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217.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禹谟 的原始碼
←
大禹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大禹谟</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3.baidu.com/-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s=220/sign=0f026995a144ad342abf8085e0a20c08/9825bc315c6034a8c0fe73f9cb134954092376a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4%A7%E7%A6%B9%E8%B0%9F&step_word=&hs=0&pn=6&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818288846%2C2056734140&os=1144230037%2C1070136640&simid=3818288846%2C2056734140&adpicid=0&lpn=0&ln=677&fr=&fmq=167091395513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ss3.baidu.com%2F-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baike%2Fs%3D220%2Fsign%3D0f026995a144ad342abf8085e0a20c08%2F9825bc315c6034a8c0fe73f9cb134954092376ae.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etjoAzdH3F99n8n9d_z%26e3Bip4&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大禹谟 作 者不详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尚书》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别名尚书·大禹谟 |} 《[['''大禹谟''']]》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这篇文章的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缘由;第二部分,舜帝与大禹、伯益讨论政事,赞美帝尧的美德,阐述了各自的治国见解;第三部分,记叙舜禅位于禹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终以德感化苗民。 一说《[[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三王”的古史体系,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d4c6df2d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d.html?_wkts_=1670913783230&bdQuery=%E5%A4%A7%E7%A6%B9%E8%B0%9F 《尚书--大禹谟》注释 ],百度文库 , 2022年04月20日</ref> ==作品原文== 大禹谟 皋陶1矢2厥3谟4,禹成5厥功,帝舜申6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7,敷8于四海,祗9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10,臣克11艰12厥臣,政乃乂13,黎民敏14德。” 帝曰:“俞15!允16若兹17,嘉言罔18攸19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20,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21,帝德广22运23,乃24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25命,奄26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27迪28吉,从逆凶,惟影响29。” 益曰:“吁!戒哉!儆30戒无虞31,罔失法度。罔游于逸32,罔淫33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34惟熙35。罔违道以干36百姓之誉,罔咈37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38;正德、利用、厚生、惟和39。九功40惟叙41,九叙惟歌。戒之用休42,董43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44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45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46,时乃功。” 帝曰:“格47,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48倦于勤49。汝惟不怠,总50朕师51。”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52种53德,德乃降,黎民怀54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55兹在兹,名言56兹在兹,允出57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58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59,以弼五教60。期61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62,时乃功,懋63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64,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65过无大66,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67,宁失不经68;好69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70。”