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4.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土家族撒叶儿嗬 的原始碼
←
土家族撒叶儿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土家族撒叶儿嗬</big> ''' |- | [[File:0 (9)23546789765.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142/20150618125006-337962084.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525565&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1142%2F20150618125006-337962084.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湖北省地区的传统舞蹈。 “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中已成绝响;其曲体结构与楚辞体式多有相似,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 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土家族撒叶儿嗬 申报地区: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遗产编号:Ⅲ-18 地区:[[湖北省]]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时间:2006年 ==基本简介== “撒叶儿嗬”即跳丧或“跳丧鼓”。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撒叶儿嗬”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者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意义。它的声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声腔,这种歌腔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部分地区,在其他歌种已成绝响,却在跳丧时原汤原水地保存了下来;它的历史渊源有文献记载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其源头可以从《巴渝舞》和武王伐纣时的巴人军阵舞中找到关联;它的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直逼庄子,非同等闲,而“撒叶儿嗬”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清江土家所独有。 ==历史溯源== “撒叶儿嗬”历史悠久,山寨里有人去世,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和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它在土家山寨流传了数千年之久,风格雄壮威猛,充分体现了土家汉子雄浑刚劲、粗犷豪放的个性。 唐樊绰《[[蛮书]]》谈及土家先民巴人葬仪时写道:“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 ==表现内容== 土家族“撒叶儿嗬”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土家人热爱“撒叶儿嗬”,“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土家“撒叶儿嗬”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撒叶儿嗬”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撒叶儿嗬”虽是祭悼亡灵的风俗舞蹈,但从舞蹈表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祭祀范围,主要包括有先民图腾、渔猎生活、农事生产、爱情及历史事件等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回忆和对祖先的崇拜。巴东“撒叶儿嗬”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大步”,具有曲线美,音乐节奏为四分之三拍,来凤建始等县的“撒叶儿嗬”则多是“八字步”,显出稳重有力。参加舞蹈的多为二男、四男不等,高潮时百人、千人群体参加,十分壮观。“撒叶儿嗬”舞蹈性强,表现 内容丰富、浑厚朴质,反映出土家族特有的阳刚气质,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为广大群众及中外友人喜爱。随着时代的民展,“撒叶儿嗬”不仅仅服务于民间祭祀性的丧事活动,它更被移植,改编后搬上舞台或广场演出。尤其经改编后从“撒叶儿嗬”中蜕变出来的“巴山舞”,不仅可在“白喜事”活动中跳,更可以在“红喜事”中舞蹈。 “撒叶儿嗬”是土家语,一般认为是丧歌的意思。跳撒叶儿嗬,又叫跳丧,或者打丧鼓。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艺术特色== “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如果有老人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升天,叫“白喜事”,因此,不论死者是男是女,也不论死者名望高低,乡邻都要为死者打一夜丧鼓,以此怀念故人,安慰生者。“人死众家丧,大伙儿都拢场,一打丧鼓二帮忙”。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舞态表达自己旷达的生死观。 表现内容 “撒叶儿嗬”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先民图腾、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回忆及其长期形成的道德意识与是非观念。