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3.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圆山文化遗址 的原始碼
←
圆山文化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圆山文化遗址</big> ''' |- |[[File:圆山文化遗址.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圆山遗址 地理位置: 台湾省台北市 年 代: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发掘年代: 1953年 |} 圆山遗址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圆山西边缓坡,[[面积]]约有2.7公顷,为全台湾最珍贵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罕见的多[[文化]]层遗址。<ref>[https://www.docin.com/p-5745194.html 圆山遗址],豆丁网 , 2009-01-01</ref> ==简介== 圆山遗址是台湾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壳、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兽鱼骨等遗物,证明这里曾经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 意 义:圆山遗址的[[发现]],为了解台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主要信息 圆山遗址位于台北市圆山动物园内,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发现。台湾光复后,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挖掘,获得成果。圆山文化该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包含 圆山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是早期圆山文化,主要部分是个堆积厚度达到2米以上的贝层,发现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兽骨和使用后的器具。下层为晚期圆山[[文化]],主要出土的是带有绳印纹的陶器,这是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台湾北部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因此也称下层大坌坑文化。台湾考古学者推断,圆山文化人可能是从今日[[广东]]省的海丰到广州之间的沿海地区迁移而来的。 ==发掘过程== 圆山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带的独立小山丘,标高约为36m。史前[[时代]],台北为一咸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时,圆山即为一小岛屿。圆山遗址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发掘后,发现圆山遗址为台湾地区罕见的多文化层遗址。该遗址至少包含了汉人文化,植物园文化、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讯塘浦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个史前文化与一个历史文化。 依照国际通行的办法,以最接近遗址的现代村落为该遗址命名的原则,因此将其遗址命名为“圆山遗址”。又将最先发现的遗址名称为该文化命名的[[原则]],将其首先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纪录命名为“圆山文化”。 ==圆山文化== 依照国际通行办法,从圆山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纪录统称圆山文化,该文化存在时间则约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圆山文化有其两层定义,一则是指于圆山发现各史前时代文化层的总称,此定义下,于圆山遗址出土的现有圆山文化包含[[植物]]园文化、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讯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此文化层的分布为“垂直性重叠”。也就是于同一地点,依挖掘深度而有不同文化[[遗迹]]。 圆山文化较普遍说法是指1897年由日本学者伊能嘉矩与宫村荣一首度发现的史前[[时代]]遗迹。 这是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前,继[[台湾]]大坌坑文化之后,于台北盆地北侧的发展的史前文化。圆山文化文化后来分布于现今圆山、芝山岩、关渡,大坌坑,五股慈法宫,中和。圆山遗址大致区域为淡水河两岸及新店溪下游的岸边,并可能沿着基隆河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圆山遗址根据1964年开始的陆续碳十四测试,该[[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时间约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时间持续2000年以上。 圆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变很少。 ==特色== 贝冢为该遗址或圆山文化的最大[[特色]],贝壳种类有乌蚬、牡蛎、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贝等等,这些种类多半属于半淡半咸水性的[[贝类]],可验证圆山时期台北湖为一咸淡水交杂湖泊。又依贝冢所保存下来食物残渣推测,当时代人已知饲养家畜,以捞贝、渔猎及农耕为生。另外日据[[时期]]于该遗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当时居民有拔牙甚至猎头习俗。圆山遗址以通行历史文化区分,圆山文化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史前文化。 ==出土器物== 圆山遗址出土的器物 圆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种类]]十分丰富,依期种类可分: 圆山遗址石器:圆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种类很多,使用质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页岩、[[蛇纹岩]]等等。种类有斧、镞、石刀、树皮布打棒、砥石、石锤、石片器等。其中,石刀和[[树皮]]布打棒为全台湾所发现最早者。 圆山遗址玉器:锛、箭头、玦、环、珠等。 圆山遗址[[陶器]]:手工制,质地多砂,颜色以红棕、黄棕为主,大多为素面纹,器盖、把手外常有纹饰,器型则多为双把带有圈足的罐形器。 圆山遗址骨角器:兽骨、鹿角精制而成的锥形器、[[鱼钩]],及有倒刺的鱼叉。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l0811o2522f|480|270|qq}} <center>漳州圆山养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返回「
圆山文化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