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5.1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武郡溪 的原始碼
←
大武郡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八堡圳''' </p> |- |<center><img src="https://kids.coa.gov.tw/upload/images/web_articles/coa/12151/d1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ids.c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article&pid=20&id=104 圖片來自coa] </small> |} '''大武郡溪''',原是一條在臺灣[[彰化縣]]的古溪名,後因開鑿[[八堡圳]]下接大武郡溪及分水圳數條,居民已只知水圳不知其原為溪<ref>{{cite web|title=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方志/一八一 臺灣府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冊/水(附沙汕)|url=http://hanji.sinica.edu.tw/?tdb=%BBO%C6W%A4%E5%C4m%C2O%A5Z|publisher=[[中央研究院]]|accessdate=2013-08-25|archive-date=2020-09-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7205415/http://hanji.sinica.edu.tw/?tdb=%BBO%C6W%A4%E5%C4m%C2O%A5Z|dead-url=no}}</ref>。 ==介紹== 根據《[[臺灣府志]]》(1695年版)與《臺灣府輿圖纂要》,大武郡溪發源自大武山,大致上往西北流,在斗六門(今[[雲林縣]][[斗六市]])與吼尾溪、東螺溪合流後,往西流經[[大武郡社|大武郡]],之後經柴裡社之西支分,往北流過東螺社(今[[彰化縣]][[北斗鎮 (臺灣)|北斗鎮]])、大突社(今[[彰化縣]][[溪湖鎮]]大突里),從二林社(今[[彰化縣]][[二林鎮]]東興里番社)北邊流入三林港(今[[彰化縣]][[芳苑鄉]]永興村外溝仔墘)。而根據《[[清一統志臺灣府]]》([[嘉慶]])、《臺灣府輿圖纂要》([[同治]])「大武郡溪:在彰化縣南。通志:源出[[八卦台地|大武郡山]],西流至[[鹿港|鹿仔港]]入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諸羅縣志]]》〈番俗圖〉上還有標示大武郡溪,但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重修臺灣府志》〈福建臺灣全圖——彰化縣圖〉上已經沒有大武郡溪的存在。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八堡圳|施厝圳]]開鑿,串連彰化原本的天然河川之故,《臺灣府輿圖纂要》記載:「……後又就濁水溪象鼻山之下開築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數條,灌溉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濁,現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溪矣……」。 [[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上尚有收錄大武郡溪,而陳仕賢在其〈鹿港溪探源〉一文中認為是清代志書相互抄錄的結果,大武郡溪是名存實亡。 ==臺灣方志的記載== ;[[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府志]]》([[蔣毓英]])/卷之二/敘山/諸羅縣山 :磅礡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彰化市|半線社]]界,南山在[[社頭鄉|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 *《臺灣府志》(蔣毓英)/卷之三/敘川(附海道、潮汐)/臺水分界/諸羅縣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裡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臺灣方志]]/六八 《[[清一統志臺灣府]]》/山川 :大武郡溪,在彰化縣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港鎮|鹿仔港]]入海. *臺灣方志/六五 《臺灣府志》([[高拱乾]])/卷一 封域志/山川(附海道)/諸羅縣山 :磅尜而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 *臺灣方志/六五 《臺灣府志》(高拱乾)/卷一 封域志/山川(附海道)/臺灣府水道/諸羅縣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 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裏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臺灣方志/六六 《[[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周元文]])/卷一 封域志/山川/諸羅縣山 :磅尜而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 *臺灣方志/六六 《重修臺灣府志》(周元文)/卷一 封域志/山川/諸羅縣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 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裏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臺灣方志/七四 《[[臺灣府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劉良璧]])/卷三 山川/彰化縣 :大武郡溪,發源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西為鹿仔港,入海. *臺灣方志/一四一 《[[諸羅縣志]]》([[周鍾瑄]])/卷一 封域志/山川/川 :曰 東螺溪..... :遵海而北為●三林港(海汊.港口有網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逾東螺曰 大武郡溪,發源於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名).又西為 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水棚別見「外紀」),入於海 *臺灣方志/一五六 《[[彰化縣志]]》([[周璽]])/卷一 封域志/山川/川/溪 :大武郡溪,發源於大武郡山,西出[[馬芝堡|馬芝遴(社名)]],又夕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設正口,配運官粟,大小商船皆泊於此),入於海. *臺灣方志/一八一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府輿圖冊/山水/彰化縣 :大武郡溪,源由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又西至鹿港. *臺灣方志/一八一 《臺灣府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冊/水(附沙汕) :大武郡溪(即鹿仔港):發源於大武郡山.由西北斜流,過[[二林鎮|二林]]、[[馬芝堡|馬芝遴]]等保,在[[鹿港鎮|鹿港]]街南首入海.來源甚短,溪流亦淺.後又就[[濁水溪]]象鼻山之下開築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數條,灌蔭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濁.現在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為溪矣。 <ref>{{cite web|title=[[臺灣文獻叢刊]]|publisher=[[中央研究院]]|accessdate=2013-08-25}}</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武郡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