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3.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地坛 的原始碼
←
地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地坛西门的牌楼</big> ''' |- | [[File:地坛西门的牌楼.jpg|240px|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3/2dd7c43b49cd4e3a93842c73d6747382.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15865280_100204784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 文 名 ''':地坛 '''别 名''':方泽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地理位置''':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 |}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地坛有方泽坛、皇只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 ==概述== 地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s://beijing.cncn.com/jingdian/ditangongyuan/profile 地坛公园简介],欣欣旅游网 2019-12-5</ref>。 明清共有两朝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的场所,是中国规模最大、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至1912年清帝退位而告终。1925年地坛被辟作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1926年后,园内屡驻军队,逐渐荒废,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解放后,地坛重新被建设成公园,对外开放。 ==地坛在古代的作用== 地坛主要用于古代帝王祭祀社稷。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ref>[http://www.sohu.com/a/221840487_100092390 已经有500年历史:按照“天圆地方”来设计的建筑] ,搜狐,旅图者,2018-02-09 </ref>。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历史建筑== 地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ref>[https://bbs.co188.com/thread-9101089-1-1.html 北京地坛],土木在线论坛 2015-6-3 </ref>。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地坛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 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 ==祭祀沿革== [[File:皇帝祭地.jpg|280px|缩略图|右|<big>皇帝祭地</big>[http://img2.dzwww.com:8888/tupian/20180217/2018021701042176b54b005344.jpg 原图链接][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802/t20180217_17054332.htm 来自 北京青年报 的图片]]] 祭祀制度起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以后被统治者接受并加以改造,融合了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形成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祭祀特定神祇的官方祀典。并为历代政权所遵从,成为帝制时代最重要的典章制度。 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树林空地中的天然土丘上进行,后来发展为夯土筑台。台是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只能凭借夯土作建筑手段。汉代以后,台出现两种变体,一是祭祀自然神的专用建筑,叫做祭坛。二是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叫做台基。 远古的祭祀活动无确切记载。《[[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解释不同,有时将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有时分开祭祀。 1153年建中都城,在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以东)建北郊方丘,是北京最早的祭地之坛。 现存北京地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实行天地分祀。有一年祭祀前斋戒时遇到下雨,朱元璋感觉敬天地如敬父母,没有分开祭祀之理,于是改为合祀。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鉴于北方诸藩王拥兵自重,危及朝廷,建文帝决定削藩。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皇位,年号永乐。朱棣夺取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这是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永乐迁都”。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以南京为蓝本,在京城正阳门外建天地坛、[[紫禁城]]右侧建[[社稷坛]]、天地坛以西建山川坛。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甲子朔,上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城,是日早躬诣太庙,奉安五庙太皇太后神主。命皇太子诣天地坛奉安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奉安太社太稷神主。”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神位从此在北京扎下根来。 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病死。武宗无子,其堂弟,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继承皇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继位之初围绕如何确定其生父的尊号展开一系列激烈争论,并由此引发礼制变革。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596人议郊祀典礼。有82人主张分祀;84人主张分祀而又以为既成之法不可轻改,时机尚不适宜;26人主张分祀而以山川坛为方丘;206人主张合祀而不以分祀为非;还有198人不置可否。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ref>[http://www.sohu.com/a/275525979_650368 地坛与纠正“两个凡是”的斗争] ,搜狐,西局书局,2018-11-15 </ref>。 嘉靖九年(1530年)5月,四郊坛兴工。十一月定北郊之坛名地坛,此后方泽、地坛两名并存,祝文称方泽,公务称地坛。嘉靖十年(1531年)4月,方泽坛工成。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黄琉璃砖,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覆绿琉璃瓦。 清初沿袭明朝地坛旧制,连地坛以及各建筑的名称也未改。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地坛因年久损毁严重,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建。乾隆认为皇祇室绿瓦和方泽坛面黄琉璃面砖“于义无取”,于是依据《[[周礼]]》和《[[考工记]]》等经典,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面黄琉璃砖改为白色石块。这次改建十分成功,使两座主体建筑的礼制意义更加明确。改建工程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所形成的形制保存至今。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聚集地坛,拆毁地坛砖石砌筑炮台,这是地坛首次被帝国主义劫掠。1873年同治亲政,为皇帝亲诣行礼,重修了皇祇室,是帝制时代最后一次修缮。 自公元1531年~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2006年05月25日,地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风景== 地坛内有大片空地,现有树木3.6万多株,草坪8.2万平方米,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有174株。 地坛方泽坛外的三株古柏颇有特色,被称为“将军柏”。其中“老将军”干围4.8米;“大将军”干围5.15米。另一“独臂将军”干围3.16米,因曾屡次受创,仅存一枝故名。地坛藏有一批官窑礼器,是清光绪年间江西景德镇专为清朝宫廷祭祀所特制的。是传世下来的真品,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属国家二级文物。解放前,坛内野草丛生,建筑严重失修。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公园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皇祇室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牡丹]]园、集芳囿、[[月季]]园、[[银杏]]路等景点,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性整治修缮,既恢复了昔日的庄严肃穆,又丰富了园林景观,使古老的地坛焕发了生机。 从1985年起,每年春节地坛公园都举办迎春文化庙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不仅有大规模的仿清祭地表演,还有许多民俗文化在这里展现和延伸,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ref>[http://roll.sohu.com/20130212/n366026801.shtml 北京地坛庙会上演“皇帝”祭地(组图)],搜狐,2013-02-12</ref>。 ==景点介绍== ===集芳囿=== [[集芳囿]]位于外坛西北部,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一座封闭式的一养殖、展览南北方名贵植物、花卉和金鱼为主的古典式景园。园内有殿室、廊亭、池榭、爬廊、假山等,布局严谨多变园内还有近900平方米,高12米的温室,室内除了有数百种名花树木异草外还有假山叠水、溪流。是一座名不虚传的景色优美、四季如春的幽静仙境。 ===斋宫=== [[斋宫]] 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牌楼=== 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 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 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您所见到的牌楼,是我园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今天的牌楼已成为地坛公园重要景点之一。 ==视频== ===<center>地坛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北京地坛公园,历史已有488年,同类规模仅次于天坛</center> <center>{{#iDisplay:f08215vn9y5|560|390|qq}}</center> <center>孔庙高端宣传片</center> <center>{{#iDisplay:b0522j0j562|560|390|qq}}</center> <center>北京雍和宫</center> <center>{{#iDisplay:s0169sbacme|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返回「
地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