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3.1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坨头寺村 的原始碼
←
坨头寺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520c.jpg|thumb|right| [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01015/8b84cb7344b1442cb64641fca187c4d2.jpeg 原图链接]]] [[坨头寺村]]隶属于[[平谷区]][[峪口镇]],位于镇西五里。曾先后称弭陀寺庄、陀头寺庄、陀头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才划归[[平谷县]],化名称“和尚村”,明呼[[陀头寺庄]],后改为坨头寺村。<ref>[https://www.sohu.com/a/424859624_120209831 畅游京郊 | 去平谷 住精品名宿 慢时光让生活幻化成诗 ] </ref> 中文名称:坨头寺村 所属地区:北京市平谷区 电话区号:010 面 积:2.07平方公里 ==村庄简介== 坨头寺村位于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峪口镇西部。村域面积2.07平方公里。村民270户,880人,其中党员43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本村概况== 如今户约三百,口不足千,耕地两千余亩,是个平原小村。抗日战争以前,该村并不属于平谷县管辖,曾先后隶属于密云县、怀柔县和三河县。也不是如今的村名。 坨头寺村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该村的两千余亩耕地可谓一马平川。然而,在靠东偏北处却孤怜怜地一座小山,馒头似地平地拔起。山高百数十尺,广百数十丈,草木茂盛,可谓一山独秀。山左百丈外有小龙河由北向南而流。山右百丈外有大龙河由北而南又于村西南百丈处东折,与三百丈外的小龙河交汇转而南下,一路弯转合五百沟水后汇入泃河。大小龙河与小山有如二龙戏珠之望,而坨头寺村就坐落在大小山之前,两河之间,真真是三面环水,背靠青山,可谓环境优美,地望颇佳了。 ==经济发展== 坨头寺村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各业总收入1569万元,人均年收入7277.9元.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五好党支部,2004年被评为平谷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十一五"期间,坨头寺村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将继续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力争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2%以上,全面提升坨头寺村在平谷区峪口镇的发展中的位置,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历史与庙宇== 坨头寺村属于平谷区峪口镇。这里有人类居住的历史才相当久远。从小山坡上出土的夹砂红、褐陶片;马架子窝棚的红烧土柱坑;完整的石斧、骨针、贝壳;残破的夹陶鬲、陶罐、陶盒、陶豆、瓮棺;泥制灰陶罐、陶盒;黑釉瓷罐、瓷片、青花瓷片等文化遗存推断: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大约由夏一直延续商、周、战国、汉、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坨头寺村是因庙而得名。解放前,该村只有百十户人家,三百余口人。不过,这小小的村庄却先后建造了普静寺、弥陀寺、菩萨庙、五道庙等四座庙宇。 ===普静寺=== 普静寺建在村后小山顶上,规模宏大。建庙前把山顶掘平,四边砌方,面积三亩有余。据老辈人传:大庙有围墙,山门在南面东侧。出山门东拐顺小山东坡山道沿阶可下山。上山进山门,庙内有僧房、大殿等。据说大殿前有三棵大柏树东西排列,如三炷香。大殿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据说佛像为石刻雕像。 寺内原有辽代六棱经幢一通,一九八八年被平谷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现藏于上宅文化陈列馆。原有明代正德碑一通,碑文记载明正德皇帝曾到普静寺进香一事,并对该寺有“远望金碧光辉煌,近看祥云灿烂”赞颂文字。可惜,一九五八年该村在村西口大龙河上建桥,将该碑用做桥面(或铺在桥南头西沿)。现已深埋地下。该寺一口大铁钟高四尺余,八只铁磬各高尺余。遗憾的是,民国初年,大钟被砸碎铸了犁铧,铁磬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一杨姓村民在山前自家宅院挖萝卜窖时发现后,被当做废铁偷偷卖掉。