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234.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增城区 的原始碼
←
增城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增城区.jpg|thumb|right|增城区 [https://dpic.tiankong.com/ip/19/QJ6218725994.jpg?x-oss-process=style 原图链接] [https://quanjing.com/imgbuy/qj6218725994.html 图片来源于全景网] ]] '''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西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新知识城。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 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县设市,2014年2月撤市设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282个行政村和55个社区,常住人口103.68万。辖区内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州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增城区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等称号。 ==建制沿革==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 '''增城区''' 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时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县,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但经历240多年,并无人去考证。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40),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代移东官郡治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其后经历唐、南汉、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广州名称多次改变,增城始终都是广州的属县。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 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同意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 2015年5月29日下午,增城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ref>[https://baike.sogou.com/v64252610.htm?fromTitle=%E6%B2%99%E5%A4%B4%E6%9D%91 增城区] </ref> ==行政区划== 从明代《永乐大典·广州府增城县之图》得知,明初增城县(包括今龙门县)除县城外,境内划分为6个巡检司及12个里。其后里改为都,都下设图。清代依明代旧制。民国期间初期依旧,后改都为区,区下设乡。 建国初分为7个区,1957年撤区改设2个镇和16个乡。1958年改称镇乡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改为区公所。 1987年又改为镇,至1993年,共有15个镇,分别是[[荔城镇]]、[[新塘镇]]、[[永和镇]]、[[仙村镇]]、[[沙埔镇]]、[[宁西镇]]、[[石滩镇]]、[[三江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福和镇]]、[[朱村镇]]、[[中新镇]]及[[镇龙镇]]。 2004年2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区划为3个街、6个镇(即将荔城镇划分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镇改为朱村街,永和、沙埔、宁西、仙村镇并入新塘镇,福和、镇龙两镇划入中新镇,三江、沙庄两镇街并入石滩镇)。 2005年4月,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新塘镇内原永和镇境内的贤江、禾丰、新庄、永岗4个行政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今黄埔区)。 2012年6月,原并入新塘镇的永和、宁西分离出来成立了永宁街道,仙村也分离出来重新成立仙村镇。 2013年,增城区调整行政区划,下辖4个街道和7个镇: ==地理环境==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边,东部的龙地、红花地、新山吓、荔枝坳、钟鼓岭、单竹山与惠州市博罗县相连;东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龙潭埔]]、铁线关、牛牯嶂、正在顶与惠州市龙门县接界;西北部大尖山、凤凰山、大鹧鸪山、张古坳顶与广州市从化区为邻;西部省国药农场、山口、官山、沙村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南部沿东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荔城城区西距广州市中心约60公里,东距博罗县城60公里,北距龙门县城108公里,西北距从化城区51公里,南距东莞市城区40公里。自古以来增城就是广州至粤东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卫广州的军事要地。 地理坐标为北纬23°5´至北纬23°37´;东经113°32´至东经114°0´,总面积1616. 47平方公里。 ==地貌== 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占增城区面积8.3%,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区面积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区面积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页岩和中细粒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山脊狭窄,起伏大,山坡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峡谷。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零乱。如小楼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一般是山坡缓,山顶圆浑,水系呈树枝状,切割较强烈。 缓坡丘陵地: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高度多为200~400米,山顶圆浑,坡度20°~30°,水系呈树枝状,多成缓坡谷。如境内东南部,宁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围有陡坡的广阔平台,称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没有突出山顶,如花岗岩、变质岩所构成的台地。零星出现在高滩地区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残丘、孤峰与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层多已风化成红土,草木丛生。贮水条件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枯。 河漫滩上第二阶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宽约200~800米,以2°~4°向河床倾斜。由第四纪近代冲积物组成,厚13米,阶地地面平坦,土层沃厚,是农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河漫滩上第一阶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积63平方公里。阶地宽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楼地段,地势平坦,仅有一阶地,阶地面不对称,宽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滩东洞、灵山至派潭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正果、小楼一带河谷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弯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的低丘,平原面积约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积地: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平原。