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19.2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的原始碼
←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國家圖書館''' </p> |- |<center><img src="https://nclfile.ncl.edu.tw/periodical/small/3c4bc39d-d91b-42cd-9e1f-12c5a91490a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cl.edu.tw/periodical_304_971.html 圖片來自ncl] </small> |} '''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簡稱'''中圖'''、'''央圖''');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館]],也是中華民國三所[[國立圖書館]]之一,隸屬於[[中華民國教育部]];該館為中華民國唯一一所國家圖書館,不同於其他兩間國立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總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南路 (台北市)|中山南路]],2017年[[行政院]][[裁定]]將於[[臺南市]][[新營區]]設立[[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 身為[[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的[[法定送存]]機構,國家圖書館收藏各種類型的[[出版品]]與[[文獻]]資料<ref>{{Cite web |url=http://www.ncl.edu.tw/public/Data/2511004271.pdf |title=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 |accessdate=2012-05-21 |archive-date=2012-07-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711065731/http://www.ncl.edu.tw/public/Data/2511004271.pdf |dead-url=no }}</ref>,尤以[[漢學]]文獻最具特色。附設的「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中華民國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管理]][[單位]],冠碼為957及986。 ==歷史== ==== 國立中央圖書館大陸時期 ==== * 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已有籌辦中央圖書館之意。後首都遷至[[北京]],[[北洋政府]]已設有[[國立京師圖書館]],故未繼續籌辦中央圖書館。 *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市]]。 * 1928年5月5日,[[中華民國大學院]]召開全國教育會議,決議於南京籌設國立中央圖書館。 * 1925年9月,中華民國加入《[[布魯塞爾協定]]》(Brussels Agreement),教育部成立「出版物國際交換局」。 * 1928年10月,教育部出版物國際交換局改由[[中央研究院]]接管,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出版物國際交換處」。 * 1933年1月21日,教育部在南京[[成賢街]]成立「'''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教育部派曾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的[[蔣復璁]]擔任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委員<ref>{{Cite web |url=http://www.ncl.edu.tw/sp.asp?xdURL=nclEvent.asp&ctNode=1222&CtUnit=27&mp=2&xpostdate_year=1933 |title=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大事記-1933年 |accessdate=2012-02-27 |archive-date=2012-07-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711071430/http://www.ncl.edu.tw/sp.asp?xdURL=nclEvent.asp&ctNode=1222&CtUnit=27&mp=2&xpostdate_year=1933 |dead-url=no }}</ref>;4月8日,教育部復令蔣復璁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4月2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租定南京[[沙塘園]]民房為辦公地點,開始籌備工作;4月24日,教育部核定《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組織大綱》。 * 1934年7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接辦中央研究院出版物國際交換處業務,出版物國際交換處改名為「出版品國際交換處」。 * 1936年2月10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遷入南京成賢街館舍辦公;9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正式開放閱覽。 * 1937年3月,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勘定南京国府路(今[[南京人民大会堂]])46亩土地,并由[[行政院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付150万元[[预算]],拟建立国立中央图书馆新厦。 * 1937年8月15日,[[日軍]][[空襲]]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停止開放閱覽;11月2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遷至[[漢口]],設辦事處於[[聖安得烈堂]];12月15日再遷至[[長沙]]。 * 1938年2月12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奉命遷至[[重慶]],借用[[川東師範學校]]大禮堂樓屋為辦事處;5月1日於重慶成立參考閱覽室;5月9日勘定重慶兩路口新市街第一苗圃為分館基地;9月10日於[[昆明]]分設出版品國際交換處辦事處。1939年3月1日,日軍空襲重慶,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奉命疏散至鄉鎮;3月12日選定於重慶[[江津縣]][[白沙镇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鎮]]設立民眾閱覽室。 * 1940年8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官方簡稱'''中圖''',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entral Library」,蔣復璁出任創館館長;10月16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 * 1941年1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重慶館舍落成;2月1日,重慶館舍正式對外啟用;6月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復璁擔任館長。 * 1945年10月27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 * 1946年6月1日遷回南京,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正式開放閱覽;7月1日於南京成立出版品國際交換處,並設立出版品國際交換處[[上海]]辦事處;7月12日,[[行政院]]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品國際交換處組織規程》。 ==== 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台時期 ==== * 1948年12月1日,[[中華民國海軍]]與[[輪船招商局]]開始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圖書文物運到台灣。 * 1949年,國立中央圖書館派特藏組主任[[屈萬里]]為台灣辦事處主任;12月1日普通書刊移運臺北市,暫借[[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閱覽。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於攻-{克}-南京時,已經搬了超過13萬冊的珍本古籍到台灣。10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裁縮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中圖組''',書籍與遷台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文物和人員暫居[[臺灣省]][[臺中縣]][[霧峰區|霧峰鄉]],蔣復璁和屈萬里已轉任[[國立臺灣大學]]教職(蔣1951年由[[香港]]來台,屈1949年轉任[[傅斯年]]校長秘書)。 * 1950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南京原館舍和未遷台的部份藏書約6、7萬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改為[[南京圖書館]](1952年,[[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原[[江南圖書館]])併入南京圖書館)。 * 1954年1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恢復建制,並於教育部內設辦事處,蔣復璁回任館長。 * 1954年8月1日,教育部令蔣復璁籌備國立中央圖書館復館事宜。 * 1955年9月1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復館,總館設於臺北市南海路43號([[南海學園]]內)。 * 1956年2月20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正式開放閱覽。 * 1963年11月1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從[[美國]]接運並奉令代管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圖書。 * 1966年3月10日,存放於[[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北溝陳列室的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圖書運回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 * 1969年1月3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成立「國家目錄中心」。 * 1973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社會各界不希望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隨[[臺灣省政府]]遷到[[臺灣中部]],最後決定由教育部接管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0月22日,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改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但組織獨立。 * 1977年4月22日,教育部籌設「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國立中央圖書館兼辦籌備業務。 * 1978年3月2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成立「遷建委員會」,開始籌備總館遷建事宜。 * 1981年6月1日,教育部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王振鵠]]為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主任。9月30日,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指導委員會議,正式成立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 * 1982年10月12日,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新總館建築工程開工典禮。同年12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裝設[[王安電腦]]製造的「VS-100-16F」電腦,開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隔年3月12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公開展示全國第一套圖書館自動化線上作業系統。 * 1985年11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新總館竣工,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 (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中正紀念堂]]對面)。此處原爲一眷村部落,被[[北一女]]學生稱爲「綠門」,販賣許多小喫。 * 1986年6月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進行圖書清點裝箱,暫停對外開放;7月2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起運圖書至新總館;9月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總館移交[[國立教育資料館]](今[[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9月28日,國立中央圖書館新總館正式啟用。 * 1987年5月5日,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 * 1988年9月16日,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科技大樓內的「國立中央圖書館附設資訊圖書館」正式啟用。 * 1989年7月1日,正式為中華民國出版品編配國際標準書號。 * 1990年2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7月13日,成立「書目資訊中心」。 * 1991年10月30日,啟用「全國圖書資訊網路線上合作編目系統」。 * 1993年7月9日,完成開發並啟用「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系統」。 * 1994年9月15日,完成開發「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光碟系統」。10月1日,啟用資訊網路系統。 ==== 國家圖書館時期 ==== * 1996年1月3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公布並更名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據此,國立中央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英文名稱仍為「National Central Library」;國立中央圖書館附設資訊圖書館則更名為「[[國家圖書館附設資訊圖書館]]」。 * 1998年2月19日,啟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5月14日,成立「參考組」、「研究組」、「輔導組」。7月1日,成立「資訊組」。 * 1999年4月3日,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正式兼任中華民國[[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國際標準錄音錄影資料代碼]](ISRC)管理中心。 * 2002年5月15日,[[臺灣電視公司]]與國家圖書館簽約,國家圖書館分兩階段典藏[[台視新聞]]全部影音資料。 * 2003年4月21日,國家圖書館70週年館慶,啟用「臺灣記憶」、「臺灣概覽」系統。 * 2004年9月15日,《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新版網頁與《華文知識入口網》上線。 * 2005年3月9日,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簽訂古籍數位化合作協議。 * 2006年8月29日,與[[蒙古國家圖書館]]簽署合作協議。 * 2008年10月27日,「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揭牌啟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56號,以[[實踐堂]]整修而成<ref>{{Cite web |url=http://isbn.ncl.edu.tw/NCL_ISBNNet/C00_index.php?PHPSESSID=gugt35lr73qt2r9du029t5ce32&Pfile=1626&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title=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開幕啟用 |accessdate=2016-11-06 |archive-date=2016-11-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06123505/http://isbn.ncl.edu.tw/NCL_ISBNNet/C00_index.php?PHPSESSID=gugt35lr73qt2r9du029t5ce32&Pfile=1626&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dead-url=no }}</ref>。12月16日,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牧師]][[張德謙]]簽訂《國家圖書館與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文獻資料數位化合作計畫協議書》。加入[[世界數位圖書館]]。 * 2009年5月18日,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合作成立「國家圖書館國際組織資訊中心」。7月9日,與[[蒙古國立兒童圖書館]]合作成立「臺灣書苑」(Taiwan Reading Garden)。9月1日,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簽署《文獻資料典藏合作協議書》。11月10日,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開放免證件入內參觀,但調閱圖書及視聽資料時應出示有效證件<ref>[http://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707.html 〈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即日起免證入內參觀〉],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9年11月10日。</ref>。12月31日,國家圖書館委託凌網科技營運之《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終止服務<ref>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http://www.read.com.tw/web/activity/090826index.html 〈遠距圖書服務2010年1月1日終止委託服務公告〉] 2009年8月26日。</ref>。10月8日,與[[法鼓佛教學院]]舉行學術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第一次工作會議。 * 2010年2月23日,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啟用位於該中心3樓的「漫畫屋」,臺灣漫畫家[[劉興欽]]蒞臨開幕會場,另有3位臺灣漫畫家[[王順坪|王平]]、[[林俐]]、[[陳鈞同]]在開幕會場現場示範創作漫畫<ref>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11093&ctNode=900 〈國家圖書館打造本土漫畫創作溫床 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漫畫屋隆重開幕〉] ,2010年2月23日</ref>。4月19日,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辦學術結盟簽約儀式。7月7日,與大愛電視首次跨業合作製播的全民閱讀推廣節目《悅讀‧浮世繪》開播,顧敏主持,首播時間為每星期三22時整,每集邀請該集主題書相關作者或學者專家與顧敏對談。 10月25日,國家圖書館以英文名稱「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Taiwan)」加入[[全球博碩士論文聯盟]](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簡稱NDLTD),是NDLTD[[亞太區]]唯一機構會員。<ref>國家圖書館秘書室 發布,[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12592&ctNode=1620&mp=2 〈賀!國家圖書館正式成為國際NDLTD組織會員〉]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10年10月29日。</ref> * 2011年6月3日,啟用「數位閱讀體驗區」。 * 2013年9月11日,國家圖書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等單位合作建置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HSS)啟用。<ref>國家圖書館活動剪影,[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18669&ctNode=1668&mp=2 〈臺灣連結世界.世界認識臺灣──「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正式啟用〉]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13年9月11日。</ref> *2017年2月14日,[[行政院院長]][[林全]]宣布,[[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國家聯合典藏中心]]定址[[臺南市]][[新營區]]文高11用地,目前籌備中。 ===法源變遷=== *1933年4月24日,教育部核定《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組織大綱》,全文七條,為最早的組織條例。 *1940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全文13條。 *1945年10月27日,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全文14條,此一條例共依法施行了50年。 *1996年1月3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公布並更名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全文14條。 *目前設有採訪組、編目組、閱覽組、參考組、特藏組、資訊組、輔導組、研究組、總務組、出版品國際交換處、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書目資訊中心、漢學研究中心等。 *2012年2月3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國家圖書館組織法》,全文6條。2013年元旦實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70 政治學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