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1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加蚋堡 的原始碼
←
大加蚋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大加蚋''' </p> |- |<center><img src="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0c/da/e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1/cd/ee.html 圖片來自digitalarchives] </small> |} '''大加蚋''',又作'''大佳蚋'''、'''大佳蠟'''、'''大加臘''',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台灣日治時期|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幅員遼闊,包括今[[臺北市]]市區大部分地區:[[萬華區]]北半部,[[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中山區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以外區域、[[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區]]、[[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及[[南港區]]。<ref>[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1/cd/ee.html 大加蚋堡龍匣口庄圖],digitalarchives</ref> == 概述 == 「大加蚋」據傳名稱來自於[[平埔族語]][[凱達格蘭語]]中的[[加蚋魚]](Kala);又傳Tagal原指[[沼澤]]。大加蚋為今臺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一帶平原,原為[[平埔族]]「雷里社」或「龍匣社」生活範圍。1709年[[墾號]][[陳賴章]]請准開墾大加蚋草地,三十年內已成[[漢人]]聚落。而後更以大加蚋一詞作為堡名,稱「大加蚋堡」。 隨著大加蚋成為堡名,其所指範圍日漸增大。[[清朝|清]][[道光]]年間已轄有[[艋舺]]街、[[三板橋]]庄、[[古亭 (臺北市)|古亭]]村、[[大安 (臺北市)|大灣庄]]、[[林口 (臺北市)|林口庄]]、[[上陂頭]]庄、[[錫口]]街、[[新南]]庄、[[南港區|南港仔街]]、[[搭搭悠]]庄、[[頂東勢|東勢庄]]、[[新庄仔庄|-{新庄仔庄}-]]、[[圭母卒]]庄、[[大隆同]]街等聚落。 [[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1920年廢大加蚋堡。將大稻埕、臺北城劃歸[[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松山及南港併入[[七星郡]],大加蚋之名遂淡出記憶。 ==清同治年間管轄街莊== 1871年([[同治]]十年),大加臘堡共轄16個莊,包括艋舺下嵌莊、三板橋莊、古亭莊、大灣莊、林口莊、上陂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三重埔|南港仔街]]、搭搭攸莊、東勢莊、新莊仔莊、奎府聚莊、大隆同莊、[[社子 (臺北市大字)|社仔莊]]及[[溪洲底]]莊。 ==日治前期管轄街庄== 1920年([[大正]]九年),廢除堡里及舊制街庄前,大加蚋堡共轄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即俗稱的[[三市街|臺北三市街]])及另外37個街庄: *今中正區境內:[[臺北城內]]、[[崁頂 (臺北市)|崁頂庄]]、[[龍匣口庄]]、[[古亭村庄|古亭村-{庄}-]]、[[林口 (臺北市)|林口庄]]、[[三板橋庄]] *今萬華區境內:[[艋舺]]、[[下崁 (臺北市)|下崁庄]] *今大同區境內:[[大稻埕]]、[[大龍峒街]]、[[番子溝 (臺北市)|番仔溝庄]] *今中山區境內:[[山子腳 (臺北市)|山仔腳庄]]、[[牛埔 (臺北市)|牛埔庄]]、[[西新庄子|新庄仔庄]](西)、[[中庄仔庄]]、[[下埤頭 (臺北市)|下埤頭庄]]、[[朱厝崙庄]]、[[上埤頭庄]] *今大安區境內:[[大安 (臺北市)|大安-{庄}-]]、[[頂內埔庄]]、[[下內埔庄]]、[[六張犁 (臺北市)|六張犁庄]] *今松山區境內:[[錫口街]]、[[舊里族|里族庄]]、[[頂東勢|東勢庄]]、[[上塔悠庄]]、[[下塔悠庄]]、[[中崙 (臺北市)|中崙庄]] *今信義區境內:[[興雅庄]]、[[三張犁庄]]、[[五分埔 (臺北市)|五分埔庄]]、[[中陂庄]] *今南港區境內:[[南港三重埔|三重埔庄]]、[[東新庄子|新-{庄}-仔庄]](東)、[[後山陂庄]]、[[後山庄|後山-{庄}-]]、[[四份仔庄]]、[[南港舊庄]]、[[南港大坑庄]]、[[山猪窟庄]] 今士林區及內湖區亦有小部分大加蚋轄區,乃因戰後[[臺北市 (省轄市)|臺北市]]將[[番子溝 (臺北市)|番仔溝]]舊水道以北劃歸[[臺北縣]]士林鎮(今士林區社子島連接處),以及1994年因[[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調整區界後,松山區[[下塔悠]]大部分被劃入中山區(稱大直重劃區),[[舊里族]]東部被劃入內湖區(舊宗路商圈)所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加蚋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