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36.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埠落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 的原始碼
←
埠落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埠落村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埠落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 |} '''埠落村'''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五龙河东畔,依山傍水,群山环抱,距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7公里;该村北邻毕家村,南靠五龙村,西隔河与华阳村、蓝家庄相望,李村至北九水的公路从村前通过;该村有村民123户,336人,有高、闫、王、于、杨等姓氏,其中高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 =埠落村历史=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高氏祖明龙从小云南迁海阳徽村居住,为躲避战乱,后又迁胶州三里河,明朝万历年间迁此定居,按宗谱记载至今已到21代。据说,当时有凤凰飞至这里,没有落下,故此地得名“不落村”,后借谐音演化为现名埠落村。 埠落村有耕地210余亩,山峦470余亩。村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村里成片果树随处可见,有桃、杏、梨、苹果、[[樱桃]]、李子、山楂等;近年在上级的扶持下,村里又种植了120亩枣树。每到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成为花的海洋,步入其中,使人陶醉、流连忘返。 埠落村东不远的山上有一巨石,形似老虎卧在那里,取名“卧虎石”。离该石约500米,南北各有一块形态像人的石头,叫做石人,传说这两个石人在看管着老虎,不让它跑下山去伤害人畜。 =埠落小学=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埠落小学,它虽已不存在,但人们难以忘怀。这所小学建于1910年,使用高氏家庙和村中闲置民房做校舍,是当时青岛附近农村中唯一的洋学堂(相对私塾而言)。教书先生们敢于冲破旧规,向学生讲授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音乐、体育、绘画,甚至德文和日文,是了不起的创举,当时崂山地下党的领导干部王景端等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1936年秋,该校迁到了位于埠落村后、毕家村西南的山脚下,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此时,中共地下党员李西山(原名李修爽)、王景瑞、王焕章等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与从山东大学来的陈振麓成立了青岛市农村中最早的党支部——中共毕家村党支部。1937年冬到1938年初,毕家村成为中共青岛市委的驻地,市委机关就秘密设在埠落小学,该学校就成了市委开展对敌斗争的指挥中心。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埠落人转变了观念,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单一劳作方式,重视多种经营,加快了经济发展。1983年在村南建起了家用电器厂(后改为船舶配件厂),1985年在村北建了青岛日用化工分厂,同时还成立了由70多人组成的铆焊队。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进工厂,有的经商,有的搞建筑,还有的经营果园,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人均收入4851元。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28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沟崖等36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返回「
埠落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