由东江、增江的冲积、堆积作用与古海湾堆积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水文==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6条。增城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水资源丰富。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经龙川、河源、惠阳、博罗等县市流过增城南部,为增城与东莞界河。从市境东南与博罗交界处开始,至西南与广州市黄埔区接壤处止,流程30公里,全为冲积平原地带,河床坡降为0.08‰,河网纵横,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狮子洋,是中国罕见的自东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内河段宽400~500米,最宽800米。水深坡缓,可通航300吨轮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吨轮船。 增江是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原来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县东北部转入龙门县西北部,再折向南流,为增城、龙门的界河。于境内正果东北角磨刀坑流至龙潭埔接纳永汉河后,流量增加,经正果、荔城、石滩三地,于官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9亿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内长66公里,宽90~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区面积的60%,境内坡降为0.17‰。 派潭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嶂,由高滩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和小径水等5条小河组成。流经派潭圩于小楼镇合二龙河汇入增江。河长36公里,坡降为5.5‰。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二龙河原名澄溪河,发源于小楼镇内丫髻山。流经二龙圩、腊圃村,于大楼村汇入增江。河长22.5公里,坡降为2.8‰。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 和平水又称九曲水,发源于正果马鼻岭,经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长18.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绥福河,是境内西部地区最大河流。发源于大鹧鸪山,流经福和、仙村,于巷头村汇入东江。河长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内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二十世纪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后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浅,加上沿河修陂筑闸,仅铁路以南几公里可以通航。 ==气候== 增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风交替迟早及强弱不同,气候多变。受地势影响,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气候有差异。 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日起,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度较低,一般是12.7~21.7℃之间。夏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最高气温为28.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秋季,从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气凉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冬季,境内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人们仍将气温较低的11~1月称为冬季。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较大。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气压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据1994~2005年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2.2℃(历年值21.8℃),最大年际差1.5℃。7月平均气温 28.3℃,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6℃。最长连续高温天数9天(高温定义:气温≥35.0℃),出现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气温13.6℃,极端最低气温0℃(在1999年)。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水资源相当丰富。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兰溪水、派潭河、二龙河、雅瑶河和金坑河等6条。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1140毫米,径流量19.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客水179.5亿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龙门水28.7亿立方米,东江北干流150.8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约2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万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全境地下水蕴藏量超过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约2亿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 ==土地资源== 增城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照国家土地分类规定,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级地类中,农业用地205.78万亩,占84.91%;建设用地29.87万亩,占12.33%;未利用地6.69万亩,占2.76%。 '''矿产资源''' 铁矿分布于新塘、派潭、腊圃等地。钛铁矿分布于派潭。锡砂矿属外生成矿作用生成的次生锡砂矿床。分布在中新、小楼、派潭等地。其中灵山储量为1000多吨,高滩储量为450吨,兰溪储量为270多吨。钨矿分布在派潭、兰溪等地。铜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及正果地区。辉铋矿分布在正果地区。方铅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金矿成因类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铌、钽分布在派潭、车洞等地河谷阶地,属次生冲积砂矿床。锆英石分布于派潭。独居石是含铈的原生矿物,其次是稀土矿,可能是次生矿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储量180多吨。小楼镇内亦有分布。铝土矿属外生沉积矿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内。黄铁矿属于内生成矿作用矿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属内生成矿作用矿床。石英也可以成为石英砂矿床,是次生的矿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钾长石(又称长石)属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物。它的次生矿物叫高岭土又称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乱石坑等地的储量660万吨,棠下大圳储量2.4万吨。高岭土分布在朱村横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滩等地。煤属沉积矿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层。在派潭高滩、灵山的储量为120多万吨。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种劣质煤,可以制作化肥。派潭鹅兜储量1.6万多吨,莲塘储量4000多吨。 '''生物资源''' 增城区共有300多种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绣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岗梅、鸡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黄花、淡竹叶、金钱草、三桠虎、野扁豆、七叶一枝花、十大功劳、两面针、野葛、桑寄生、闹洋花、金银花、金樱子、狗脊、鸡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益母草、岗稔、草莓、岭南酸枣、黄牙果、山柑、山楂、荠菜、野苋、马齿苋、狗肝菜、厥菜、车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绣球莤、白桂木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兽类主要有:豪猪、黄猄、松鼠、芒鼠、树鼠、野猪、狐狸、猫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獭等。其中:斑林狸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主要有:白鹇、喜鹊、画眉、乌鸦、夜莺、鹰、鹤、鹧鸪、鹦鹉、鸳鸯、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雉鸡、白鹭、相思、燕子、布谷鸟、鸬鹚、猫头鹰、啄木鸟、绿皇小鸟、花头鸺鹠等。其中:白鹇、鹰、鹤、鹦鹉、鸳鸯、猫头鹰、雉鸡、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花头鸺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爬行类与两栖类主要有:蜥、龟、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过山风、烙铁头、虎纹蛙(田鸡)、剌胸蛙(石蛤)、泽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属国家一级保护运动,虎纹蛙、蛤蚧、金钱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鱼类主要有:塘虱、黄鳝、鳖、河蟹、鲶鱼、河豚、鳜鱼、泥鳅、脊尾白虾、娃娃鱼等。<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增城区] </ref> ==区域人口== '''民系构成''' 增城史前已经有人类活动,在荔城街百花林发现的古石器就是明证,但客家人迁入增城却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据新编《增城县志·人口卷》记载,较早迁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进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于南汉大有七年(公元934年)从广东河源迁至福和古屋,距今约1070年。在明代,又分别有邓、郑、潘、夏、罗、朱等姓氏客家人从外地迁入增城。可见,在明代以前,已经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却是明末清初,这是被史学家称为客家人迁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 编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县志》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艰难。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对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山税之占业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绥福、金牛三都尤多。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至2009年,增城地区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本区户籍人口的40%;在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宁西等地区;在本区300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全区村落的55%。 ==民族成分==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区有38个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个。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67%,少数民族占1.32%。市内聚居的有汉畲两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关系陆续迁入,散居在各镇街。 增城畲族原称瑶族,1962年8月经中央民族调查组定为畲族,聚居于市东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是广州地区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人口统计==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长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后农村实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够间隔期可再申请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工作真抓实干,落实各项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减少计划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总人口794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76539人,非农业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区户籍总人口8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业人口61.3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数11057人,死亡人数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8.79‰。 ==区域经济== '''简述''' 1999年,增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4.16亿元,比1994年的64.57亿元增长107.78%。2000年以后,原增城市委、市政府确立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转变",地区经济增速又进一步加快。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41.61亿元增至269.68亿元; 2005年与200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76%。2003~2005年,增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2005年居全国从2003年的第25位上升至第19位。 2011年增城地区生产总值(含广本)788.18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分别比全省(10%)和广州市(11%)高3个和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5685元,增长12.4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5.95亿元、483.54亿元和258.69亿元,分别增长5.21%、16.65%和9.0%,对增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78%和31.33%,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8.42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6.13:60.81:33.06调整为5.83:61.35:32.82。 2012年,增城区地区生产总值850.08 亿元,人均GDP80884 元、工农业总产值1799.71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93 亿元,分别比2011 年增长13%、12%、15.17% 和13.45%。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领跑全省,位居全国第9位。 