因土家族世代生活在溪峒纵横、崇山峻岭的山区,长期越涧过水、攀岩背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形成了“撒叶儿嗬”独特的表现风格。 跳舞时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声应节起舞,舞蹈形式有24种套路,其动律特点是顺拐、屈膝、悠颤,出现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不管用什么节奏,不论多少人参与,舞蹈动作都十分对称,动作姿态一般都是哈腰、曲膝、八字步、摆胯、绕手,身体按节奏上下或左右颤动,手、脚、胯向同一方向呈顺边运动。 舞步舞姿 “撒叶儿嗬”舞步舞姿,刚劲有力,粗犷豪放。“(《夷水古风》)按摹拟动作形象来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子含泥’、‘猛虎下山’……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舞者跳着跳着,忽然鼓点一变,对舞中的一人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两人躬身逼视,忽见击掌撞肘,前纵后跃,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空翻跃过来,动作形象逼真”。 动作调度 “撒叶儿嗬”动作调度较有规律。以“反胴体”贯穿始终,即:“顺边下沉、晃悠、颤动。”舞者身体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晃动、震颤与抖动中展现出美来。第一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交换位置;第二种调度是,二人面对绕手,再向对方右侧上步,然后向左转圈回到自己原来位置;第三种调度是,二人左脚起步,第一步面对面,第二步背对背,第三步面对面,第四步背对背,然后向左转半圈,成为面对面,这种动作调度在核心舞段中出现较多,其动作为舞者脚掌紧紧贴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动,两腿交错行进,有点像迪斯科,但其中双肩相靠、曲膝、弯腰、双手抱头、身体抖动部分,又有点像太空舞,很是好看。 模仿对象 “撒叶儿嗬”突出一个“虎”字,即:“模仿老虎相互进退、撞击、跳跃、旋转。”舞者身体在腾空中展现出“虎威”来。其基本动作为:双方搂肩对跳,你进腿他躬身,一方借势屁股一蹶,另一方乘势腾入空中,一跃一跳,很像饿虎扑食,老虎之“威”表现得活灵活现。“撒叶儿嗬”曲牌众多,结构复杂。 “跳丧”中脚的动作很丰富,乐园、榔坪等地区,习惯将左脚或右脚提起后,向另一只脚前方点一下再行走,资丘、桃山等地区,习惯将左腿吸起,作为起步的动作,渔峡口的双龙等地区,行走的第一拍,左脚向左右占摆一次,乐园、榔坪、火烧坪地区,行走时,身体显得松弛,小平步行走,民间艺人称为“碎米子步”。行走时,像踩在棉花上,随着音乐节奏颤动,给人以轻盈之感。西南地区,即资丘、桃山、麻池、渔峡口等地,每一行步脚掌紧紧抓地,民间艺人称为虎步,步伐迈的较大,显得稳重有力。 舞蹈音乐和唱腔有高腔或平腔之分,旋律节奏有2/4、4/4、6/8,以6/8为主。 配乐 “撒叶儿嗬”的配乐只有大鼓一种。舞时,“一人持一对木锤击鼓而歌,二人到堂中踏鼓、接歌、起舞,有时四人交替和穿插对舞,叫作‘走四门’ ……大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歌师(击鼓者)指挥舞蹈、交换曲牌、调整情绪的工具。一鼓多用,敲击鼓心、鼓边、鼓邦发现不同音响”。这就使人联想到“击鼓进军”的古战场景象。舞蹈时,掌鼓者通过鼓心、鼓边、鼓沿击出多种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舞蹈者则“脚跟鼓点鼓跟脚”,和歌而舞,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舒缓时如轻舟荡漾,有张有弛,古老质朴。“撒叶儿嗬”在土家族民间世代相袭,盛传不衰,浸透着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歌词大意 “撒叶儿嗬”歌词大都是为亡者歌功颂德,并用子孙成就告慰亡灵;安慰孝家节哀顺变,继承先人遗志,再创辉煌。出唱一些英雄事迹;尤其是武将的战绩,如《杨家将》、《薛仁贵征东》等。“演唱分高腔和平腔二种。高腔刚劲高亢,如声振林木;平腔舒缓流畅,似潺潺流水”。其主旋律均在于教人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继续前进。 “撒叶儿嗬”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但跳舞的演员都有传统的铁规:男跳女不跳。俗话说:“女人跳丧,家破人亡。”“跳起来手舞足蹈,亦歌亦舞,体力消耗很大,如遇热天,还打起赤膊跳,挥汗如雨。 舞蹈特点 “撒叶儿嗬”舞姿刚劲,歌声激越,舞者为男性猛士,加之战鼓伴奏,具备了战事的重要因素,表演起来,具有浓浓的火药味,说它由战舞演变而来,不仅有道理,而且有根据。《山海经》记巴人“干舞,用兵以禳”。这种舞史称为“武舞”。约在四千年前有之。《华阳国志·巴志》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陡倒戈,故世称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临丧祭祀,有歌有舞,这就是早期的“撒叶儿嗬”。 ==文化意义== “跳丧”跳的是一种阳刚美,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其先祖巴人便带着自由的歌舞,加盟于武王伐纣的战斗,写下了“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的辉煌篇章。巴人尚武,天性劲勇,以威武善战著称于世,勇敢的巴国之师竟能以歌声震慑殷人,使其临阵倒戈,全线崩溃!也许正是为了光大这辉煌的历史,巴人历史上习演征战“武舞”之风极盛。从已出土的巴人作战使用的虎钮 于所发出的洪钟般的声响,不难想象巴人舞代刀的“军前舞”之磅礴气势。