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4.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的原始碼
←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0274856/09bdf340cb87f670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385721/5294621834/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壮游(Grand Tour)是将观光和研学、游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长途旅行,目的地多为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古城名胜,17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上流社会,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本书以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为主角,讲述了1757—1854年间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这些女性旅行者中有走在时代思想前列的女权觉醒者,如海丝特•皮奥奇、玛丽•雪莱,更有才华过人的女作家、女画家,如德•斯塔尔夫人、伊丽莎白•勒布伦。她们在旅行中表现出不同于男性旅行者的敏感和坚韧,创作了丰富细腻的旅行日志和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史上留下属于女性的别样精彩。 18—19世纪,在渴望新知识、认识新世界之路上大胆奔波的,除了那些雅好艺术、酷爱古迹的老少绅士,还有一批敢作敢为的女性。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壮游不止是文化养成的机会,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关键时刻,并常常象征着戏剧性的解放之举。 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她的流亡之路也是她提升艺术修养的壮游之旅。女画家在这次旅程中不仅留下了著名的自画像、汉密尔顿夫人画像等作品,还将自己的巡游岁月变成文字,留下了一部《[[回忆录]]》。 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后来的霍兰德夫人,在一段维护爱情、避免失去年幼女儿的黑色旅程之后,留下了《[[霍兰德夫人伊丽莎白日志]]》。 还有玛丽•雪莱,她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正是在其欧陆之旅中获得灵感和素材。她的人生故事和文学作品,与她前后不同时段的壮游密不可分。 她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壮游,并由此看到了传统女性不曾拥有的世界。本书可看作16位杰出知识女性的旅行小史,她们在壮游中挣脱枷锁,在历史、爱情和冒险中开创女性独立的先河。女性的天地也从此日益广阔。 == 推荐语 == 旅行中的女性本身就非同一般。20世纪初至今的女性旅行和18世纪的女性旅行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具有高度的文化,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学,袒露其追求知识和精神升华的理想……她们对女性主义兴趣不大,但不由自主地代表了女性主义。 ——《翁布里亚绿色杂志》(umbria green magazine) 本书侧重一种常常会被历史忽略的视角,并呈现一幅幅人物画卷,从安妮-玛丽•杜•博卡日到德•斯塔尔夫人,从安娜•米勒到玛丽•雪莱,她们的人生跨度从18世纪晚期的启蒙时代延伸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本书作者作为最出色的旅行文学研究者之一,带领我们浏览书信、日记、小说等形式的文学,从而再现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物。 ——意大利广博电视公司 壮游中的女性突破了男性在旅行中的精神焦虑与偏见造就的藩篱,她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文化遗产与古典艺术的语法,甚至在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上创造出了自由的价值与仁爱的伦理。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郭逸豪 歌德、拜伦、司汤达、罗斯金、尼采、王尔德、托马斯•曼、普鲁斯特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曾远赴意大利等地壮游,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和提升自我修养的渴望。《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一书希望告诉读者,斯塔尔夫人、玛丽•雪莱、玛格丽特•布莱辛顿等一批上流社会女性也曾为各种原因所驱使,来到意大利这个被回忆、想象与现实环绕的国度。她们不但能够欣赏和品鉴古代社会与文艺复兴给这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能以生动客观的文笔记录不乏艰辛但富有收获的旅程。相较于男性,她们的壮游没有遗漏不同国家中涉及女性生存的制度和习俗,她们的旅行写作能够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理解力,由此可与贵族男性旅行者自高自大的民族优越感形成鲜明的对照。