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7.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報恩寺 (眉山) 的原始碼
←
報恩寺 (眉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報恩寺 (眉山)'''<br><img src="http://mshw.net/wh/201805/W02018052357667760058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shw.net/wh/201805/t20180523_341231.html 圖片來自mshw]</small> |} '''眉山报恩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高丰村,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报恩寺始建于唐,现仅存元[[泰定 (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建的大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予大修。大殿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ref>{{cite web|title=宋元建筑的“活标本”——报恩寺|publisher=眉山旅游信息网|url=http://www.msta.gov.cn/rdzx/system/2007/08/7/000005190.html|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51149/http://www.msta.gov.cn/rdzx/system/2007/08/7/000005190.html|archivedate=2016年3月5日|df=}}</ref> ===眉山市=== '''眉山市'''([[四川话]][[四川话拼音|拼音]]:Mi<sup>2</sup>shan<sup>1</sup>;[[国际音标|本地发音]]:[mi<sup>21</sup>sã<sup>55</sup>]),简称'''眉''',古称'''眉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市境北临[[成都市]],东界[[资阳市]]、[[内江市]],南接[[乐山市]],西邻[[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岷江]]纵贯市境,[[青衣江]]在西部贯穿。全市总面积7,140平方公里,人口300.13万,市人民政府驻[[东坡区]]。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建有[[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名称来由 == 眉山之名有以下三说: # 以[[峨眉山]]为名。 # 城郊有山,分左右两峰,远望如眉,眉山由此而得名。 # 源于[[苏东坡]],据说有人见他眉如山丘,智冠五洲,觉得他的特征正和天相,便建议县令改名为眉山。 == 历史 == [[秦朝|秦]]置[[武阳县 (秦朝)|武阳县]](治今[[彭山区]][[江口街道 (眉山市)|江口街道]]),属[[犍为郡]]。[[东汉]][[永初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犍为郡移治武阳县。[[东晋]]于武阳县侨置[[江阳县]]。[[南朝齐]][[建武 (南齐)|建武]]三年(496年)置[[齐通县]](治今[[东坡区]]),为[[齐通左郡]]治。[[南朝梁]]于江阳县置[[江州 (西晉)|江州]]、[[江阳郡 (东晋)|江阳郡]];改江阳县为[[犍为县]](治今彭山区);置[[怀仁县]](治今[[仁寿县]]),[[普通 (梁)|普通]]年间于怀仁县置[[怀仁郡]]。[[太清]]二年(548年)于齐通县置[[青州]],改齐通左郡为[[齐通郡]]。[[西魏]]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废帝二年(553年)改怀仁县为[[普宁县]]。废帝三年(554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改眉州为[[嘉州]];于隆山县置[[隆山郡]];废江州、江阳郡。[[周孝闵帝|孝闵帝]]元年(557年)于普宁县置[[陵州 (北周)|陵州]]。[[保定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青神县]],并置[[青神郡]]。[[天和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洪雅镇(今[[洪雅县]])。[[北周明帝|明帝]]年间置[[齐乐县]],[[北周武帝|武帝]]改齐乐县为[[洪雅县]](今[[丹棱县]])。 [[隋朝|隋]][[开皇]]初废齐通郡,改齐通县为[[广通县]];省隆山郡,并江阳县入隆山县;废青神郡,青神县改属[[嘉州]]。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洪雅县为[[丹棱县]],并于洪雅镇另置[[洪雅县]],均属嘉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宁县为[[仁寿县]]。[[仁寿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通县为[[通义县]]。[[大业]]初改嘉州为眉州,寻废;于通义县置[[眉山郡]];改陵州为[[隆山郡]]。[[唐朝|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为陵州;于洪雅县置[[犍州 (四川)|犍州]]。武德二年(619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貞觀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废犍州,洪雅县改属眉州。贞观八年(634年)青神县移治今址,属眉州。[[武周]][[先天 (年号)|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山县为[[彭山县]],属眉州,以县内彭亡山(今[[仙女山]])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仍为[[西川路]]眉州治。《[[元和郡县志]]》眉州:“因[[峨眉山]]为名。”[[熙宁]]五年(1072年)改陵州为[[仙井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陵州为[[隆州 (南宋)|隆州]]。 [[元朝|元]][[至元 (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眉山县、丹棱县入眉州;省洪雅县入[[夹江县]];废隆州,仁寿县改属[[成都路]]。[[明朝|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属[[嘉定直隸州|嘉定州]];省彭山县。洪武十年(1377年)省青神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眉州,直隶四川省,复置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成化]]十八年(1482年)复置洪雅县,属嘉定州。[[清朝|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彭山县入眉州。康熙六年(1667年)省青神县入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仁寿县改隶[[资州直隶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彭山县、青神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存县,改眉州置眉山县,与彭山、洪雅、丹棱、青神四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建昌道]];仁寿县属[[下川南道]],次年改[[永宁道]]。1930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除仁寿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外,其余各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置[[眉山专区]],专署驻眉山县,属[[川西行署区]],辖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丹棱、[[名山区|名山]]、[[蒲江县|蒲江]]、[[邛崃市|邛崃]]、[[大邑县|大邑]]10县。1951年[[新津县]]划入眉山专区,大邑县划归[[温江专区]]。1952年眉山专区由四川省邻导。1953年3月,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丹棱六县划归[[乐山专区]],名山、蒲江、邛崃、新津四县划归[[温江专区]]。1958年仁寿县由[[内江专区]]转划乐山专区。1959年彭山、青神二县省入眉山县,1962年复置彭山、青神二县。1968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1985年5月,乐山地区改设[[乐山市]]。1997年8月,析乐山市眉山、彭山、仁寿、青神、洪雅、丹棱、青神六县置[[眉山地区]],专署驻眉山县。2000年6月,撤销眉山地区和眉山县,改设地级[[眉山市]];原眉山县改置[[东坡区]]。2014年10月,撤销彭山县,设立[[彭山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報恩寺 (眉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