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3.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国家气候中心 的原始碼
←
国家气候中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国家气候中心.jpeg|有框|右|<big></big>[http://www.ncc-cma.net/upload/userfiles/5(1).png 原图链接][http://www.ncc-cma.net/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10872 来自 国家气候中心 的图片]]] '''国家气候中心'''由[[国务院]]于1994年2月批准组建,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任务。 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编制人数200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首席专家8人,973首席[[科学家]]<ref>[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0/20091027171350633.htm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排名],生物通,2009-10-28</ref>3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86人。 ==机构介绍== 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1995年1月国家气候中心挂牌成立,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和科研任务,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高质量服务。 国家气候中心编制人数200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首席专家8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86人。国家气候中心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承担组织过国家和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功地预测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严重洪涝灾害、全球变暖背景下2012/2013年冬季我国北方出现的大范围低温寒冷等重大气候事件。成功地监测预测了近20年来历次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每年为党和政府各级部门提供数百份气候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为[[三峡工程]]<ref>[http://news.sohu.com/18/19/news203851918.shtml 三峡库区移民将达110万 ],搜狐,2002-10-24</ref>、[[青藏铁路]]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及时提供了气候背景分析、气候趋势预测和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等决策服务材料。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集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分析、[[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服务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业务科研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估业务系统;建立了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ENSO预测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要求具备的功能和能力。能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有几十余种。未来将建设成为[[亚洲]]区域气候科研计划的协调中心和科研业务培训中心。实现国家级气候业教研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和共享,提供我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系统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以及预估产品,为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制定适应对策。 ==职责和任务== 1. 牵头负责月、季、年及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与气候变化分析、诊断预测、气候影响评价和应用服务、气候资料分析评价和应用业务、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负责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政府部门提供气候决策服务[[产品]],统一归口发布公众气候服务[[信息]],为社会提供气候专项保障服务。 2. 建立并运行月、季、年际气候动力模式业务预测系统,为气候业务提供模式预测解释应用产品;开发并改进气候动力模式,建立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和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提高模式预测能力。 3. 加强气候监测、应用与服务工作,开展与气候相关的[[季风]]、积雪、海温监测、干旱等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与环境监测预测、城市气候监测分析评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拓宽气候服务领域,开发新产品,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4. 进行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研发气候系统模式,拓展气候环境业务服务领域,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基本产品。 5. 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与对策的研究,为我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履约活动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6. 开展气候、[[环境]]及其相关资料的分析工作,加强地基、空基、天基观测资料在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资料插补、序列订正以及气候资料质量评估等业务工作。 7. 承担[[北京]]气候中心(BCC)职能,并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区域气候中心(RCC);承担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的职能,并努力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8. 承担全国短期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技术]]指导、公众服务和气候研究等任务,以及相关的业务升级、拓展和新技术开发、推广等工作。 ==视频== ===<center> 国家气候中心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二十四节气”</center> <center>{{#iDisplay:k035251yu32|560|390|qq}}</center> <center>k035251yu32</center> <center>{{#iDisplay:n301782hka0|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政府组织]]
返回「
国家气候中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