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杰 尽管教育这个词对于妇女来说是陌生的,但她的父母不但应该教她读写,而且还应教她思考,直至一个小女孩成为奇才。(海丝特•皮奥奇) 只有生活在罗马的喜悦才能够抚慰——至少部分抚慰——我抛下故国、家人以及许许多多深爱的朋友和同伴的痛苦。(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尽管众说纷纭,但旅行是人生中最悲伤的快乐之一。每当人们在一座外国城市中感到惬意,这就意味着人们将其当成第二祖国。(德•斯塔尔夫人) 我终于呼吸到了那曾经激励过罗马英雄们的神圣空气,他们的影子会包围我,而我会数算那些带着他们烙印的石头。(玛丽•雪莱) ◎ 精彩书摘 奔向自由 (引言摘选) 女性习惯于从自家花园的绿脊上观察世界,她们从那里将住宅、正在进行的劳作以及家庭场景尽收眼底,但并不包括向男性敞开的、从更高耸的山地上看去的更广阔、更遥远的视野。18世纪末,汉娜•莫尔(Hannah More)在一篇论英国妇女状况的随笔中忆述了女性这种受到制约的眼界,它富有象征性地成为妇女教育的产物,正如玛丽•贝里所承认的那样,就在头脑开始像花朵一样绽放并渴求知识的一刻,妇女教育却被认为已经完结。在先前的一个世纪,玛格丽特•卡文迪许(Margaret Cavendish)已经把在自己家里蹦蹦跳跳的女性比作不被允许展翅高飞的笼中鸟雀。用尽一切手段压抑贵族少女的理性能力从而将她们养育得愚昧无知的习俗,遭到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多次抨击,根据她的说法,即使某个少女能够突破奶妈灌输的那些琐碎无聊之事,她也不应该声张出来,而应任由其全部知识废弃无用,“就好像被埋葬在矿山里的金子”。蒙塔古夫人补充说,文化对于妇女的幸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无知是人类行为中一切挫折和谬误的沃土。在约定俗成的惯例中,男性接受收效甚佳的学习课程,以标配的欧陆各国“环游”告终,而年轻女子则恰恰相反,她们被委弃在彻底的迟钝中,无论如何都无力运用其心智。接受束缚重重、古井无波的家常生活是通常要求妇女做到的美德,而对于男人,迈向更远大的前景、善于持续改变境况却受到褒扬。一旦变成妻子,女人就遵照习俗,始终被搁置在家庭的尺寸之地,担负起管理家宅、照料家人的义务。妇女的命运类似被释放的奴隶,德•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l)认为,如果她们想要提升等级,人们就会指责她们僭夺了法律并未授予她们的权利;如果她们不这么做,就会被当成仿佛奴隶是她们不可让渡的身份一般对待。这些话看上去是对孟德斯鸠的俏皮话的答复,后者认为,对妇女来说,成为家庭奴隶总是好过成为真正的奴隶。 那些具有热烈的决心,渴望钻研某种学问的女性引发了最不怀好意的质疑:她们如何在求学的同时不失去女性特征呢?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即使不去压制,也被迫隐藏对文化的热爱,或者她们刻苦掌握的东西。玛丽•沃特利•蒙塔古辛辣地讽刺道,世上没有人比妇女更应受谴责、更多地暴露于嘲笑之下了,因为根据普遍观点,一个文雅的女人是多嘴、放肆、空虚和傲慢的造物。实际上人们认为,只提供初等和一般性的教育可以防止女青年表现出过分的自主性和趾高气扬,这样她们就易被驯服,可以顺从别人为她们挑选的丈夫的性格。但是也有一些女性竭尽全力地试图追求自己的文化渴望,甚至勇敢地将其宣之于众,以此作为独立自主之举,如果不是挑战之举的话。后一种态度是有可能在完成并讲述壮游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壮游就是提升文化修养、增长见闻之旅。这是一个多多少少心照不宣地让她们将在家里或出于个人主动所学的东西显露出来的场合。海丝特•皮奥齐在她的旅行记开篇并非偶然地提醒读者,尽管教育这个词对于妇女来说是陌生的,但她的父母不但应该教她读写,而且还应教她思考,直至一个小女孩成为奇才。许多踏上旅途的女性所铺陈的叙述以地形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方面独特的敏锐性而著称,其他女性则编制了从文献记录角度而言相当重要的绘图册或水彩画图册。 黑色旅行的终点 (第六章摘选) 1796年4月,在往北翻越皮斯托亚亚平宁山脉(l’Appen-nino pistoiese)之后,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开始实施一项即使出现在黑色小说中也毫不逊色的计划。她和孩子们以及仆人投宿帕乌洛村过夜。在那里,她带着两岁的小女儿哈丽特•弗朗西丝躲进第一家驿站旅舍,借着烛光,在女儿的手臂和肩膀上掐出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她在叫来女侍后立刻假装手忙脚乱,一边紧张地绞着双手,一边告诉她哈丽特得了麻疹,当时,这种致命的传染病正在意大利各地大规模爆发。为了避免疾病传染给两个儿子,她斩钉截铁地勒令仆人赶往摩德纳,并在那座城市听候指令。她一个人和女儿以及极其可靠的保姆萨拉•布朗留下来,从女儿身上抚去红点,随后将装着吉他的箱子打开,往里面塞了一头用碎布裹着、刚刚被割喉的羊羔。在合上盖子之前,她往羊羔包裹上放了一张蜡制的白色面具,这是习以为常的幼童遗骸的标记,以此避免别人进一步检查里面的东西。接着她命令仆人立刻将假棺材带到利沃诺的英国领事处,以便将棺材葬在英国人社区的公墓。次日,她将哈丽特托付给忠心的保姆,让她务必将女儿秘密带到英国的一处专门地点,而她本人动身去摩德纳和另两个儿子以及仆人会合。在摩德纳,她假装泣不成声,告诉他们哈丽特已经去世,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满怀悲痛地继续旅程;与此同时,她给丈夫戈德弗雷•韦伯斯特(Godfrey Webster)寄去一封信,在信中通知他女儿因麻疹引起的痉挛夭折。 在发现自己怀孕后,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在佛罗伦萨就已经酝酿了这条不吉利的计谋,借助此计,她费尽心机地避免失去年纪最小、最需要母爱的女儿,因为她预见到丈夫肯定会以通奸为由向她提出离婚诉讼。她丈夫身在英国已经一年,他不可能是她刚刚怀上的小生命的父亲。