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75.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回旋加速器 的原始碼
←
回旋加速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9B%9E%E6%97%8B%E5%8A%A0%E9%80%9F%E5%99%A8&step_word=&hs=0&pn=46&spn=0&di=707720456010779852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943698550%2C3839119714&os=3084282198%2C955874063&simid=3301848193%2C483584786&adpicid=0&lpn=0&ln=1469&fr=&fmq=165020229738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s1.baidu.com%2F-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baike%2Fw%3D268%2Fsign%3D85aaebe3a144ad342ebf8081e8a30c08%2Fcf1b9d16fdfaaf51e757c8b18c5494eef01f7a0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etjoAzdH3F89c9c9_z%26e3Bip4&gsm=2f&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回旋加速器'''<br><img src="https://ss1.baidu.com/-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w=268/sign=85aaebe3a144ad342ebf8081e8a30c08/cf1b9d16fdfaaf51e757c8b18c5494eef01f7a03.jpg "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百度</small> |} '''迴旋加速器'''是一種[[粒子加速器]]。迴旋加速器通過高頻交流電壓來加速[[帶電粒子]]。大小從數[[英吋]]到數[[公尺]]都有。它是由[[欧内斯特·劳伦斯]]於1929年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發明。 許多原子核、基本粒子的性質有關的資訊,均是利用高能粒子轟擊原子靶(atomic target)而獲得的。1932年,[[約翰·柯克勞夫]]與[[歐內斯特·沃吞]]在英國製造了第一台「原子擊破器」(atom smasher)。他們乃是利用700,000V的高電壓對質子加速,然後再拿它們轟擊鋰靶。 他們採用的方法雖然較為野蠻,但確實是建構出了這麼個高電壓。在1929年時,勞倫斯就已經考慮過這種可能性:將粒子重複地經由一「相對小電壓」做加速,而不是一次就用一個巨大電壓去做加速。他於是與李明斯頓(M.S.Livingston)合作,發展出了迴旋加速器(cyclotron)。第一部迴旋加速器建於1930年,稍後的改良則於1934年完成。 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成是两个处于磁场中的半圆D型盒和D型盒之间的[[交变电场]]<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9338163 交变电场],知乎</ref>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进入磁场,由于受到[[洛伦兹力]]F=Bqv(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q为带电粒子所带电荷)而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每运动到两个D型盒之间的电场时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之后再次进入磁场进行匀速圆周运动。在不考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由于在磁场中回旋半径R=mv/Bq与速度成正比,故当回旋半径大于回旋加速器半径时,带电粒子达到最大速度。实际上,根据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故实际应用中带电粒子的回旋周期并非恒定。 ==補充== 尋找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粒子]]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不怠的目標──而這完全取決於有什麼工具可用。一開始只能依賴具有[[放射性]]的[[天然礦物]];[[拉塞福]]就是用精煉後的[[鐳]]所發射出來的[[α 粒子]]轟炸金箔,才發現[[原子核]]。再來是靠[[宇宙射線]];安德森就是從中發現[[正子]]。然而這兩種方式都是靠天吃飯,不但粒子來源不穩定,更重要的,因為先天的能量侷限,無法再深入探究;於是拉塞福在 1927 年大聲疾呼物理學家要找出天然放射性以外的高能粒子來源。 最直接的方當然是用[[高壓電]]加速帶電粒子。第二年,留學德國的挪威籍物理學家威德羅(Rolf Widerøe)就率先設計出[[直線加速器]]。但是要建造百萬[[伏特]]以上的高壓電所費不貲,運作成本也相當高昂,還有漏電的危險;若要再往上提高電壓,這些不利因素形成的障礙將更難克服。難道別無他法嗎?不到三十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Ernest Lawrence, 1901-1958)想出了一個方法。 勞倫斯 24 歲就取得博士學位,29 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一直是備受矚目的年輕學者。1929 年春天,他在圖書館翻閱期刊時,看到威德羅的一篇論文;雖然勞倫斯只懂一點德文,但他從插圖看得出來是在直線加速器上用許多電場多次加速粒子。勞倫斯計算了加速到一百萬電子伏特所需的距離,發現遠超過實驗室的大小;他想著怎樣才能讓粒子加速器擺得進實驗室,忽然靈機一動:把直線改成螺旋狀,用磁場引導帶電粒子的行進方向,如此就能縮小加速器的尺寸,而且僅需一對電極就能在粒子每次經過時予以加速,而逐步推昇至極高的能量。 1931 年元月,勞倫斯的研究生李文斯頓(Stanley Livingston)打造出直徑僅 4.5 吋的迴旋加速器,只用一千八百伏特的電壓就把氫離子加速到八萬電子伏特。他們接著打造 11 吋的迴旋加速器;1931 年 8 月 3 日這一天,李文斯頓成功加速到一百一十萬電子伏特的里程碑,證明了迴旋加速器的潛力。 科學家終於有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得以進行過去難以想像的粒子物理實驗;勞倫斯因此獲得 1939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1945 年,勞倫斯實驗室裡的麥克米蘭(Edwin McMillan)針對粒子質量會隨著速度提高而增加的相對論效應,打造出同步加速器,再次突破迴旋加速器的能量瓶頸。如今,大強子對撞機(LHC)的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特以上,周長 27 公里,已非勞倫斯當初在圖書館畫下迴旋加速器的草圖時,所能想像的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回旋加速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