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75.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耳狐 的原始碼
←
大耳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大耳狐</big> ''' |- | [[File:大耳狐346.jpg|缩略图|居中|大耳狐 <br> [https://www.itsfun.com.tw/%E8%80%B3%E5%BB%93%E7%8B%90/wiki-1369395-3986275 原圖鏈接] ]]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大耳狐</br> 拉丁学名:Otocyon megalotis</br> 别称:蝠耳狐、好望角狐</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br> 纲:哺乳纲</br> 亚纲:真兽亚纲</br> 目:食肉目</br> 亚目:裂脚亚目</br> 科:犬科</br> 亚科:狐亚科</br> 属:大耳狐属</br> 种:大耳狐</br> 亚种:2亚种</br> 命名人及年代:Desmarest,1822年</br> 英文名:Bat-eared fox</br> |} '''大耳狐'''(学名:Otocyon megalotis)有[[蝙蝠]]翅膀一样的耳朵,最长可达14厘米。实际上,其种名“megalotis” 源自希腊词“mega”和“otus”,意即大耳。一双大耳朵在沟通交流、寻找食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皮毛色彩淡黄至深蜜色不等,具体颜色取决于年龄和发现区域。鼻口比其他狐狸大,呈灰黑色,两侧末梢灰白色。高尖齿,可快速高效咀嚼昆虫食物,以助消化。耳廓狐的皮毛一般是浅黄色的,也有白色的,价格比黄的要贵很多,身材比较小巧,眼睛大呈杏核状,内耳呈粉色白绒毛。 整体看起来比较可爱比较萌,经过专业饲养者繁育的性格比较稳定。 <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zh-tw/pet/862vlag.html|title=大耳狐|date=2018-02-06}}</ref>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干旱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偏好短草区域。居住在自建或其他动物留下的洞穴中。洞穴一般存在多个入口和兽窝,以及长达数米的隧道。塞伦盖蒂平原,大耳狐85%的活动发生在夜晚,在南非,它们冬季白天、夏季傍晚出洞活动。塞伦盖蒂平原的研究发现,大耳狐家庭独占的领地范围大致为0.25-1.5平方公里,以尿液标记领土边界。每个家庭包括一对父母和它们的后代,一同觅食休息,相互间常躺卧触碰,互理毛发,彼此嬉戏护助。在南非,大耳狐的家庭领地广泛重叠,很少或根本没有领土标志,有时数百米内聚集2-3个洞穴,种群密度可达10只/平方千米,可能与当地适宜的土壤或植被有关。大耳狐的群居生活有助于多捕获白蚁、增强猎食探测,为后代通过模仿学习什么能吃,以及如何捕食提供机会。幼狐间的玩耍和脱逃行为有相似之处,因为,成年狐的示范行为常显逃避而不是打斗。大耳狐的食谱主要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偶有小型啮齿动物、[[蜥蜴]]、禽蛋、[[雏鸟]]和植物;[[白蚁]]、蜉[[金龟]]占食物来源的80%。地面食草的白蚁会被路过的大耳狐吃掉。它们从这些昆虫的体液中获取大量水分。大耳狐常出现在大型食草动物如角马、斑马和水牛的周围,用一双大耳朵探听甲虫幼虫的动静。一般独自觅食,在昆虫丰富的地方,大耳狐也会大量聚集。实际上,群体觅食比同时同地的单独觅食能捕获更多的白蚁。 ==外形特征== 大耳狐之名源自它们一对巨大的[[耳朵]],耳长114-135毫米,体毛多为棕褐色,喉咙和腹部为灰白色,耳外沿像戴着棕熊样的“面罩”,小腿、爪、尾尖呈黑色,除一对大耳朵之外,其独特的齿列也有别于其他狐类,大耳狐有46-50枚牙齿,多于其他异齿型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其他犬类不超过两颗上臼齿和三颗下臼齿,大耳狐至少有三颗上[[臼齿]]和四颗下臼齿,下颌有一大块阶梯状的二腹肌突出,便于快速咀嚼昆虫。成年狐头体长46-66厘米,体重3.0-5.3公斤。四肢较短。 ==地理分布== 非洲特有物种,有两个亚群,一种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并延伸至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另一种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安哥拉、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 ==繁殖性状== 单配制动物,每年繁育一次,初生幼兽9天后睁开双眼,17天后走出洞穴,刚出生的幼兽覆盖着稀疏的灰色绒毛,4-5周后,皮毛颜色变化与成体一致。幼兽哺乳期15周,而后跟随父母外出觅食,完全发育成熟需5-6个月。长成后分散交配。雄狐守护、喂食以及和幼狐玩耍的时间甚至超过雌狐。圈养大耳狐寿命为13年零9个月。 ==种群威胁== 天敌有[[豺狼]]和[[老鹰]],日间猎食的猛禽是最大的威胁。<br> 常见的保护区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南非的干旱地区和农场罕有保护场区,在那里,它们偶尔被伤害。局部栖息地的种群数量多寡取决于降雨量、食物供应、孕育期和疾病。<br>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j2WTiSuHk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大耳狐,你的耳朵為什麼那麼大?}}<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耳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