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85.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嘎玛乡 的原始碼
←
嘎玛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嘎玛乡'''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 ,地处卡若区北部,东与柴维乡相接,东南、南与柴维乡、约巴乡相接,西、北与青海省囊谦县和西藏类乌齐县相接。行政区域总面积393.40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嘎玛乡户籍人口4920人。 1959年,置嘎玛乡。1974年,改公社。1980年,2014年11月,嘎玛乡改属卡若区。截至2020年6月,嘎玛乡辖10个行政村。 2019年,嘎玛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嘎玛乡] </ref> ==基本信息== 嘎玛乡位于昌都市卡若区北部,扎曲河流域西部的广大地区。乡辖域东与柴维乡相接,东南部、南部与柴维乡、约巴乡相接,西部、北部与青海省囊谦县和西藏类[[乌齐县]]相接,面积393.33平方千米。扎曲河流经该乡约50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境内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平均海拔3700米,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由于噶玛寺保存至今,民族民产间文化底蕴深厚,构成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嘎玛民族手工艺包括:唐卡,佛像、宗教用品、服饰佩饰、生活用品打造,玛尼石雕刻等。<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基本信息] </ref> ==历史== 相传七世嘎玛巴曲扎江措从尼泊尔带来的两个擅造佛具的工匠,就安家落户在嘎玛乡瓦寨村白坡丛,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嘎玛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由于历史的、宗教和自然的原因,在匠人之乡以嘎玛为中心,逐渐分为两处民族手工业集散地。一处是以打造寺庙供奉的各类佛像为主体的柴维乡翁达岗村,最初产生于十四世纪后期,随著强巴林寺(藏东最大的黄教寺庙)势力的强大而衍生;另一处是以雕镌佛教经具为主体的嘎玛瓦寨村,其历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上半期,随噶玛寺(康区创建最早的寺庙,迄今已有850多年悠久的历史)兴盛而兴起。 嘎玛民族手工艺由匠人代代相传,较少文字资料记载,但其名声历来在康巴地区有较大影响。其中唐卡画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时期,距今有7百多年的历史。其画以长期发展起来的壁画艺术为基础,逐步演绎出一种独特、别具一格、易于收藏、利于宣传宗教的一种新型画种唐卡。嘎玛乡唐卡属"嘎玛噶志"画派,相传由郎卡扎西活佛所创,与其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奠定了"嘎玛噶志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噶志画派开始盛行康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大师。嘎玛噶志画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地域与中原汉地紧密相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相对频繁,尤其在绘画方面,多受汉地明代以后工笔重彩画和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的影响。其总体风格形成了有别于卫藏地区勉唐、钦则两大画派的独特面貌,佛像造型多南亚梵式风格,画面主体人物的色彩、技法为本土格调,背景山水风景、花卉草木又多汉式趣味的新画风。20世纪初,噶志派艺术达到了更为完善和成熟的境界。<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历史] </ref> ==文化发展== 由于受"文革"影响,嘎玛民族手工艺一度濒于灭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以来,嘎玛民族手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匠人逐步增多,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保护、传承。2002年,嘎玛乡被自治区命名为"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乡"。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针对西藏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尤其是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西藏发展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和任务。昌都县将嘎玛民族手工艺纳入乡镇企业管理范畴,多次举办培训班,使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批老艺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重操旧业,并悉心传授技艺,使一度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艺得以传承。 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嘎玛民族手工艺在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上,不仅大胆采用了现代先进的淬火、煅烧等工艺,而且由单家独户作业过渡到了多匠联手,多户合作的生产经营格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在生产内容及产品性质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转变。由过去的专攻一品转向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上,即向多艺型发展,既会佛像、经具的制作,又会农牧生产用具及日用生活品的打造,随需而定,极大地避免了盲目性。这些措施,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增收。2004年,嘎玛乡确立了"文化立乡、旅游兴乡、生态美乡、手工艺富乡"的发展思路,将嘎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嘎玛民族手工艺发展的空间。 2004年,唐卡画艺人嘎玛德勒撰写出版了《佛像底线祖传技法》一书。 2005年,卡若区文化工作重点放在了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嘎玛民族手工艺是其中一个重点,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并将按照其艺术造诣、声望、贡献等方面评选"十大民间艺人(民族手工艺类)",努力推动民族手工艺术的发展。 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卡若区文化局申报嘎玛乡"嘎玛嘎赤"画派唐卡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了嘎玛民族手工艺术调研、普查,深入研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建立起保护、继承的长效机制,扩大嘎玛民族手工艺术影响。卡若区拟建立以嘎玛、柴维两乡为中心的民族手工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当地民族手工业的传统优势,在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工艺水准的前提下,积极创办专业村、专业户,适度集中协作,形成生产规模,增加名优新特、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的服务,尽快建立一个以产供销为一体的藏东民族手工业基础,使民族手工业真正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将民族手工艺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发展适合旅游购物的民族手工艺产品,使嘎玛民族手工艺成为嘎玛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在嘎玛几乎家家会手艺,户户有传人。全乡1152个劳力中,就有专职银匠140人,画匠72人、石匠98人、木匠18人。这些匠人遍及该乡9个行政村,其中尤以嘎玛寺近前的瓦寨、里土、比如3村最为集中。民族手工艺人主动走出山村,外出联系销路,足迹遍布昌都各县、拉萨和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藏区,声誉日益响亮。<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文化发展] </ref> ==相关研究== 嘎玛乡作为西藏著名的民族民间文化之乡,吸引了众多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藏学等领域的学者前往进行学术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 土呷,康区昌都传统文化艺术精解,《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第4期 马丽化,嘎玛沟,一条文化风景线,《西藏文学》2002年第03期 张建世,瓦寨村藏族银铜工艺调查,《西藏研究》2008年02期 唐绪祥,西藏藏族金属工艺纪实,《装饰》2006年第10期 刘冬梅,西藏昌都地区藏族民间美术资源调查,《中国藏学》2011年第2期 刘冬梅,唐卡之乡的悸动,《西藏人文地理》2011年第3期 刘冬梅,《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嘎玛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