同时发现的还有石佛像,但当时即填土重埋。因该户村民家庭成份是富农,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几十年间未敢向外透露。二十一世纪初虽透出信息,但该处已建起了高大的民房。 据山顶庙址2001年出土的一件小口平折肩收腹黑釉瓷罐推断:该寺应初建于唐宋,只是规模较小。再据院墙基出土的沟纹砖和汉白玉经幢看,该寺建成应是辽代。据寺院后山坡中出土的元、明青花瓷片,尤其尚有“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官窑青花瓷碗和正德碑判断,元明时期应是该寺香火鼎盛期。从出土瓷片中未见清代青花和彩瓷残片,可断该寺大概毁于明末清初。 据坨头寺老辈人传下来讲:山顶大庙毁在清雍正爷驾崩之前。原因是:雍正爷胤祯的三哥枣三王爷胤祉文武全才。十几岁统率大军征服噶尔丹,二十一岁封诚郡王,三十二岁晋升诚亲王,三十七岁编辑《律历渊源》成书,他的才干和德行都强于四王爷胤祯,是继承皇位的人选。只是他没有野心,又不喜欢权术,更反对同室操戈。最关键的是圣祖康熙爷喜欢皇孙弘历,结果把皇位传给了四王爷胤祯。雍正爷坐了金銮殿,惧怕三王爷造反推翻他,就处处找碴儿压制打击三王爷。先是拿三王爷儿子开刀,削去世子爵位,后又将三王爷由亲王降为郡王,并把三王爷的儿子圈进宗人府。没过两年,又削去三王爷的爵位并圈进景山永安亭。三王爷几年内连遭四次打击,结果五十多岁便郁郁而终。死后葬在坨头寺村北三里处的东凡各庄村东。要说三王爷已死,儿子被圈禁,雍正爷用不着再怕他造反了。可是,三王爷的坟却偏偏面南正对着坨头寺村后的小山顶上的普静寺。这小山和普静寺就象一座巨大的香炉,寺里的三棵柏树就象香炉中的三炷香,成年累月地供奉在诚郡王的坟墓前。这一状况被承天监奏报给雍正爷。雍正爷认为这是三王爷胤祉人死心不死,企图让他的子孙争夺皇位。于是就密旨派人将普静寺彻底拆毁了,连寺内的三棵古柏也连根刨掉。普静寺被雍正爷毁平了,雍正爷的心里也就踏实了。不料没过多久,雍正爷因此事做的太过,伤害了三世佛,结果身柒重病,一病不起驾崩归西了。 这只是民间传说。虽然皇三子胤祉累遭雍正帝打击有史可查,但是否雍正帝下旨拆庙却无从查考,很难证实。 总之,普静寺是毁于二百多年前无疑。如今,普静寺昔日宏伟状观已难得再见。不过,从仅存的山门柱础(边长40X40cm,柱丁直径30cm)和大殿柱础(边长86X86cm,柱丁直径58cm)的规模来看,当年普静寺建筑之宏大也可见一斑了。 ===弭陀佛寺=== 弭陀佛寺建在坨头寺村北小山东南侧山脚下,大约建于明末清初,于山顶普静寺被毁之后。该寺东西长约二十丈,占地面积约10亩左右,就一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一丈五尺,歇山式。该寺无论从结构、用料、规模,还是从香火各方面,都远不能与昔日普静寺相比。 大殿内供奉阿弥陀佛,为泥塑金身。清光绪八年,该寺住持沙朗曾将半亩香火园与姬姓村民兑换五亩半薄沙地,此后又陆续将约八亩香火园卖给本村杨姓富户,仅剩一亩左右庙产。抗日战争时期寺内尚有一僧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土地改革时僧人还俗,庙产归村公所。 一九五六年佛像被毁,庙堂做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公地点。一九五八年改为村小学。一九六八年拆毁重建村小学。一九九二年村小学撤消,拆除教室时,在原寺地基基石下曾发现一地洞,深不见底,没人敢下洞一探究竟,当即被填埋。 ===菩萨庙=== 菩萨庙建在坨头寺村东村口,正北偏西,距弭陀佛寺三十余丈。清末丙子年建。 座东面西,与该村东西向大街相对。建有围墙,庙门建在南墙西侧。庙堂面阔一间,进深一丈六尺,青砖磨缝,歇山式。殿内由后下今檩再砌一道墙,分出前佛堂和后龛阁。前佛堂正面壁画观音菩萨像。后龛阁是由殿的后山墙正中距地面三尺以上处所砌的拱型小门进出。龛阁内从拱型小门下口往下砌实,里面空间高不过四尺,宽不过三尺,长有丈余。四面墙壁上画着孙悟空与红孩儿等西游故事。后龛阁虽狭小,却是儿童们捉迷藏和乞丐们遮风寒避雨雪借以安身的好地方。 院内北侧墙下有一棵粗大的国槐,曾有许多村民的子女认国槐为“干妈”。 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中菩萨庙被拆毁。 ===五道庙=== 俗称北小庙,位于坨头寺村北村口,建于清代。面阔一间,不盈丈,进深不足八尺,高不过丈余。座北朝南,正对该村南北向大街。正面壁画闫王爷,左右配给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东西两侧山墙上壁画山神爷、土地爷、虫王爷和药王爷。 毁于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中。 ==视频== {{#ev:youku| XMTU1ODg2NzM4NA | alignment=center }} 坨头寺阳光舞蹈队之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坨头寺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