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10.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 的原始碼
←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big> ''' |- |[[File: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jpg|缩略图|[ [http://pic5.997788.com/pic_search/00/19/85/72/se19857283.jpg]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别 名: ICZN 成立时间: 1895年9月18日 类 型: 国际非政府组织 位 置: 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伦敦 服务区域: 全世界 官方语言: 英文、法文 网站类型: ICZN官方网站 |}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缩写:ICZN)是一个负责统一、维护动物命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895年,现有来自18个国家的25位成员。<ref>[ ], , --</ref> ==组织结构==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是一个负责统一、维护动物命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它成立于1895年,该委员会由来自18个国家的25名成员组成。 该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位于新加坡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小型秘书处的支持。 ICZN的组织形式由《[[ICZN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ICZN)规定,后者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一同出版。 该组织的成员由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的动物命名部门(Sectio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选出,每六年重选一次,可以连任三次,之后需隔三年才能再次入选。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通过生成和传播有关正确使用动物科学名称的信息,为动物界提供咨询和仲裁。 ICZN负责制定《[[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该法规是动物命名和命名法问题解决的一套规则。 ==职责范围== ICZN提供并调节统一的动物学术语系统,以确保每种动物都具有唯一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名称。维持动物术语的国际标准是委员会的独特作用。 除非涉及命名方面的问题,否则参与分类问题不是委员会的职责。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成立于1895年。其任务是制定,出版和定期修订《[[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委员会还就命名不确定性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议并制定规则。 这些裁决在《[[动物学术语公报]]》中作为“意见”发布。 ==工作内容== 识别出数百万种动物,并且每年在动物学文献中添加2000多个新属名称和15,000个新物种名称。国际动物学命名法提供了命名这些动物的标准框架。但是,有这么多名称,注定会发生问题。该委员会通过其季刊《[[动物学术语公报]]》开展工作,其中需要委员会作出正式决定的问题已发布,供动物学界讨论。 BZN提供了一个透明,可访问和已存档的案例展示,公众意见和委员会审议最终结果的平台。该委员会由国际生物科学联盟(IUBS)的科学成员授权,其成员由出席IUBS大会或其他国际大会的动物学家选举产生。大会之间可能会填补临时空缺。成员资格提名可随时发送至ICZN秘书处。该委员会的历史概述于1995年出版。该委员会的百年历史-争取动物名的稳定性可从秘书处获得。可以从秘书处获得《[[国际动物命名法典]]》的副本。《[[动物命名公报]]》可在2007年之前免费在《[[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上免费获得,以后可以通过订阅获得。从2017年起,BioOne将发布公告。 ==相关报导== 财政陷入困境的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终于在新加坡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 一个短期的财政担保。 成立于1895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ICZN为新发现的物种命名设置各种规则,并且解决现存和已灭绝的物种由于命名而引起的各种纠纷。每年经ICZN命名的新物种多达1.6万个。2013年早些时候,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Michael Dixon告诉《[[科学]]》杂志说:“如果离开该委员会的工作,在动物命名问题上将会出现类似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然而,一直以来支持该委员会的英国慈善信托基金已经无力再支付这个项目,幸而有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时出面救援。随着这一消息11月18日在新加坡公布,新加坡国立大学将设立一个协调ICZN 在全球活动的配备全职工作人员的秘书处。ICZN《[[动物命名法公报]]》的编辑将继续留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我们认为将工作转移到亚洲非常重要,因为那里有许多地方需要分类法。”ICZN主席Jan van Tol说。ICZN有来自19个国家的26名委员,办事处分别设在欧洲和亚洲。“我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ICZN副主席、美国堪萨斯大学动物学家Daphne Fautin说。 “在新加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与全球变暖息息相关的物种。”NUS研究中心副主任Barry Halliwell说,NUS为能够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每年支付10万新加坡元(相当于8万美元)支持ICZN 而感到“自豪”。 这种安排旨在为ICZN的长期存在提供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与此同时,ICZN必须继续履行其核心业务,其中包括解决争端,例如在对一只大乌龟的命名上(通常称其为亚达伯拉象龟),这是一种发现于印度洋阿尔达布拉环礁的动物。对这种爬行动物命名的混乱局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或20世纪初。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在积极使用和热情拥护不同的名称。2009年,一名研究人员正式要求ICZN解决这个问题。自那时以来,有超过80名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就此事作出评论,有时甚至会攻击到其他科学家。ICZN委员Ng 说:“在这件事上,人们非常情绪化。”因为人们已经在较长时间、较广范围内使用某个名字,委员们在2013年早些时候投票决定将其命名为亚达伯拉象龟,这一决定“保守而稳定”,Ng说。 没有命名权威,这种冲突可能永远不会得到解决。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