有研究者认为,“跳丧”源自古代巴人的军前舞,这种为生命奋争的战斗之舞衍生了土家“跳丧”的文化精神;也有人认为,古来征战几人回,寿终正寝者值得庆祝,“跳丧”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对生命的礼赞。无论如何,土家“跳丧”,最撼人心魄之处当是其威武强劲的动律和狂放不羁的风格,这一显著特征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跳死跳活的“跳丧”舞,跳出了雄健勇猛的阳刚气,跳出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传承意义== “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中已成绝响;其曲体结构与楚辞体式多有相似,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 “撒叶儿嗬”为清江土家所独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祭祀风习==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 “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舞态表达自己旷达的生死观。跳舞时先由歌师击鼓叫歌,舞者随鼓声应节起舞,舞蹈形式有“风夹雪”、“凤凰展翅”、“滚身子”、“美女梳头”、“牛擦背”、“犀牛望月”、“燕儿含泥”、“叶儿合”等24种套路,其动律特点是顺拐、屈膝、悠颤,出现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 ==艺术特点== “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中已成绝响;其曲体结构与楚辞体式多有相似,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 ==风土人情== 鄂西南山区民间有风俗说,出门在外遇上丧事,尤其是遇上老年人走“顺头路”,看到棺材是好事,称“见财”。这和汉族人“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含义完全相反。 当你在这片绿色土地上考察调研或观光旅游时,特别是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杨柳池和建始县高坪镇、鹤峰县邬阳关一带,只要碰上这类事情,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可以去观赏和品味一番。这一带的丧事名曰“跳丧”,或称“跳丧舞”、“闹灵歌”,土家话称“跳撒叶儿嗬”。曾有学者记录过跳撒叶儿嗬时鼓师领唱的大段歌词,在歌颂评介逝者一生的功德唱段之间,大量衬词均为“散忧祸”或“撒忧祸”,民间说法常带儿化音,这些衬词便被说成、唱成了“撒叶儿嗬”。即把忧郁与灾祸撒没于地底,凸显去忧消祸之意。 跳撒叶儿嗬简称为“跳丧”,跳撒叶儿嗬是鄂西南土家族聚集区一项十分重要的民间风俗事象,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葬形式,主要表现在偏远山区的土葬礼仪之中,其历史源流久远,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华阳国志》曾记巴人地带,“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这种以歌舞形式流传的丧葬习俗,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与改造,逐渐形成现今较为规范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类,因此民间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之说。跳丧是土家人为逝者送终的礼俗,除有看风水择时定吉利、择地形下葬的内容外,跳撒叶儿嗬是最为隆重、最显热闹的内容之一,为逝者跳撒叶儿嗬是生者怀念逝者的重大活动。这种活动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四旧”而全面废止,当民族民间文化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新时期“后集成时代”,又被民间捡拾并以雨后春笋之势重新普及开来,越办越兴旺,深受群众欢迎。 乡下百姓勤扒苦做一辈子,尤其是老者,就指望告别人世时乡民对其一生作个总结与评价,而跳撒叶儿嗬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平台。在鹤峰邬阳,我曾遇上“跳活丧”的有趣场面:一位80多岁的老爹爹,乘健在让儿女为他举行跳丧仪式,他要亲身感受一回大伙为自己跳撒叶儿嗬的热闹场面。只见他端坐堂屋正中,叶子烟叭得嗞嗞响,看见众人围绕自己又唱又跳,他乐得连拍大腿,直呼:“过瘾,来事!” “人死饭甑开,不请客自来。”跳丧场面按丧事规模决定大小,但不论场面大小,均有知名鼓师邀约跳丧班子为之载歌载舞。除有众多歌词,如“开场”、“拜殿”、“封棺”、“入土”等形成一定程式的歌词段落外,鼓师还需现场创编较为韵的歌词唱段。这些唱段既包括对逝者一生养家持家、勤扒苦做的追忆,还掺入一些为调动场面气氛、转悲为乐的诙谐幽默笑话和情趣内容,或叙说历史,或解字猜谜,或演说古人故事,或评述闲言趣事。题材广泛,内容庞杂。唱词多以七字上下句结构出现,也有三字、五字的歌词段落。歌词与衬词穿插进行,或领唱,或帮和。歌师双槌击鼓,鼓点或急或缓,时重时轻,多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 “丧鼓歌”属古代巴人挽歌的一种形式,其音乐旋律原始古朴,声嗓高亢豪放,曲调大多近似为商调式,且丰富多彩。唱与跳同时进行,亦歌亦舞,场面由击鼓之声烘托,唱者声嘶力竭,舞者翻云覆雨,现场气势恢宏,场面热闹非凡。在鼓师指挥下,舞者随着鼓点的节奏而欢跳,其舞蹈动作很多,大致分为“摇丧”、“待师”、“燕儿衔泥”等几类,动作节奏感强,摇摆度大,膝部松弛而上下颤动,双手轻松而左右环绕。其舞有段落之分,有“幺女儿合”、“幺姑子姐筛锣”、“耍五巾”等。舞者或绕棺而行,或在棺前欢跃,人或多或少,众人随着鼓点节奏辗转腾挪,常常掀起更多人参与起舞的高潮。 