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37.1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塔克拉玛干沙漠 的原始碼
←
塔克拉玛干沙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塔克拉玛干沙漠</big> ''' |- | [[File:塔克拉玛干沙漠1.jpg| thumb | center | 350px |[http://n.sinaimg.cn/sinacn15/165/w640h325/20180617/0a8e-heauxvy5070545.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207676_17f72f57c001009fqp.html 来自 新浪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塔克拉玛干沙漠 '''外文名称''' : Taklimakan Desert '''别 名''' : 死亡之海、进去出不来(维语) '''所属地区''' :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 '''政府驻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人民东路 '''地理位置''' : 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 '''面 积''' : 33万平方公里 '''人 口''' : 无人区 '''方 言''' : 维语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 古丝绸之路 '''机 场''' : 库尔勒机场 ''' 火 车 站''' : 库尔勒火车站 |} </div>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乘车于沙漠公路犹如荡舟大洋,苍茫天穹下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缥缈间带给人们一种震撼的力量。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传说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钥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清的山水,他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小女儿[[玛格萨]]丢失了。神仙一怒之下,将女儿囚禁在塔里木盆地,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面积广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漠腹地,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变幻莫测。 ==名称由来==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中,“塔克”、“塔格”、“博格达”的“达(克/格,轻声)”都是山的意思。“拉玛干”,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大荒漠”,引申有“广阔”的含义;那么“塔克拉玛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ref>[http://news.sohu.com/20100108/n269447287.shtml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交通之谜被破解(图)],搜狐新闻网 ,2010-01-08</ref>。 ==地理环境== ===位置=== 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分布在新疆四个地区界内:[[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流沙面积世界第一<ref>[https://new.qq.com/omn/20190921/20190921A00V6F00.html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广阔,至少可打造3亿公顷良田,为何不实施],腾讯网,2019-09-21</ref>。 ===地貌=== 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达1200~1500米,在东部和北部则为800~1000米。沙丘最高达200米。 也有资料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被评为中国五个最美的沙漠之一。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侧翼为雄伟的山脉:[[天山]]在北面,[[昆仑山]]在南面,[[帕米尔高原]]在西面。东面逐渐过渡,直到[[罗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脉之间,则是由卵石碎屑沉积物构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数条小山脉和山链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6640万到160万年以前)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于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马札拉山脉]],在[[和田]]与[[叶尔羌河谷]]之间,呈弧形向西南绵延而去。 长145公里,宽35公里,海拔最高1635米。平均高于沙原地表仅300~350米。附近是另一座孤立的山岭,四面为流动沙丘所围绕;[[托合他卡孜(Tokhtakaz)山脉]]海拔达1560米,山岭高于平原183~244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是由几百米厚的松散冲积物形成的。这一冲积层受到风的影响,其为风所移动的沙盖厚达300米。风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与大小的沙丘均可见到。 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高30~150米,宽240~503米,链间距离0.8~5公里。风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的东部和中部,以中间凹陷的沙丘和巨大、复杂的沙丘链形成的网为主。 在沙漠西部([[和田河谷]]东面)亦属常见,横贯与纵向(指风)的地形形式共存。这样一种风形成地形特征的多样形,是盆地风复杂状况的一个结果。 ==气候==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温暖适度,是明显大陆性的,年最高气温为39℃。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毫米到东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 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风沙日。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 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西部地区夏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这两种气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会后,造成复杂的环流系统,这一点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状上。 