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5.2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品般若经 的原始碼
←
大品般若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大品般若经</big> ''' |- | [[File:623aa2b904cb828a.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sogou.com/d?query=%E5%A4%A7%E5%93%81%E8%88%AC%E8%8B%A5%E7%BB%8F&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6 原图链接]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623aa2b904cb828a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大品般若经》]],具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一作二十四卷、或三十卷、或四十卷),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公元403~404)译出。此经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说是二万二千颂,但印度南方另有二万颂的本子(《现观庄严论》所据本)流行,而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则是二万五千颂(见《法苑珠林》卷一百)。这些都是因时因地流传而有增减,但都是以二万五千颂为经名。 =='''基本资料'''== 《般若经》在印度大乘教中出现最早。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述,八千颂的《[[小品般若]]》在旃陀罗崛多王时出世,此王若为阿育王之祖,则《小品》当于公元前四世纪之末流出。 后于公元179年(汉光和二年)由竺伊朔和支娄迦谶译为十卷《道行般若》。 三国时,颍川朱士行以《道行》义不具足,于公元260年西行,到于阗国,得到《般若经》的梵书正本, 凡九十章,于282年遣弟子弗如檀(法饶)送经到洛阳,后来遇竺叔兰和无罗叉,遂在291年共译为《放光般若经》三十卷(或二十卷)。 在这以前,竺法护曾在286年译出《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残),品目开合和《放光般若》有些不同。这两部般若内容大同于《大品般若》。 =='''姚秦时代学说'''== 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宏龙树一系的学说。他在翻译《[[大智度论]]》的同时,译出《大品般若经》,经文有疑,即依释论勘正,文义既具足,而且经论并翻,所以《般若》的传译极为完美。 后来,初唐'''玄奘法师'''曾据二万五千颂本重译为《大般若经》第二会七十八卷(662年),辞义更为圆满,但对于中国佛学的影响终未如罗什所译《大品》的巨大。 =='''经书剖析'''== 现将《大品般若经》和《光赞》、《放光》并《大般若第二会》各本对照如下: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 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为信解般若,佛与帝释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者都生信解。又为弥勒说菩萨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 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为实相般若,说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退转)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 第六十六品至经末为方便般若,详说菩萨境行果而以方便为指归。从全经来看,第六十六[品以前显然自成一部分(有《嘱累品》); 而《小品般若》和唐译《大般若经》的《四分》、《五分》以及宋译的《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三卷,宋法贤译)都是这一部分的略本。 从《小品般若》中可以看出信解般若和实相般若两周更是全经的重心。在这两周中帝释是请白问答的主要人物,如果以人为主,这两周也可合称为帝释般若。 =='''经书解释'''== '''《大品般若》'''的解释,当以龙树的《大智度论》为最早。《大智度论》由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四年至七年(402~405)译出。而在印度这一部《大品般若》的释论似乎自罗什以后即告失传,在无著以下的中观、瑜伽两系诸师的著作中,均未提及龙树的这一部著作。 =='''历史资料'''== 印度后期及西藏所传弥勒五论之一的'''《般若论》'''为'''《现观庄严论》'''。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所说,和陈那的友人(或弟子)三宝使同时的寂铠已见到此论,而从世亲学般若的解脱军也疑惑经文与《现观庄严论》不符,后遇寂铠,得见从南印布呾洛迦山请来的《般若二万颂》,分七品与论相合,才据以作释。 据此,则此论在公元五、六世纪之交已泛流行。但是唐代以前来华传译'''无著'''、'''世亲'''、'''陈那'''之学的印度译师都未提到这一部论,唐代入印求法的'''玄奘'''、'''义净'''、'''不空'''等也未提及这一部论,终唐之世来华的印度译师也未说到这一部论。 尤其是与不空同时代的寂护(入藏的中观学者)的著作中也未曾见到有本论的迹象,因此近代的佛教学者大都认为此论的流行不能早于师子贤的时代。 师子贤为寂护弟子,据多罗那他说他曾从遍照贤学《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颂),在印度法护王在位时弘法,约于法护王即位二十余年后入灭。 他所著《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释》,由印度高僧明作光和西藏译师吉祥积译为藏文。 近人法尊曾依藏文译本将《现观庄严论》颂本译为汉文并加诠释。在《现观庄严论》中以八品分摄二万颂经义。 八品是《一切相智品》(《大品般若》二至二十六品),《道智品》(二十品至四十二品),《一切智品》(四十三品),《一切相现等觉品》(四十四至六十品),《顶现观品》(六十一至七十五品),《渐次现观品》(七十六品),《一刹那现观品》(七十七品),《法身品》(七十八至八十七品)。 各品另分细目,都可与经文依次配属。 =='''评价'''== 藏译有关二万五千颂的论释,在已收入藏经中的,还有圣者解脱军及大德解脱军两种《二万五千颂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释》,师子贤的《二万五千颂般若合论》(七十四卷),和牙军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一万八千颂般若广释》,以及另外几种解释《现观庄严论》的著作等。 汉土则有隋吉藏的'''《大品般若经游意》'''一卷,'''《义疏》'''十卷。唐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等。 <ref>[https://baike.sogou.com/v4684996.htm?fromTitle=%E5%A4%A7%E5%93%81%E8%88%AC%E8%8B%A5%E7%BB%8F 大品般若经],搜狗百科, 2017-3-14</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品般若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