轉縣169可至奮起湖、瑞里、瑞峰、太和,再接嘉155可至來吉、豐山,在65.5Km處右轉行進約800公尺,即可到達本公所。此外,本區其他入口有由南方台3線經茶山的入口、由北方縣162甲經梅山的入口、及由東方台21線(新中橫)方向經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的入口。 ===公共運輸=== 嘉義縣公車每日分別行駛於嘉義市至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達邦、奮起湖、及瑞里之間,奮起湖與來吉間亦有班車,班次請洽嘉義縣公車處。豐山、來吉除可由奮起湖或瑞里請當地旅接駁外,亦可由雲林縣斗六市搭乘民營汽車至草嶺村,再請旅館接駁。 ===鐵路=== 每日嘉義市北門車站與森林遊樂區之間來回各行駛一班,假日通常加開一班次。本風景區由於公共運輸班次及行駛地點有限,遊客宜事先確定班次時,遊客可先聯繫。 本區由於地形的因素,道路及鐵路偶有崩塌而致局部中斷,但通常當日或數日內即搶修完畢,旅客於夏日雨季前宜注意路況消息。<ref>[https://www.alishan.gov.tw/tour.asp?itemid=13 交通資訊],阿里山-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ref> [[File:阿里山09.jpg|400px|缩略图|居中|交通資訊[https://www.alishan.gov.tw/tour.asp?itemid=13 照片來自]]] ==阿里山鄉著名景點==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File:阿里山鄉10.jpg|350px|缩略图|右|[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896990b1 照片來自]]] 阿里山由18座相連高山群組成,屬於玉山山脈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相傳鄒族頭目阿巴里深獲族人愛戴,而將他們打獵之地方稱為阿里山。位在其中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海拔高度2,216公尺,四周高山環列美景動人,最聞名的就是「五奇」之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高山鐵路,園區內景點多且變化豐富,現今已成為國際級旅遊勝地。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是一棵兩樹合抱、樹齡三千歲以上的紅檜,無論是樹齡或胸徑都曾是亞洲第一,位於阿里山鐵道六十九公里處旁,和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高山鐵路與櫻花,並稱為五大奇景。1906年,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了平均年歲在兩、三千年左右的阿里山巨木群,後來因為預計將森林鐵路貫穿其間,三十萬株通天檜木便被砍伐殆盡。而這棵被遺留下來的老紅檜,卻因為樹心完全被蓮根菌噬光,反而因「無用」而免遭斤斧,甚至被結綵奉神。 ===迷糊步道=== [[迷糊步道]]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樂野村,因連接米洋溪和湖底溪,鄒族村民取「米」、「湖」二字之諧音為步道命名,好記又饒富趣味。位於阿里山鄉公所旁,就是米洋溪步道入口,全長1.2公里,一座美麗而優雅的米洋吊橋靜靜的在溪谷上伸著懶腰,而步道就在吊橋的另一端輕輕召喚,好像隨時有樹仙子、花精靈會跳舞出來呢。沿途更有不少李樹,脆脆酸酸的李子味,真是透心涼。與福山古道交會處不難發現象徵鄒族生命繁衍與愛情的生命豆,另外這裡也是賞鳥的絕佳步道,如藪鳥、白耳畫眉、山紅頭、五色鳥等。 ===三代木=== 阿里山有名的三代木,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森林步道沿線上。指的是一棵三代同株的老樹所形成的奇景。第一代的老紅檜生長了一千五百年之後枯死,主幹橫陳於地表。經過了兩百五十年之後,由於苔蘚覆蓋樹幹表層,形成保濕面,且倒塌後,上方的天空裸露,提供充裕的陽光,使得第二代種的樹苗得以在上面存活,藉著枯樹為養分,生長茁莊。三百年之後,第二代木經過漫長的歲月榮枯演化,逐漸根老殼空,再度萌發新苗,即為今日所見的第三代木。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25"> File:阿里山鄉08.jpg|缩略图|阿里山神木[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042f47c8-bad6-e411-85dc-e4115b13f301 照片來自] File:阿里山鄉03.jpg|缩略图|迷糊步道[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535b1cb7-7d5c-eb11-80ef-0894ef01c9cb&page=1 照片來自] File:阿里山鄉07.jpg|缩略图|三代木[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972b0eb5-b7d6-e411-85dc-e4115b13f301&page 照片來自] </gallery> ===達娜伊谷生態園區=== [[達娜伊谷生態園區]]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推動而成的生態公園,由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管理,開放遊賞,只向遊客收取酌量的清潔維護費。