2013年,增城区地区生产总值989.45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7.61亿元,同比增长20.5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4.07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达到245.94亿元,同比增长78.12%;完成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62.98亿元,同比增长18.99%;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2.3亿美元,同比增长7.3%;实现税收收入151.03亿元,同比增长30.94%;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5.9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267.64亿元,中长期贷款414亿元。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23亿元,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5.45亿元,增长0.51%;农业总产值89.73亿元,下降4.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55亿元,增长4.05%;固定资产投资333.82亿元,增长13.5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1.52亿元,增长10.5%;全市年末个人储蓄存款581.13亿元,增长3.6%,贷款余额747.82亿元,增长9.02%。 '''第一产业''' 增城历史上是以种粮为主,果蔬、畜牧、水产并举的综合农业经济。 1994年以后,增城进一步加快"三高"农业的发展步伐:一是继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并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减粮、增菜、扩花、优果"思路发展商品生产;三是划定农田保护区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94年已划定农田保护区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6%。2000~2005年,紧紧围绕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乡仙境健康游"(何仙姑旅游景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带动下,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至2005年,全区已建立300亩以上的优质米生产基地49个,共11.8万亩;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等水果生产基地251个;40亩以上的水产品养殖基地201个;年上市量1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基地52个;年上市量3000只以上的"三鸟"饲养基地167个;年种植3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23个。于2002年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训农民3.6万多人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路。 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5亿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78.94亿元,同比增长5.04%。 '''第二产业''' 二十世纪50~60年代发展了一些工业,但基础比较薄弱,行业比较单纯。至1978年,全县工业产值0.97亿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23.4%。1979年以后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开始得到较快发展。 至1994年(撤县设市后),全区工业产值104.16亿元,占工农总产值84.70%,比1978年工业所占比重上升61.3个百分点。1994~1999年,增城先后出台多项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引进外资工作,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增城工业的发展主要靠国营和乡镇集体企业,生产规模小且技术含量低。1993年全县工业企业4513户、从业人员86721人,平均每户只有19人;企业年产值59.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574元/人。2000年以后,在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主要的有生产规模12万辆的广州本田汽车二厂、生产规模100万辆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新工厂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业等支柱产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新塘镇的牛仔服装产业,全镇年产服装3亿件,产值100亿元以上,占全国同类服装出口量30%以上,被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至2005年,全区工业年总产值542.53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38.5%,比2000年提高29.35个百分点。 201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7.62亿元,增长16.12%。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59.62%,拉动GDP增长7.7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786.6亿元,同比增长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6.6亿元,同比增长18.91%。 '''第三产业''' 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在国营和供销社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鼓励、扶助私营和个体增设经营服务网点,引入现代化超级市场经营模式,增建一批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粮食、钢材等专业市场,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设施,商品流通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至2005年,全区有各类市场从1993年的24个增至90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40.50亿元,比1994年增长61.29亿元。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994~2005年共362.2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销售30万平方米。2000年以后,新开发和扩建一批旅游景区,旅游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增城区共有幼儿园93所,在园幼儿2.69万人,3-6周岁入园率92.1%。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53所,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分别为7.19万人和4.86万人;公办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学生2.12万人。2011学年,增城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广州市中上游水平。高考继续稳居广州十二区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线率达89.39%。 2011年园区在校中职学生达到15050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增城区共有3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和5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到7.8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万人。 '''文化场馆''' 截至2008年,增城区主要的文化阵地有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增城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等。2007年,开设增城数字图书馆,录入书籍23万册,相当于一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增城区建有文化广场44个,总面积98.5万平方米。2006年,占地30多万平方米的增城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增城区9个镇街文化站全面达标,拥有特级文化站4个(新塘镇、荔城街、小楼镇和石滩镇),一级站2个(派潭镇和朱村街),二级站3个(中新镇、正果镇和增江街)。 '''通信事业''' 2011年,增城区邮电业务收入19.1亿元,增长4.95%。年末电话用户29.79万户,减少1.15万户。2011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15.07万户,增长33.2%。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65.16万户。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增城区共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个,床位2862张,卫生技术人员469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1人,注册护士1855人,药师391人,检验师18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73人。城乡区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 2011年,增城区共举办、协办市小学生篮球赛、初中高中大中专学校田径运动会、农民篮球赛、"体彩杯"网球邀请赛、四地跆拳道精英赛、"市长杯"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近30项赛事。在各镇街建设篮球场71个、健身路径28条、乒乓球148张、健身苑2个、健身小广场1个;维护、检修、更换健身路径、篮球场一大批,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至2011年底,增城区公共体育总面积达381.2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3.67平方米。 2011年,增城区连续20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射击(飞碟)总决赛。2011年的国际、国内赛场上,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2项次、亚军3项次、季军3项次,全国冠军19项次。 ==社会团体== 截至2008年,增城区现有艺术团队12个(增城歌舞团1个、增城民乐团1个,增城市合唱团10个);曲艺社174个;1986年来先后成立9大协会社团,分别是增城市荔乡诗社(1986年成立)、摄影家协会(1988年成立)、增城市楹联学会(1989年成立)。音乐舞蹈家协会(2001年成立)、书法家协会(2003年成立)、美术家协会(2003年成立)、增城市作家协会(2004年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2006年成立)、电视艺术家协会(2006年成立)。 ==基础设施== '''公路''' 增城地域内有国道G107、G324,省道S118、S119、S256、S355,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构成公路线网的主框架,同众多的县道、乡村公路连接一起,组成交通网络。 至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438.5公里,比1993年增加479公里。在公路线网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里,一级公路89公里,二级公路123公里。市境同广州衔接的有国道G107、G324、广深高速、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公路,共设13个出入口,同东莞市衔接的有国道G107、广深高速、广园东快速和省道S256,同惠州市衔接的有国道G324、广惠高速、省道S119,共设4个出入口,同从化衔接的有省道S355、S256、S118,共设4个出入口。 2012年,增城区公路通达里程2378公里,其中,国道56.78公里,省道256.63公里,县道162.95公里。 '''铁路''' 广深铁路路经过增城区南部新塘、沙埔、仙村、石滩、三江5个镇,里程共28公里。 1994年12月28日,广深铁路扩建成中国第一条三线并行、全程封闭的准高速路,开行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列车。1998年6月,广深准高速铁路双线实现全线电气化。2005年,广深准高速铁路进行四线扩建工程。 '''航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大陆三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之一,旅客吞吐量居中国第二、世界第十九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级枢纽机场之一,飞行4F级。 '''航运''' 增城区境内航道有10条,总长113公里。 广州港务局在增城区设增城管理处和新塘管理处。其中增城管理处辖区有增城、官海、石滩、正果等4个港口,共有码头7个、泊位9个,岸线总长574米,最大靠泊能力为300吨级船舶,一般可靠泊100吨级船舶,最小的可靠泊15吨级船只;有生产用港口企业8家,2005年货物吞吐量为358.9万吨。新塘管理处辖区有港口1个,码头13个,泊位53个,岸线总长3820米,最大的新塘口岸码头可靠泊1000吨级船舶,一般的可靠泊100~300吨级船舶;有生产用港口企业16家,2005年货物吞吐量为274.8万吨。 '''地铁''' 广州市政府拟建和在建多条地铁线路,如广州地铁13号线,广州地铁16号线和广州地铁21号线等。建成后将为增城区乃至整个广州市的城市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发展动力,填充了增城区轨道交通的空白,将为广州城市实现人口向东转移的战略规划提供契机;并能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更好地连接广州市中心区域。 采用最高时速120公里的6节编组B型车,起始于天河区天河公园站,沿棠德南路、大观路、科学大道、科丰路、水西路和广汕公路敷设,止于增城区增城广场站。线路全长约60公里,设20座车站(含员村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3座。 8节列车编组,起始于鱼珠站,沿海员路、黄埔东路、旧107国道、新塘大道西延线、新107国道敷设,至新沙公路象颈岭站,线路主要经过黄埔区、增城区。线路全长27.03km,设11座车站,均为地下站,设换乘站4座, 全程31.7公里,10个站,设换乘站2座。 延长至永和站,和现有6号线二期的香雪站驳接,延伸至黄埔区与增城区交界的永宁街道。 ==公交== 增城区城区内公交线路(2014年2月) 增城区现已建成多条市区公交车、区内公交车、广增线(县际公交化客车)等多条公交车线路,方便区内的市民出行。 截至2014年2月,已建成线路总共61条: 以上所有公交线路除去广增线外,均能享受广州市老人优惠乘车。部分线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区内的公交车分别由广州市荔通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广州市运输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增城分公司这4家公汽公司运营。 ==历史文化== '''方言''' 增城境内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粤语增城话与增城客家语。据2005年调查,全区人口794295人,其中广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增江鹤洲与荔城下罗岗蔡屋有800多人在村内讲闽南话,对外讲广州话、增城话或普通话。正果畲族村民342人,有99%在村内讲畲语,95%以上对外讲粤语和客家语,35%左右能讲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民歌''' 增城境内客家人口约占总人口40%,客家山歌甚为流行。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鱼》,客家流行歌《摘茶红妹》、《后生要打拼》,客家小调《桃花开》、《思恋歌》以及《客家平板》等;增城也以竹板山歌《夸老公,赞老婆》、山歌剧《舞春牛》、客家歌舞《请到白水仙境来》等作品。 ==名胜古迹== 截至2008年,增城区经过四次文物普查,共有历史文物点412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增城市文化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广州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增城区"舞火狗"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貔貅舞"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690万人次,同比增长9.98%;接待过夜游客近356万人次,同比增长25.85%;旅游业总收入达41.97亿元,同比增长26.57%。 ==相关视频== ===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2018元旦文艺晚会=== {{#iDisplay:r05339lw33g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5 經濟地質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增城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