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的原始碼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复旦大学新闻学院.jpeg|有框|右|<big></big>[http://www.xwxy.fudan.edu.cn/node2/fdxwxy/xyjr/node862/images/476300.jpg 原图链接][http://www.xwxy.fudan.edu.cn/node2/fdxwxy/xyjr/node862/userobject1ai101813.html 来自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的图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建立于1929年9月,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ref>[https://blog.csdn.net/zzwu/article/details/79309489 复旦大学的院、系、所有多少?],CSDN博客, 2018-02-11 </ref>,也是中国大陆地区新闻传播领域的的顶尖人才培养基地,享有“记者摇篮”之称。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929年9月,复旦大学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改科为系,原中国文学科分别设立中国文学系与新闻学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正式成立。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为中国文学科谢六逸教授。谢六逸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自1926年2月起在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任教。谢六逸担任新闻学系主任后,亲自拟定《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全面阐述其办系思想:“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即矫正斯弊。从事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即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规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 1932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文、理、商、法4个学院。[[新闻学系]]隶属文学院,谢六逸继续担任新闻学系主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复旦大学作为第一部分迁往[[江西]]庐山牯岭。系主任谢六逸因故未去庐山,由文学院院长伍蠡甫代理系主任工作。 1938年2月,复旦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重庆]]北碚复校。 1942年9月,陈望道正式接任系主任,倡导民主办学,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办系指导原则,鼓励学生“有胆有识”、“学有专长”。1945年,由他发起筹建的“新闻馆”举行开馆典礼,同时举办第二 次“世界报纸展览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著名对联,使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新闻馆”名闻遐迩。 1946年6月,新闻学系随同学校一起迁回上海江湾。新闻界知名人士赵敏恒、杜绍文、袁伦仁、卜少夫、萧乾、储安平等应聘在新闻学系兼课。 1949年8月,上海私立[[暨南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文革期间,新闻学系受到冲击,一度停办。文革结束后,新闻学系拨乱反正,恢复教学。 1988年6月10日,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由原新闻学系扩建而成,为国内高校最先建立的新闻学院。徐震任院长,林帆、李良荣任副院长。 1994年,建立[[广告学]]专业,并招收首批本科生。 2001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2002年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六家[[新闻]]单位成为新闻学院首批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新闻学院还是国务院新闻办唯一的“省部级新闻发言人”评估机构。 新闻学院在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学实证调查、[[视觉]]文化与传播等研究领域居于中国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性学术成果,逐步建立了国际影响。 ==总体现状== 新闻学院地处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商业中心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院区占地88亩,图书楼、办公楼和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9300平方米,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9人,讲师13人,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籍专家担任顾问教授。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采用学界与业界合璧的“双导师制”<ref>[https://www.sohu.com/a/141289453_774561 说说你不了解的“双导师制”],搜狐,2017-05-17</ref>。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学生总数近1500人,其中有在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的新生260多名,本科生720多名,硕士生250多名,博士生80多名,外国留学生170多名。新闻学院毕业生以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著称,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闻界的骨干力量。迄今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金史密斯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萨尔茨堡大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香港中文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院系建立了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关系。 ==视频== ===<center>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202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招生视频</center> <center>{{#iDisplay:y3149k4k28u|560|390|qq}}</center> <center>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center> <center>{{#iDisplay:m30166yj45k|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
返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