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71,惟乃之休72。” 帝曰:“来,禹!降水73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74假75,惟汝贤。汝惟不矜76,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77,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78乃丕79绩,天之历数80在汝躬81,汝终陟82元83后84。人心惟危,道心85惟微86,惟精87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88?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89兴戎90,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91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92志,昆93命于元龟94。朕志先定,询谋佥95同,鬼神其依,龟筮96协从,卜不习97吉。”禹拜稽首,固辞98。 帝曰:“毋!惟汝谐99。” 正月朔100旦,受命于神宗101,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102弗率103,汝徂104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105有众,咸听朕命。蠢106兹有苗,昏迷107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108,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109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11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111,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112,于[[父母]],负罪引慝113。祗114载115见瞽叟116,夔夔117斋118栗119,瞽亦允若。至諴120感神,矧121兹有苗。” 禹拜昌122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123敷124文德,舞干125羽126于两阶,七旬有苗格127。 1.皋(gāo)陶(yáo):偃姓,舜帝之臣,掌管刑狱。 2.矢:陈述。 3.厥(jué):其。 4.谟(mó):计谋。 5.成:陈述。 6.申:重视。 7.文命:大禹的名字。 8.敷:治理。 9.祗(zhī):恭敬。 10.后:君主。 11.克:能够。 12.艰:看得很艰难。 13.乂(yì):治理。 14.敏:勤勉。 15.俞:副词,表肯定。 16.允:的确。 17.兹:这。 18.罔:无,不要。 19.攸(yōu):所。 20.无告:无处求告的人,指鳏寡孤独者。 21.都:叹词,表赞美。 22.广:大。 23.运:远。 24.乃:语助词。 25.眷:顾念。 26.奄:尽。 27.惠:顺。 28.迪:道。 29.影响:影随形,响应声。 30.儆(jǐng):戒备。 31.虞:预料。 32.逸:放纵。 33.淫:过分。 34.志:念虑。 35.熙:广。 36.干:求。 37.咈(fú):违反。 38.修:治理。 39.和:宣扬。 40.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六府三事合称九功。 41.叙:次序。 42.休:美德。 43.董:监督。 44.俾(bǐ):使。 45.天:万物。 46.赖:利。 47.格:来,呼唤之语。 48.耄(mào)期:八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颐。这里指年迈。 49.勤:辛苦。 50.总:总领。 51.师:众人。 52.迈:勤勉。 53.种:树立。 54.怀:归附。 55.释:通“怿”,喜悦。 56.名言:称颂。 57.出:推行。 58.干:冒犯。 59.五刑:指墨、劓、荆、宫、大辟五种刑罚。 60.五教: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61.期:当,合。 62.中:中正,公平。 63.懋(mào):鼓励。 64.愆(qiān):过失。 65.宥(yòu):宽恕。 66.无大:不论多大。 67.不辜:无罪。 68.不经:不守正道。 69.好:爱惜。 70.有司:官吏。古代每个官位都各司专职,因此称有司。 71.风动:风吹草动,比喻各方响应。 72.休:美德。 73.降水:洪水。 74.满:盈满。 75.假:虚假,夸大。 76.矜:夸耀,自以为贤。 77.伐:夸耀,自夸有功。 78.嘉:赞美。 79.丕:大。 80.历数:历运之数,指帝王相承的次序。 81.躬:自身。 82.陟(zhì):升登。 83.元:大。 84.后:君王。 85.道心:合于道义的思想。 86.微:不显露。 87.精:专诚。 88.戴:拥戴。 89.出好:说出善言。 90.兴戎:引起战争。 91.枚卜:逐次占卜。古代用占卜的方法选官,对被选的人逐一占卜,吉者入选。 92.蔽:断定。 93.昆:后。 94.元龟:大龟。 95.佥:都。 96.龟筮(shì):龟甲和蓍草,二者都是古代占卜的工具。 97.习:重复。 98.固辞:坚决推辞。 99.谐:适合。 100.朔:阴历的每月初一。 101.神宗:尧帝的宗庙。“神”在此表尊敬。 102.有苗:指三苗,古代的一个部族。“有”是名词词头,无意义。 103.率:遵循。 104.徂:往。 105.济济:众多的样子。 106.蠢:骚动。 107.昏迷:昏暗迷惑。 108.咎:灾祸。 109.赞:见。 110.届:到。 111.历山:指舜帝当初种田之处。 112.旻天:天空。 113.慝(tè):邪恶。 114.祗:恭敬。 115.载:侍奉。 116.瞽叟(gǔ sǒu):舜的父亲。 117.夔夔(kuí kuí):恐惧的样子。 118.斋:庄敬。 119.栗:战栗。 120.諴:诚信。 121.矧:何况。 122.昌:美。 123.诞:大、广。 124.敷:施行。 125.干:盾牌。 126.羽:用羽毛做的舞具。 127.格:到,这里指归顺。 ==白话译文== 皋陶陈述他的谋略。大禹陈述他的功绩,舜帝对他们的言论很重视。史官记录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写作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查考往古旧事,可知大禹名叫文命,他治理四海,恭敬地秉承尧舜二帝的[[教导]]。大禹说:“君王把当好君王看成难事,臣子把当好臣子看得也不容易,政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了,众人也会勤勉地执行德教了。” 舜说:“对!这样善言无所隐匿,朝廷外没有被遗弃的贤人,万国之民就安宁了。政事同众人[[研究]],舍弃私见,依从众人,不虐待无告的人,不放弃困穷的事。只有帝尧能够这样。” 伯益说:“尧德广远,这样圣明,这样神妙,这样英武,这样华美;于是上天顾念,他尽有四海之内,而做天下的君主。” 禹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 伯益说:“啊!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误,不要放弃法度,不要优游于逸豫,不要放恣于安乐。任用贤人不要怀疑,罢去邪人不要犹豫。可疑之谋不要实行,各种思虑应广阔。不要违背治道获得百姓的称赞,不要违背百姓顺从自己的私心。对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忽,四方各民族的首领就会来朝见天子了。” 禹说:“啊!帝要深念呀!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六种[[生活]]资料:水、火、金、木、土、谷,应当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利民的事应当配合,这九件事应当理顺,九事理顺了应当歌颂。又用休庆规劝人民,用威罚监督人民,用九歌勉励人民,人民就可以顺从而政事就不会败坏了。”舜说:“对!水土平治,万物成长,六府三事真实办好,是万世永利的功勋。” 舜说:“您来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岁老耄被勤劳的事务所苦。您当努力不怠,总统我的众民。” 禹说:“我的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归。皋陶勤勉树立德政,德惠能下施于民,众民怀念他。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舜说:“皋陶!臣民没干犯政事,是因为您作士官,能明五刑以辅助五常之教,合于治道。施刑是为了达到无刑,人民合于中道。这是您的功劳,做得真好啊!” 皋陶说:“帝德无失误。简约治民,宽缓御众;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施及后代;宽宥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问罪多小;罪可疑时从轻,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肯自己陷于不常的罪。帝爱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帝舜说:“使我依从人民的愿望来治理,象风一样鼓动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 帝舜说:“来,禹!洪水警戒我们的时候,实现政教的信诺,完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贤;能勤劳于国,能节俭于家,不自满自大,只有你贤。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功,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人心险恶,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主吗?可畏的不是人民吗?众人除非大君,他们拥护什么?君主除非众人,没有跟他守国的人。要恭敬啊!慎重对待你的大位,敬行人民可愿的事。如果四海[[人民]]困穷,天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虽然口能说好说坏,但是我的话不再改变了。” 禹说:“请逐个卜问有功的大臣,然后听从吉卜吧!” 帝舜说:“禹!官占的办法,先定志向,而后告于大龟。我的志向先已定了,询问的意见都相同,鬼神依顺,龟筮协合,况且卜筮的办法不须重复出现吉兆。” 禹跪拜叩首,再辞。帝舜说:“不要这样!只有你适合啊!” 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接受帝舜的任命,象帝舜受命之时那样统率着百官。 帝舜说:“嗟,禹!这些苗民不依教命,你前去征讨他们!” 禹于是会合诸侯,告戒众人说:“众位军士,都听从我的命令!蠢动的苗民,昏迷不敬,侮慢常法,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常德;贤人在野,小人在位。人民抛弃他们不予保护,上天也降罪于他。所以我率领你们众士,奉行帝舜的命令,讨伐苗民之罪。你们应当[[同心同力]],就能有功。”经过三十天,苗民还是不服。 伯益拜见禹,说:“只有修德能感动上天,那是没有远而不至的。盈满招损,谦虚受益,这是自然规律。帝舜先前到历山去耕田的时候,天天向上天号泣,向父母号泣,自己负罪引咎;恭敬行事去见瞽瞍,诚惶诚恐尊敬战栗。瞽瞍也信任顺从了他。至诚感通了神明,何况这些苗民呢?”禹拜谢伯益的嘉言,说:“对!” 还师回去后,帝舜便大施文教,又在两阶之间拿着干盾和羽翳跳着文舞。经过七十天,苗民不讨自来了。 ==创作背景== 《[[大禹谟]]》的创作有多种说法: 大禹,姒姓,史称夏禹、戎禹。相传他是上古夏后氏族部落的首领。禹继承父亲鲧未竟的治水事业,历经十三年,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平水患。这篇文章就是为记录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谋划政务而创作的。《[[虞书]]》中,为了补充《[[尧典]]》《[[舜典]]》所缺少的君臣之间的嘉言善政,而成《[[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其中,因为禹治水的功劳最高,所以《[[大禹谟]]》列于三篇之首。 