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156.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庄慈雲寺 的原始碼
←
大庄慈雲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庄慈雲寺'''<br><img src="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datsuen/0713003-DZCYS/59275e84614896f25bfa592a6b726bbf59497940503c5e7459.jpg/@@images/3758cd67-40b9-49d0-bdf4-6e7b8ea2851b.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datsuen/0713003-DZCYS 圖片來自rchss]</small> |} '''大庄慈雲寺''',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大村鄉 (台灣)|大村鄉]]大村村的[[觀音寺]],其1947年的事件曾被改為電視劇。 ==沿革== 此寺為道光元年(1821年)建立,原名「觀音媽廟」、「大庄觀音媽廳」。1920年改名「慈雲寺」。1967年整建。 原址正位在茄苳路轉角處,坪數84坪,逢年過節慶典時人潮擁擠、車輛難以通行,加上寺廟用地又被規劃為都市計劃道路用地,因而1988年就決定遷建,並選貢旗村賴德和所有的大村段433等3筆祭祀公業派下土地作遷建地點,由公業管理員賴連協等並決議將面積1000坪土地,以僅值市價五分之一左右的新台幣500萬元價格出售予寺方,鄉民許永泉則捐獻應納稅款126萬餘元。 1994年12月17日舉行遷建破土大典,縣長[[阮剛猛]]、立委[[洪性榮]]、省議員[[游月霞]]、前國代陳照娥、國代黃上揚、縣議員許瓊聰、大村鄉長賴錫卿等參加。1996年9月13日,阮剛猛主持上樑典禮。1998年12月8日遷移新廟,原址另後拆除。新遷後的腹地廣大,遂規劃涼亭、花園等造景,還相稱有三棵高大繁茂的樟樹。 寺方為照顧鄉內失能老人,決議開設大庄慈雲寺護理之家,乃逐年於旗興路一段購買用地,俟達到一甲五分地面積時再辦理變更,於2018年大年初四開幕。 ==黑米== 據慈雲寺主委吳朝花在於2001年報導時介紹,1947年5月17日,大村村長賴耀崇說夢見觀世音菩薩表示慈雲寺廟埕會出現黑色米粒來救世人,人們就在該寺挖出黑米。當時瘧疾流行,傳出將黑米沖泡飲用即可治癒,遂吸引各地民眾前往挖掘黑米。吳朝花回憶,當時幾乎每日都有大批民眾蹲在不到十坪的廟埕挖掘,但每人都只能挖到三、四粒而已。有一名小孩子將挖得的三粒黑米轉售以買肉圓吃,結果肚痛不已。挖黑米的風潮一直持續一個月,以後即未再出現。 寺方將剩餘的七粒黑米放在正殿供桌右前方玻璃櫃中的三座小佛塔,還保存一張當年信眾蹲在土埕挖找黑米的老照片。[[民視]]《[[台灣奇案]]》節目製作單位將此故事搬上螢幕,由製作人郭美珠在2001年11月25日天率全體演員在慈雲寺主持開鏡儀式時,時任中央選委會主任委員的[[黃石城]]也應邀參加。黃石城為大村人,當過彰化縣長。 2016年報導時,八旬的主任委員賴秋吉也有敘述黑米的故事,並表示當時已讀小學的他也跟著家人挖土找米。 ==祭祀== 此寺為還祭拜[[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田洋村、大村村、南勢村、貢旗村等四村村民信仰中心。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多有信眾拿著小孩的衣服擺放在供桌數日,上香祈求菩薩降福庇佑或消災解厄。其衣服也有特別規定,耆老說一定要有衣領,必須把袖子摺放在前面,衣服再對摺在袖子上面。 其媽祖稱為「大庄媽」的[[梧棲浩天宮]]每兩年一次從[[北港朝天宮]]進香回鑾時,往例會於大村鄉遶境,並在慈雲寺前暫蹕,供信徒參拜,隨行信徒也可趁機歇歇腳,接受當地的早餐招待。昔日,梧棲浩天宮首次到朝天宮進香,途經燕霧大庄(大村村舊名)時,發現此地地名與大庄相同,兩方大感親切,認為神明賜予緣份,此後有此慣例。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庄慈雲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