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34.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地壳均衡 的原始碼
←
地壳均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4758710/761c1ea10b0bac1c_s.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5%9C%B0%E5%A3%B3&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地壳均衡'''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ref>[https://www.sohu.com/a/210549791_680258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搜狐,2017-12-14</ref>,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ref>[https://www.sohu.com/a/437797930_120142689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f>,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地壳均衡(isostasy) 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1854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 (J.H.Pratt)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G.B.Airy)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20世纪初,J.F.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A.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A.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 各种理论 普拉特-海福德地壳均衡模型 认为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又称均衡补偿面;从大地水准面到该面的距离称为补偿深度D(图1),此深度几乎处处相等。地球表面之所以出现高山、平原和海洋,是由于地壳冷凝时不均匀收缩所致。从地面到均衡补偿面之间每一个等截面的柱体的质量相等,也就是高度乘地壳密度ρ为常数。 艾里-海伊斯卡宁地壳均衡模型 把地壳视为较轻的均质岩石柱体(名为硅铝层),它漂浮在较重的均质岩浆(名为硅镁层)上,处于平衡状态(图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山愈高则陷入岩浆愈深形成山根,海愈深则岩浆向上凸出也愈高,形成反山根。这样,较轻的山根补偿山体的质量过剩,较重的反山根补偿海水的质量不足。因此均衡补偿面通过山根的底部。 韦宁·迈内兹地壳均衡模型 假设地壳本身是具有一定强度的弹性板,高低不等的地形质量是加在此弹性板上的负荷,它将弹性板压弯而不破裂,使其陷入岩浆内,一直达到流体静平衡为止(图3)。弹性板的弯曲量和负荷的重量成正比。由于压弯后的地壳排开了周围的岩浆,因而产生了均衡补偿。这是对艾里-海伊斯卡宁地壳均衡模型的修正,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艾里-海伊斯卡宁地壳均衡模型是把地壳处理成互不联系的孤立柱体,因此是局部性补偿,而在韦宁·迈内兹地壳均衡模型中,由于地壳的弹性弯曲,不可能把地壳分为彼此没有凝聚作用的孤立柱体,因此这是区域性补偿。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地壳均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