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3.1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國立武漢大學 的原始碼
←
國立武漢大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國立武漢大學'''<br><img src="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63288/org/a9841bc6b94c0475bbd05e4d2eb38dd5.jpg/AmaSyC9eIeR4XlKX2QjUejHRL7Yk1agihTzTtYU807U?v=w1920r16_9"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13128/01%E8%A7%80%E9%BB%9E-%E6%B0%91%E5%9C%8B%E5%9C%8B%E7%AB%8B%E6%AD%A6%E6%BC%A2%E5%A4%A7%E5%AD%B8%E4%BB%8D%E5%B1%B9%E7%AB%8B%E5%A4%A7%E9%99%B8-%E9%A6%99%E6%B8%AF%E4%BA%BA%E4%B8%8D%E8%A6%81%E8%87%AA%E6%88%91%E5%AF%A9%E6%9F%A5 圖片來自hk01]</small> |} '''国立武汉大学'''是由[[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组而来,成立于1928年7月。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几所高等学府之一,<ref>{{Cite web |url=http://www.vos.com.cn/special/2012-06/13/cms689989article.shtml |title=《武汉大学巡礼》 |access-date=2013-01-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08145642/http://www.vos.com.cn/special/2012-06/13/cms689989article.shtml |archive-date=2015-12-08 |dead-url=yes }}</ref>抗战时被称为[[民国四大名校|四大名校]]。而后几经更名、调整、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武汉大学,详见[[武汉大学历史]]。 ==历史沿革== ===选定校址=== 1928年,湖北省有识之士提出要恢复并重建一个中南地区(包括现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域性的重点大学,这个想法得到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赞同,同时力主“决定武汉大学为国立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 (1891年)|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新建校舍=== 地址选定之后,李四光又请了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师开尔斯(F. H. Kales)先生来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大由[[武昌]]东厂口正式迁入珞珈山新校舍;在5月26日举行的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蔡元培称赞武大在短时间内有长足的发展,还赞誉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设计新颖,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由于原武昌中大名师很多已经被捕或被杀害,所以师资紧缺,于是蔡元培先生从[[国立北京大学|北大]]调来数十位中青年学者,同时由于北大新旧思想间斗争很厉害,于是大多都投奔武大来了。如北大法律系主任[[王世杰 (1891年)|王世杰]]、法律系教授[[皮宗石]]、政治系主任[[周鲠生]]、化学系教授[[石瑛]]、理科学长兼化学系教授[[王星拱]]等。从那时起,在众多社会贤达们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年轻的“国立武汉大学”很快就后来居上,跻身“[[民国四大名校]]”。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初创时设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理工学院,1929年改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1936年7月,接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乡村教育专修科。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幼童|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ref>{{cite web |url=https://oda.hio.no/jspui/bitstream/10642/888/2/802941.pdf |title=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ublisher=Open Digital Archive |access-date=15 May 2014 |archive-date=2016-04-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4015817/https://oda.hio.no/jspui/bitstream/10642/888/2/802941.pdf |dead-url=no }}</ref>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訓|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自學|在家學校]]和[[線上學習|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 歷史 ==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ref>{{Cite web|url=https://www.kings-school.co.uk/about/history/|title=History of the School|website=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language=en|access-date=2019-07-27|trans-title=校史|archive-date=2019-07-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27070256/https://www.kings-school.co.uk/about/history/|dead-url=no}}</ref>;而[[中国历史|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 學校教育的目的 ==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在[[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是[[統治階級]]培養[[貴族|下一代]][[品格教育|品格]]、[[雅乐|禮樂]]、[[閱讀|讀]][[寫作|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 常見的分級 == [[欧洲]]的一些地区,[[文理中学|高级中学]]({{lang-en|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級中學|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級中學|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 常見的分類 == 在[[英國]]及[[北美洲|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 批评與替代 ==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 動物學校 ==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 現代學校 ==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 校園設施 == * [[教室]] * [[禮堂]] * [[自修室]](可能和圖書館併設) * [[图书馆]]及閱讀角 * [[體育館]]及[[操場]] * [[電腦教室]]及語言教育室 * [[实验室]] * [[办公室]]([[校长]]室、教員室、總務部及校務處) * [[會議室]] * [[校工]]([[交流生]])[[宿舍]] * [[學生輔導室]] * [[天台]][[花園]] * [[福利社]] == 參見 == 等級分類 * [[初等教育]] * [[成人教育]] * [[課程]] * [[補習班]] * [[家庭教育]] * [[義務教育]] 學校分類 * [[私立學校]] * [[寄宿學校]] * [[預科學校]] * [[音樂學院]] * [[语言学校]] * [[鄉校]] 學校組成 * [[校園]] * [[校車]] * [[校友]] * [[校友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大專院校]]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國立武漢大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