《[[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三王”的古史体系,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宋代儒学又从舜对禹的训示中撷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为“虞廷十六字”,作为舜受自尧并传于禹的“三圣传授心法”。这十六字成为维系古帝道统的精神核心,而《[[大禹谟]]》正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史料。 根据清代学者的考证,《[[大禹谟]]》这篇文章,属于《[[伪古文尚书]]》,作伪者乃三国魏时的学者王肃。其中某些语句是从其他先秦典籍中摘取后经过改饰拼缀而成的。 《[[大禹谟]]》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舜、禹、皋陶、伯益开会交流政治见解,近似于今人常说的理论务虚会。其时,禹已处于摄政地位,但舜仍位居天子之尊。皋陶则是大法官。 他们三人的讨论由禹开始,以舜对禹的赞赏而告终。禹发言三次,其政见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伦理方面,无论君臣,都要尽职尽责;在政治原则方面,要顺道而行,除恶扬善;在政治事务方面,要做好各种事务。前两点务虚,后一点务实,虚实结合,建构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施政纲领。这个纲领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汇人到历代[[中国]]政治信条中了,譬如恪尽职守、正身以德、厚生养民,等等。相对于禹的正面立论,伯益的两次发言各有特色:第一次发言主要在于颂扬尧的美德,为舜和禹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政治榜样;第二次发言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政之禁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父亲是皋陶,伯益在舜、禹主导的政治体系中,享有比较特殊的话语权。这也许是他可以在舜、禹面前放言高论的原因。这个原因,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舜与禹之间的对话,他可以参与并自由发言。至于舜的两次发言,都是对禹的认同,体现了长者的宽容与[[鼓励]],至于他的个人观点,则不甚突出,主要是野无遗贤、舍己从众、救济贫苦,等等。 《[[大禹谟]]》叙述的第二件事,是讨论舜、禹之间的帝位禅让问题,参与讨论的也是三人,除了舜、禹之外,还有伯益的父亲皋陶。这次会议,不再“务虚”,而是一场实质性的政治决断,再现了舜、禹之间的禅让过程。此情此景,仿佛尧、舜之间禅让过程的再现。 《[[大禹谟]]》记载的第三件事,是舜让禹去征讨苗民,理由是苗民不大驯服。禹带领各路诸侯,经过三十天的征伐,苗民还是不服。苗民的理由是:尚未晓之以理,便胁之以兵,这属于以力服人,当然不服。正在僵持之际,皋陶的儿子伯益出面劝说禹:“施德可以感动上天,无论多么偏远的人都会受到感召。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之常道。遥想舜帝当年,面对父之恶,他常常向上天号泣,向父亲号泣,克己自责,不责于人。他总是恭敬地对待父亲,终于感化了父亲。只要怀着一颗至诚之心,神明都可以感动,何况这些苗民呢。” 禹认为伯益说得对,于是班师还朝。撤兵之后,舜大兴文德之教,并编出象征文德的舞蹈。果然,过了七十天,苗民主动前来朝拜。 这件事有些蹊跷。其一,苗民之君已成邪恶的象征,上天已经为他定了罪,禹的讨伐属于代天而罚。但是,义正词严的“天罚”,却是征而不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僵持不下,只好收兵。这就说明,奉上天讨伐、奉舜帝讨伐的正当性依据是有疑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兵就是对“天降之罪”“代天而罚”的否定。其二,通过武力不能征服苗民,在自家门前跳上70天“文舞”就让苗民心悦诚服,似乎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要说施文德之教,这本来就是舜的拿手好戏。舜之为君,本来就是以德正身,以德治国。换言之,注重文德之教,乃是舜的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任何时候都没有间断。 对于这一点,苗民想必是清楚的。但苗民并没有因此而归顺。苗民为什么[[长期]]抗命、军事征伐也不服,待人家编排“文舞”之后就服了。如果苗民在此时此刻的归顺确有其事,那么,在施文德之教与跳文教之舞以外,一定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只是这些原因,不甚清楚而已。 总结《[[大禹谟]]》记载的三件事,可以发现,舜、禹交替时期的朝政,很能是“三驾马车”的状态:舜是资深的政治领袖,禹是候补的政治领袖,但皋陶、伯益家族同样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记录这些言行的人,有可能就是皋陶、伯益势力集团中的人。否则,《[[大禹谟]]》中的人物,就不会如此安排了。 当然,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假定《[[大禹谟]]》与《[[尧典]]》《[[舜典]]》一样,都出自虞舜时代的史官。如果它真是后人伪造的,虽然上文的主要结论依然可以成立,但就不能说记录这些言行的人,就是皋陶、伯益势力集团中的人了。 ==名家点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戍国《[[尚书]]》:“虽然全篇皆伪,但是我们不应轻视本文的[[思想]]意义。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而‘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与‘满招损,谦受益’这几句可以肯定为[[至理名言]]。”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i0643fsszla|480|270|qq}} <center>《大禹颂》预告片</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
返回「
大禹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