而她也知道,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犯有此类罪行,或至少被怀疑犯有此类罪行的妇女,会首先被判处与子女分离。 伊丽莎白是瓦萨尔(Vassall)家族的后裔,该家族早在五月花号的时代就在马萨诸塞州登陆,在那里拥有广阔的种植园。五月花号这艘朝圣先辈(padri pellegrini)的船只属于她的一位祖先萨缪尔•瓦萨尔,而这个家族又在牙买加通过奴隶贸易获得了难以估量的财富。伊丽莎白刚满十五岁就被嫁给了四十八岁的戈德弗雷•韦伯斯特,此人是熟稔英国上流社会的从男爵(baronetto)和议会成员,还是许多宅邸的所有者,其中包括巴特尔修道院(Battle Abbey),因建于征服者威廉时代黑斯廷斯战役原址而著称。这场由各自家庭出于利益而缔结的婚姻始于1786年,比皮斯托亚亚平宁山下发生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活剧早了十年,具有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最不般配的婚姻的一切要素。婚后,性格和举止都十分粗鲁的丈夫立刻暴露出真面目:他是个沉湎于赌博和饮酒的浪荡子,时而陷入难以抑制的狂怒,时而发作周期性的严重疑心病。反过来,年轻的妻子毫不迟疑地显示出自己是一个特别有活力、有雄心,以及近乎固执地渴望认识世界的女人。她的这一性格使其无法接受仰人鼻息的状况,更不用说被软禁在巴特尔修道院家中了。那是一个可恶的地方,她后来说,“在那里,我在孤独和气馁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们在她身上可以验证德•斯塔尔夫人小说中男人们谈论柯琳娜的自由精神时所说的话:“我们在家中是怎么对待这样一个女人的?你们能想象吗,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待着,而你们却快活自在地狩猎着天晓得的什么东西,或者到上议院开会?” 结婚五年后,她以阅读和费力地搜寻外部世界的新闻作为仅有的逃避。在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伊丽莎白成功地说服丈夫遵循英国贵族远赴欧洲“壮游”的礼仪,并随即沉浸于漫长的意大利假期。他们连同两辆塞满行李的马车出发前往欧陆,随身带上了两名保姆、一名女仆、一名男仆、一名厨子和一名马车夫。环游是以相对仓促的方式进行的,绕过爆发革命的法国,沿着德国和奥地利的道路行进,在这两地的城市中进行短暂停留。在意大利半岛各国首都的居留实际上从1791年拖延至1796年,如果不是由于夫妻间的缺乏了解和极为糟糕的关系,款待、节庆,以及和当时的知名人物因家庭地位之故的会面,本来可以令旅途十分惬意。 == 作者简介 == 作者 [[阿蒂利奥•布里利]](Attilio Brilli),生于1936年,意大利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阿雷佐大学、锡耶纳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主要研究英语文学(尤其是斯威夫特和英国讽刺作品),专攻壮游回忆录和神话,是旅行文学领域权威、多产的研究者之一。主要代表作:《[[19世纪最后的意大利旅行者们]]》(2018)、《当佛罗伦萨成为首都:1865—1870》(2014)、《[[东方之旅]]》(2009)、《意大利之旅:一种宏大的文学传统的历史》(2006)。 作者 [[西莫内塔•内里]](Simonetta Neri),阿蒂利奥•布里利的合作者,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和旅行文学翻译。 译者 董能,生于上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法学博士,通晓英语和意大利语。曾任职上海社会科学院,现旅居国外。有多篇英、意译作面世。 == 读后感 == 这是一本阅读体验很好的纸质书,纸张质感很好。 开篇第一句,写到拿破仑战争后囚笼般的英国大门终于打开,让国庆居家读书的我差点飙泪。买书的时候只是被书名吸引,很喜欢这个女性主义选材,不知道具体内容,真正拿到书发现主要写英法女性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意大利的旅行故事,更喜欢了。 英国读书期间,走马观花地走了半个欧洲,曾经以为再去是很容易的,疫情三年之后,回看十年前的欧陆之行在我一生中应该都是弥足珍贵的。 书里几个部分我都很喜欢。一个是对女性出游目的的分析,其中女性不囿于厨房和家务,探索广阔天地,当然是最动人的。贵族女性在出游中的风流韵事也颇有女性意识。 作者通过不同女性游记作者探讨了旅行的意义,特别是女性作者细腻感受下的旅行意义,“不值得以男性旅行者的叙述为依据,因为他们回国是的见闻还不如待在家里对着一张地图凭空幻想来得多”。书里描写了很多感受,不仅是欧陆旅行感受,也是生活经历中会体会到的细腻感受,被作者记录捕捉下来。 最后作者对意大利的风景、人文、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描写,让我尘封多年的记忆随处闪现。书里大意有一句说这里总能遇到你想象的尽头,确实是意大利的浪漫。意大利的明媚和色彩让我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里主人公前往意大利后,罗曼罗兰的文字变成生机活力明媚起来。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轻快起来。 最后想感谢译者,非常流畅美丽的翻译。这是这本书在豆瓣的第一篇书评,相信编辑或者译者总会有人看到。虽然我笔力有限,希望这本书的团队能感受到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比起其他时候,这也是发行这本书的最佳时机,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禁足家中的女性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想要走出去的决心和需求。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7544/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