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埔墟 的原始碼
←
大埔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949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大埔墟''' </p> |- |<center><img src="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GTBuX0us1E/VpeUdMvb-jI/AAAAAAAAyeQ/N8AEX-0kPLc/s720-Ic42/DSC_083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lovefood.cc/2016/01/blog-post_14.html 圖片來自lovefood] </small> |} '''大埔墟'''({{lang-en|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lang-en|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 (香港)|大埔]]。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稱[[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ref>[https://www.lovefood.cc/2016/01/blog-post_14.html 香港【大埔墟街市】港式點心、雞同鴨講拍攝地],lovefood</ref> ==名稱辨析:「大埔墟」、「大埔舊墟」與「太和市」==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大埔墟」一名最早是指始於[[明代]]由[[龍躍頭]][[新界五大氏族|鄧氏]]於[[林村河]]以北建立的墟市。清末以泰亨文氏爲首的七個非鄧氏村落於林村河南岸現[[富善街]]一帶建立名爲「太和市」的新墟市,與林村河北岸的「大埔墟」分庭抗禮。由於太和市享有較優越的地理位置,鄉民逐漸將太和市視爲大埔的墟市代表,並以「大埔墟」去稱呼太和市,而原來的林村河北岸鄧氏大埔墟則被改稱爲「大埔舊墟」。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英屬香港|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1980年代初期,政府於林村河北岸、[[大埔頭]]以南的田野建立大型公共屋邨,並採用「太和市」之名將該屋邨命名爲「[[太和邨]]」以保存地區文化和歷史,同時讓九廣鐵路在經過太和邨的路段增設車站,依照屋邨名字命名爲「[[太和站 (香港)|太和站]]」,此舉造成大量不熟悉大埔歷史的區外市民誤以爲太和邨是太和市的「原址」,並將太和邨一帶稱爲「太和」,成爲通俗習慣地名,時至今日在香港提到「太和」必然是指「太和邨」,也再沒有人使用「太和市」之名去稱呼林村河南岸的墟市。與此同時,當大埔新填海區一帶的現代化商住建築落成後,林村河南岸原稱爲「太和市」的墟市建築便顯得相形破舊,導致很多區外市民,乃至1980年代後出生或遷入的大埔居民都誤以爲林村河南岸的大埔墟就是「大埔舊墟」,更不知道林村河北岸原來曾有一個更古老的墟市。林村河北岸有一條「舊墟直街」,便可略知「大埔舊墟」的歷史位置。 ==歷史== ===大埔舊墟=== '''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建立源於[[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香港新界鄧氏|鄧族]]。[[北宋]]期間,鄧族的先祖由[[中國大陸]]遷至[[錦田]]定居。後來因為族群人口增加,除了大埔頭,還分遷到[[元朗]][[屏山 (香港)|屏山]]、[[廈村]]、[[屯門]][[紫田村]]、[[粉嶺]][[龍躍頭]]、[[沙頭角]][[萊洞]]及[[大嶼山]][[塘福]]等多個聚居地,勢力顯赫。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1672年([[清]][[康熙帝|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縣|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大埔舊墟天后宮|汀角路天后廟]]附近。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大埔成為區內水上交通樞紐,有客船來往多個地點,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 因此鄰近地區的居民亦想在大步墟開設商舖,但屢遭鄧氏反對。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新安知縣裁定大步墟為鄧氏[[稅地]],他族不能在墟內建舖,糾紛才暫時結束。記載上述鄧氏與[[泰亨鄉|泰亨文氏]]為爭奪大埔墟(舊墟)的墟市權力,歷史現存有〈大埔示諭〉石碑:「欽加同知銜,署理新安縣事,候補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鄧,為出不曉諭事,現據職監鄧履中等呈稱﹐伊祖于萬歷年間,在大埔建立孝子鄧師孟祠。至康熙十一年,伊祖鄧祥與鄧天章懇承大埔稅地、復在孝子祠側立墟、起舖招賈營生,將該墟出息為孝子糧祀之用。迨嘉慶年間,文元著在文屋村越界起舖,經伊祖稟控前縣,斷結勒石,嗣後各管各業,文姓只可起做房屋,不得起舖招客。茲因同治十二年,風颶大作,文屋村沖為平地。 文姓現欲立墟、起舖招商等議。忖大埔一墟,為孝子糧祀而立,若文姓起舖,將來彼興此衰,糧祀從何支。叩乞出示立案等情到縣。據此,除批揭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軍民人等知悉,爾等須知大埔墟原系鄧姓稅地,而墟中出息為子糧祀之需。倘有恃強違抗,本縣定即差拘訊究。各宜凜遵。切速,特示。光緒十八年五月十四日示。告示。寶貼大埔曉諭」 現時大埔舊墟墟市已經消失,發展為住宅區,區內屋苑主要興建在1990年代,是[[大埔新市鎮]]較後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惟保留[[大埔舊墟天后宮]],成為大埔舊墟的遺留痕跡,現存內街「舊墟直街」更保留舊墟的地名,從這些線索都可略知舊墟過去之地理位置。區內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廈]]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園]]、[[翠林閣]]、[[富善花園]]、[[美菱居]]、[[富萊花園]]、[[榮暉花園]]、[[榮明花園]]、[[麗和閣]]、[[美豐花園]]、[[榮麗苑]]、[[美新大廈]]、[[美利大廈]]、[[粵發大廈]]、[[富昌閣]]、[[安樂樓]]、[[華安樓]]。 ===大埔墟(太和市)=== 在鄰近地區當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文姓|文氏]]族群也曾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舖,當然也屢遭鄧氏的阻撓。文氏亦乃新界五大氏族,[[明朝|明初]]分別在大埔泰亨和[[元朗區|元朗]][[新田 (香港)|新田]]一帶定居。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在隔河另設'''太和市''',即今[[富善街]]。同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落成,並以此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陸路交通。 大埔七約興建廣福橋以後,掌握大埔的交通主導權,而太和市的實力漸漸凌駕大埔墟之上。1913年於太和市落成的大埔墟火車站(現[[香港鐵路博物館]]),更加速太和市的發展。由於太和市已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通俗習慣地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1913年所建的火車站,服務七十年後,於1983年關閉。<ref>{{cite newspaper|last=陳|first=嘉文|title=街知巷聞﹕地名搞錯了?|date=2014年1月12日|newspaper=明報|url=http://www.ol.mingpao.com/cfm/style5.cfm?File=20140112/sta13/uaf1.txt|accessdate=2021年9月1日|archive-date=2021年1月7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7125306/https://ol.mingpao.com/cfm/style5.cfm?File=20140112%2Fsta13%2Fuaf1.txt|dead-url=no}}</ref> 2014年[[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獲[[香港建造商會]]研究基金撥款,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民建聯認為為了配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墟市亦各有文化特色,既需要保育,亦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協助下,研究團隊舉辦多場地區工作坊,諮詢居民、商戶及學生等意見。最終建議在大埔墟[[廣福橋]]旁建一座人車兩用橋樑,以加強新舊區聯繫,建議獲得有關部門接納<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07/00176_022.html 活化三區墟市 打造特色景點]《東方日報》 2014年4月7日</ref>。 ==區內名勝== 大埔舊墟:[[大埔舊墟天后宮]]、[[省躬草堂]] 大埔墟:[[香港鐵路博物館]](舊大埔墟火車站)、[[文武二帝廟]]、[[舊北區理民府]]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o6bVO2seo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香港美食】大埔墟街市必吃推薦6家!台灣人勇闖熟食中心掃街!全港最平價港式點心!深度旅遊之你絕對沒去過的大埔!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pap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埔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