春季,当地表沙变暖时,上升气流发展,东北风特别强烈。在此期间,强飓风尘暴常常发生,使大气充满沙尘,可高达海拔3962米。从其他方向来的风也将尘雾扬入空中,几乎终年笼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ref>[http://www.docin.com/p-700788658.html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潜热时空特征分析_王敏仲],豆丁网 , 2015-7-12</ref>。 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河流== [[File:塔里木河.jpg|缩略图| 280px|塔里木河[http://img04.hc360.com/water/201710/201710091024347945.jpg 原图链接][http://info.water.hc360.com/2017/10/091031592147.shtml 来自 聪慧网 的图片 ]]] 沙漠四周,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贯穿两岸,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为河流和地下水层供水。 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由于降雨量小蒸发率高,降雨对于滋润沙漠和给地下水供水微不足道。 昆仑山水系河流渗透到沙漠中达100~200公里,逐渐在沙漠中干涸。只有和田河穿越沙漠腹地,在夏季偶然可将水流注入塔里木河。 ==自然资源== ===植物===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极端稀少;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物覆盖。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5米,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然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这种植被的扩散。 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在那里,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冈上沙丘常围绕灌丛形成。 沙漠四周,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 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科学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区论”。 ===动物=== 该沙漠的动物也极端稀少。只是在沙漠边缘地区,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现代河谷及三角洲,动物才较为多样。在开阔地带可见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丛中有野猪、[[猞猁]]、塔里木兔、野马、[[天鹅]]、[[啄木鸟]]。在食肉动物中有狼,[[狐狸]]还有沙蟒。 直到20世纪初,还可见到[[虎]],但它们从那时起就灭绝了。稀有动物包括栖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亚鹿与野骆驼,后者在19世纪末时尚在远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当前只偶然出现于沙漠东部地区。 该沙漠动物约有272种,高等[[植物]]有73种,还有许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居民经济==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没有固定的人口。猎人定时造访,但这一地区的土地由于实际上缺乏植被而不为畜牧业者所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950年代,在该沙漠北缘[[库尔勒]]附近发现[[石油]]。80年代,沿南缘发现更大的油矿。尽管在沙漠中要面对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已在进行。 ==自然景观== ===浩瀚=== 塔克拉玛干面积3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乘车于沙漠公路犹如荡舟大洋,遗憾的是人们的视线过早落到地平线上。然而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海拔1413米的[[乔喀塔格山]](红白山)上眺望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另一种的浩瀚。苍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它能于缥缈间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令面对此景的每一个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在红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和田河两岸的胡杨在阳光下泛着浓厚的金黄,如宽大的金色丝带缠绕着大地,从天际延伸过来,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尽头。我们发现,要欣赏此景,恐怕塔克拉玛干是惟一的。 ===胡杨=== [[File:新疆胡杨.jpg|缩略图|右|新疆胡杨[http://img.zjol.com.cn/pic/0/05/21/53/5215327_899705.jpg 原图链接][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2/10/17/018880800.shtml 来自 浙江援疆网 的图片 ]]] 如果将全国各地的胡杨作比较,无论胡杨之美还是胡杨之刚毅都由新疆获冠。[[新疆]]胡杨号称“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在[[轮台]]的[[塔里木河]]附近沙漠地区,胡杨林的气势、规模均在全国之首,轮台的[[胡杨林公园]]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沙生植物胡杨树林的观赏公园。当秋色降临,步入胡杨林,四周为灿烂金黄所包围。洼地水塘中,蓝天白云下,胡杨的倒影如梦如幻。由轮台往南100公里的沙漠腹地,为大面积原始胡杨林,不少古老的胡杨树直径达1米以上。 [[和田河]]的胡杨树皆为次生林,大部分树型呈塔状,枝叶茂盛,秋天时通体金黄剔透,此处的胡杨以成片的优美林相为显著特点,加上起伏的沙丘线条,随时进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中,经常可看到盆景般的胡杨景色,那里的胡杨静静地伫立于沙丘,千姿百态,仿佛人间修饰。 胡杨的美离不开其自身的沧桑,树干干枯龟裂和扭曲、貌似枯树的树身上,常常不规则地顽强伸展出璀璨金黄的生命,让大漠恶劣环境中的死亡与求生协调地表现。 2016年1月14日,“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胡杨身披雪白晶莹的雾凇。从2015年年底以来,有“死亡之海”之称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频现雾凇奇观,黄沙映着晶莹的雾凇,把“死亡之海”北部装扮成一个璀璨迷离的童话世界。 ==文化== 塔克拉玛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古[[丝绸之路]]途经塔克拉玛干的整个南端。许多考古资料说明,沙漠腹地静默着诸多曾经有过的繁荣。 在[[尼雅河流]]、[[克里雅河]]和[[安迪尔]]流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弥国]]和[[货国]]的古城遗址,至今鲜有人至或鲜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红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犹存。有品味的旅行者都会关注旅途中的人文内涵,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为此,穿越塔克拉玛干有必要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而欲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不能不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西域古国]]历史,以及千百年来各方面的变迁--为什么一系列的故国遗址今天大多远离人类社会,沉默于没有生命的大漠中?这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及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的话题。 ===诗词=== 更漏子·丝绸之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段怀古 (贵谷子) 七月残,当歌唱,千里曲折风骦。 午中阳,骄火望,骁啸逐热浪。 宿驿处,浊酒落,戈壁大漠生活。 东西方,架桥梁,天路连城隍。 ==遗址== [[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西方当时流行的考古探险热潮推动下,1901年1月来到[[新疆]][[于田]]。他获得[[尼雅河]]流域以北大沙漠里有古代遗址的信息后,找到进入过[[尼雅遗址]]的维族人,并从他们手中购买了几件从尼雅遗址中带出来的卢文木简,随后带着一批发掘工人和骆驼队,沿尼雅河的干涸河床跋涉数天找到了当前的尼雅遗址,他将此遗址正式命名为“[[NIYASITE]]”?(即尼雅遗址)。斯坦因的发现,在当时的中外探险考古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因为,尼雅遗址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遗址,它同时向人们展示被斯坦因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存在的一个悠久、古老、光辉灿烂的沙漠古代文明,尤其[[尼雅河三角洲]]的考古文化将会揭示大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文化的诸多谜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了解它和研究它。于是,“东方庞贝”,一个被大沙漠湮埋的古代文明构成了历史浪漫主义的新概念,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其传说和故事源源不断。 1949年后,我国考古单位单独考察或与[[日本]]考古学术界联合考察尼雅近10次,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古行动收获最大,考古发现震惊了中外考古学术界。 ==研究探索== 将[[中国]]与[[中亚]]及[[欧洲]]联结起来的传奇式的商路[[丝绸之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和西缘延伸。佛教在西元最初几个世纪,通过这条横贯[[亚洲]]的大路传到[[东亚]],中国的多数外贸和其他对外联系也经由这条路进行。然而,到15~16世纪时,通往[[东亚]]的海路已经取代了古老的陆路。一连数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沙漠及其绿洲城镇成为神秘的僻壤。在三面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高耸山脉和其余一边毗连的令人生畏的戈壁,严酷地限制了对这一极难穿越的地区的接近。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盐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ref>[http://www.chinanews.com/2002-08-06/26/209284.html 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形成于450万年前],中国新闻网,2002-08-06</ref>。科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夹有大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黄土”,年龄至少有450万年,而这些“风成黄土”的物源区(即来源地),就是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有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西兰]]的国土面积。这里长年黄沙堆积,狂风呼啸,渺无人烟,一座座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在沙漠上。 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大治理难点,一是流动性,要阻止沙漠继续流动,阻止沙漠继续向南流动,必需阻止沙漠流动的动力来源,沙漠流动的动力来源风力,阻止沙漠流动,就必需阻止风力,阻止风力可用风力发电机在沙漠上风口发电,把巨大的风能转化为电能,这样沙漠就无动力向南流动了。也可沙漠下风建风力发电机,阻止沙漠继续向南移动。二是沙漠热,沙漠热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吸收沙漠光能,这样可使沙漠温度下降,沙漠没有植物,不需光照,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吸收光能发电。这样沙漠两大问题就得到解决了。日后漠改善了,可植树,种草加以固定。 ==沙漠腹地== 沙漠腹地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伞盖下可容纳10余人,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时高达70-80摄氏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游人常常会看到过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幻景。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状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科学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区论”。 ==荣誉== ===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ref>[http://www.sohu.com/a/233346479_383592 新疆这十个景观之“最”,个个都是咱的骄傲] ,搜狐网,2018-05-29</ref>。 ==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战略突破口== [[File:喀拉昆仑山2.jpg|缩略图|右|喀拉昆仑山[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7/04a897d98612446d833d21fc52fcf46a.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17279081_99894978 来自搜狐网 的图片 ]]]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山脉--[[天山]],[[喀拉昆仑山]],[[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尔金山]]的植被稀少,石头,泥沙完全裸露,土地涵养水分的能力极低,而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降水量稀少,又地处盆地没有外来水源补给,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绝大部分是依靠环绕塔里木盆地的庞大的山脉群上的冰雪融水,因此,通过恢复植被来充分涵养住这些庞大的冰雪融水,从而加大地表径流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解决该地区用水紧张,扼制沙漠发展,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的战略突破口。 在沙漠周围的河流两岸坡地以及山上种上植物,从[[冰川]]周围开始直到下游,不断向两岸延伸。同时把河道里的乱石清理好,在河床里培植适当的水生植物。河流上游水量较多,生产用水与植树用水冲突不大的地方可以较快地全面展开,在河流下游水量较少的地方可以先成活一批,能涵养住一部分水分后再种下一批,依次进行。在石山矿山等难度较大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一下,先从较容易成活的地方着手进行。水利和水库的周围在不影响耕地和民居以及生活生产用水的情况下也采用同样的措施积极延伸植被。在水利不能达到的地方比如山头和离水源较远较高的地方就用电力和机械设备将水送上去。植物生长起来后,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平衡水流量。当植被发展到一定的覆盖程度时,所涵养的水分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还可以向下游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水量。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种树,就连冰川下面都能种。而且不论是山区还是沙漠,很多地方都存有原始森林和树木,因此,只要管护得当,完全可以在这些地方恢复植被。同时要避免林种单一的情况,采用混交林草本藤本木本多品种进行,防护林生态林经济林常绿林落叶林相结合。 目前,国内外各界人士对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是支持的。但是,单凭分散的个人行为承包几块荒地来治理,即使干上个十年八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如果能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民动员,广泛团结协调各界人民群众的力量,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沙漠的环境很快就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冰川稳定,水量充足,沙漠缩小,气候适宜,森林广阔,湖泊扩大,水位上升等等。如果担心上游种树可能导致水源枯竭的话,可以先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河段支流进行试验,成功的话就全面推广。然后,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技术,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彻底治理好。 ==旅行信息== ===路线=== 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意思为“走得进,出不来”,西方探险家[[斯坦因]]在100年前将其称为“死亡之海”。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及推动[[南疆]]经济发展,修建了[[沙漠公路]]。但是,对旅行者来说,穿越塔克拉玛干的定义,不是坐车途经[[轮台]]到[[民丰]]的500公里沙漠公路,而是以[[于田]]或[[墨玉]]为起点(或终点),[[阿克苏]]为终点(或起点)的两条线路作为探险意义上的穿越,两条路线中以[[于田大河]]沿线路难度最大。习惯上大多数人采用由南向北的线路安排,即顺着水的流向行进。 ===季节=== 上述穿越线路被探险者们走了100年,他们曾在不同季节安排自己的行走计划,最后,一个观点被认同了,那就是和田河的枯水期为穿越的良好季节。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是塔克拉玛干沙尘暴较少的季节,各种蚊虫较少,枯河床成了行车大道。曾经有[[日本]]的电视媒体在春季汛期到来之际跟着水头行走、拍摄,将春汛水流灌入干枯河床的情景录下,从而生动地将“死亡之海”的生命复苏景象展现。 而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间、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时间,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金季节。这个时间除了有上述优点外,最重要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树叶非常张扬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美景如画的和田河行走,能获取更丰富多彩的体验。1999年10月,我带领一个旅游探险团进入塔克拉玛干,在行程行将结束时,队员们突然萌发不愿走出沙漠的情绪,要求在沙漠的边缘扎营,尽管当时还有两个小时就可到达[[阿克苏]]的宾馆。 ===准备=== (1)穿越塔克拉玛干特种线路是费用比较大的活动项目,个人使用品也要专门准备。其次,要有向导、给养准备,个人要求不同也会导致出行开支水平的不同。 (2)如果仅仅作和田河的穿越,新疆一些经营专项特种游业务的旅行社可以代理或安排。[[广东]]组织该方面活动的机构很少,本文作者在1999年和2002年组织过两次类似活动。要探访尼雅等地的古遗址,须向文管部门申办批文,费用也会增加。 (3)个人携带的摄影器材要做好防沙、防土处理,在有缝隙的地方尽量用透明胶纸封好。 (4)给养准备方面,多携带水果、蔬菜。秋天穿越塔克拉玛干要有保暖的准备,气温有时可达0℃。 ==视频== ===<center>塔克拉玛干沙漠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塔克拉玛干,中国最大最美的流动沙漠</center> <center>{{#iDisplay:m0768r3ze78|560|390|qq}}</center> <center>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调查</center> <center>{{#iDisplay:g0011biygod|560|390|qq}}</center> <center>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center> <center>{{#iDisplay:f0389msi0ea|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351 自然地理]]
返回「
塔克拉玛干沙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