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39.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圭武卒社 的原始碼
←
圭武卒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圭武卒社'''<br><img src="https://i2.wp.com/auster.tw/wp-content/uploads/2017/01/%E8%87%BA%E5%8C%97%E6%96%B9%E9%9D%A2%E5%9C%AD%E6%AD%A6%E5%8D%92%E7%A4%BE%E7%9A%84%E5%B9%B3%E5%9F%94%E6%97%8F%E7%BE%A4%EF%BC%8C%E6%94%9D%E6%96%BC1897%E5%B9%B4.jpg?ssl=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i2.wp.com/auster.tw/wp-content/uploads/2017/01/%E8%87%BA%E5%8C%97%E6%96%B9%E9%9D%A2%E5%9C%AD%E6%AD%A6%E5%8D%92%E7%A4%BE%E7%9A%84%E5%B9%B3%E5%9F%94%E6%97%8F%E7%BE%A4%EF%BC%8C%E6%94%9D%E6%96%BC1897%E5%B9%B4.jpg?ssl=1 圖片來自AUSTER台灣原住民族網站]</small> |} '''圭武卒社'''([[巴賽語]]:Ki-motsi、或Kanatsui),20世紀前,是[[台灣]][[平埔族|平埔]][[巴賽族]]其中之一個部落,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淡水河]]岸的[[大稻埕]]一帶。'''圭武卒社'''(Kimotsi)是以[[閩南語]]譯音,另有'''奇武卒社'''、'''圭母子社'''、'''圭母卒社'''或'''奎府聚社'''的別稱。 ==歷史概要== 該社首度出現於文獻記載,是在[[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台北古地圖]]》。據荷蘭人數度調查顯示,該社至少有百餘戶,但實際人數應該遠超過此數目。該文獻亦顯示,該社除了漁獵為主之外也從事農業,活動範圍可達[[社子島]]。更有跡象顯示,當時包含圭武卒社的巴賽族已有灌溉水源的雛形。 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等合股立「[[陳賴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加蚋|大佳臘]]([[艋舺]])(含大台北)地方,加上1853年[[同安]]人自[[艋舺]]遷徙至該處,圭武卒社才漸漸被漢化。少部分圭武卒社居民,為了躲避[[漳泉械鬥]],遷徙至今[[大直]]一帶。19世紀中期,圭武卒社與[[大浪泵社]]合併為[[圭泵社]],連同巴賽族於20世紀初逐漸[[漢化]]滅絕。 [[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台北市制施行,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取「奎府聚社」之名,命名[[上奎府町]]、[[下奎府町]]。 ==參考資料== {{refbegin}}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岸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refend}}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Refbegi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end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圭武卒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