土家人是古代巴人后裔,因德厚性温而形成极强的包容特质,加之居地多为崇山峻岭而显偏僻封闭,长江、清江横贯东西又使巴楚、巴蜀文化交汇、融构,文化生成条件得天独厚,沉积保护状态优越,其众多民风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极为丰富璀璨。跳撒叶儿嗬属于民风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原始珍贵的品类之一。上世纪70年代,与我省相邻某县赴巴东较完整地采集了撒叶儿嗬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改编出全民健身舞种。我州在“后民间文艺集成”时代也全面搜集、整理了撒叶儿嗬的资料,从历史沿革、形式内容、音乐唱腔、舞段舞姿等方面实施全面记录与学术研究,出版了系列论著文本。 为了守望历史、弘扬传统,我州将撒叶儿嗬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保护,并将其作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进行传承与利用,在巴东野三关建立了传习馆,野三关镇、清太坪镇组成了数支撒叶儿嗬传艺队伍。以音乐家刘启明为代表的文化人系统记录,并出版了《清江流域撒叶儿嗬》一书,以州民间艺术大师黄在秀为代表的撒叶儿嗬传艺班,多次在湘鄂黔渝民间文艺展演舞台上表演,屡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以州民间艺术大师谭学聪为代表的撒叶儿嗬组合,分别走进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第十三届青歌赛比赛大厅,在原生态演唱组别中先后荣获铜奖与金奖,并获全国电视观众最喜爱的歌手称号。当主持人董卿问及谭学聪学跳撒叶儿嗬的情况时,谭学聪谦虚地介绍了比他唱得更好、跳得更好的弟弟谭学明,让董卿和青歌赛众多观众赞叹不已。 作为鄂西南土家族丧葬祭祀歌舞的撒叶儿嗬,在这片绿色土地上显示出土家人以载歌载舞形式对死亡的礼赞,展示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是土家族人豁达开明生死观的完美表现。经过传承人和文化人的传承利用与改革宣传,早已摒弃其悲其苦的不吉祥涵义,变为展示土家族人民乐观豁达的情感表达方式,变为推介、宣传、提升鄂西南这片具有丰厚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崇高艺术形式。它那古老质朴的歌舞形态,为当今时尚文化注入了极为珍贵的传统意识;它那张弛有度的表演特质,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展示手段涂抹出明亮瑰丽的色彩;它那激越如山风呼啸、文静若山溪流淌的表现风格,令人们神情激荡、欲罢不能。作为一种源于民间、传扬于民间的普通民俗歌舞,能以崭新姿态走进人们心灵深处,真切反映出其宝贵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它既体现出崇敬祖先的伦理观和民族群体的生死观,又展示出朴素的唯物意识与强烈明晰的娱乐功能。 ==鼓师大赛== 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人民政府主办,资丘民族文化馆承办的“首届土家撒叶儿嗬鼓师大赛”在资丘镇举行。来自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的24支代表队、45名鼓师和近300名撒叶儿嗬艺人参加了决赛。经过专家和老艺人评定,进入前30名的撒叶儿嗬鼓师中,罗举成等5人被评为特级鼓师,田家平等10人被评为高级鼓师、田开柱等10人被评为中级鼓师,排后的5名被评为初级鼓师。 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资丘镇资丘村的选手田一伦,今年78岁;最小的是资丘中学初一的学生雷景波,今年12岁。 资丘,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是“长阳三件宝”——土家撒叶儿嗬、长阳南曲、土家山歌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多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和支持下,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镇在全国率先提出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理论,创建中国首家“传统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开展民间艺人普查、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等“非遗”保护措施,并创新形式不间断地成功举办诸如:首届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南曲艺人评职称以及湖北省首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论坛等活动,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此次该镇再次举办“首届撒叶儿嗬鼓师大赛”,其目的是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撒叶儿嗬鼓师,让民族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在民间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力地促进长阳县委“文化强县”和资丘“文化旅游名镇”的战略部署,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强镇的目的。<ref>[http://www.doc88.com/p-8909045759308.html 土家族撒叶儿嗬]道客巴巴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土家族撒叶儿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