近幾年來,達娜伊谷已經成為阿里山的一個新興景點,在公園入口處甚至還有傳統的歌舞表演。達娜伊谷不但自然生態豐裕,山脈青翠,蜿蜒伸展,且步道溫暖幽靜,溪流在山谷中閃耀,溪中巨石嶙峋,兩岸鳥蝶振翅飛舞。達娜伊谷的魚類也很豐富,像是以此地為家的鯝魚,俗稱苦花,數量很多。 ===[[頂湖步道]]=== 頂湖舊稱上湖底,海拔約1680公尺,相傳遠古時期此地為海洋、湖泊,由於造山運動行程高山平台,從岩石表面的眾多化石紋理可見端倪,早期[[山羌]](DaDaTsu)聚集此地覓食,又因地形氣候合適,日治時代曾是蔬菜種子農場,頂湖步道分為南北段包圍村落,林樹蓊鬱,走來涼爽宜人,前行可探訪[[牛樟]]巨木或知名關日出景點 ─「大凍山國家步道」。 ===阿里山高山博物館=== [[阿里山高山博物館]],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在「阿里山賓館」的西南方。阿里山原本是一整片的原始森林,面積多達三萬餘公傾。 整個山區遍及熱、暖、溫、寒四帶,擁有豐富傲人的樹種,也因此,日本人便在大正1年,於此地設立高山植物博物館,珍藏這些寶貴的天然資源,一直到台灣省林務局接收後,才重新整理、規劃其展示內容。 ===蛟龍大瀑布=== [[蛟龍大瀑布]]是全台灣最長的瀑布,位於豐山東南方的塔山尾稜,海拔高達兩千多公尺,然而光是瀑布本身的落差就足有一千多公尺。佇立在豐山的空地上,甚至遠在草嶺就可以清晰看見這個因為斷層而形成的大瀑布。蛟龍大瀑布水量少時,會分成四層直落山谷,最末層距離地面約五百公尺。若遇上冬天枯水期,甚至只能看見一大片光禿禿的岩壁。然而每年五至九月雨季來臨時,瀑布就會挾著豐沛的水量,分成兩層如巨龍般自塔山翻騰飛瀉、俯衝而下,水勢猶如排山倒海,以驚天動地之勢在瀑布底下的潭淵中捲起巨浪,有如蛟龍翻滾,雄偉壯觀至極。 除了本身雄冠東南亞的名聲之外,位於豐山西北置高點的蛟龍大瀑布,因為同時可以遠眺塔山群,並且觀賞日落晚霞的美麗景致,已經成為遊客來到阿里山豐山風景區時,不可不去的著名景點。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25"> File:阿里山鄉06.jpg|缩略图|達娜伊谷生態園區[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342abe61-3bd1-e411-a5d3-e4115b13f301&page=1&&SearchPagSize_Data=10 照片來自] File:阿里山鄉11.jpg|缩略图|蛟龍大瀑布[https://www.tbocc.gov.tw/SightLib/Sight_Detail.aspx?id=cf4d1fbf-cfd1-e411-a5d3-e4115b13f301&page=5 照片來自] </gallery> ===二萬平風景區=== [[二萬平風景區]]內有黑森林步道來回約需20分鐘,沿途主要的景點有進藤熊之助氏紀念碑、二宮英雄氏殉職碑…等景觀。整個風景區四周原始杉林參天環繞,高山鐵道盤繞而過,再加上巍峨險峻的塔山,晨霧夕照的美景,已經成為阿里山地區最受好評的休閒活動場所。 ===[[福山古道]]=== 位於樂野福山部落內,步道全程5公里,米洋至福山段步道路況良好,林相豐富,散步於途鳥聲蟲鳴不絕於耳,中低海拔鳥類如[[五色鳥]]、[[藪鳥]]、[[山紅頭]]、[[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等常飛入眼前,古道經過米洋瀑布,涼亭裡欣賞白鍊飛瀑令人身心暢快。<ref>[https://www.tbocc.gov.tw/ 阿里山鄉 景點],阿里山鄉-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探索嘉義</ref> ==視頻== 【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社區】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nUqQFX2Eo}} 【鄒族】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部落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xhYmN6Sno}} (嘉義阿里山鄉)迷糊步道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p9Nk4wevk}} 阿里山鄉特殊鄉運 鋸木頭、拔河、背沙包趣味比賽-民視新聞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TuSn-snVY}}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 台灣]] [[Category:嘉義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嘉義縣阿里山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