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3.1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豆食心虫 的原始碼
←
大豆食心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大豆食心虫.jpg|thumb|right|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2/e3c179cc2c3440a0a049dcb1449a486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61723129_784014 图片来自搜狐]]] [[大豆食心虫]]是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的一种害虫。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大豆害虫。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东北3省、河北、山东受害较重。[[日本]]、[[朝鲜]]及苏联远东沿海边区也有分布。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中文学名:大豆食心虫 拉丁学名: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 别 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大豆害虫 二名法:Soybean moth,soybean pod borer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小卷蛾科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和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 天 敌:赤眼蜂、胡蜂、小茧蜂、白僵菌等 ==形态特征== ===卵=== 扁椭圆形,长约0.5毫米,橘黄色。 ===幼虫=== 体长8~10毫米,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 ===蛹=== 长约6毫米,红褐色。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成虫=== 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ref>[http://ahxdny.org/news_info.asp?nid=4393 大豆食心虫] </ref>。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生活习性== 大豆食心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成虫出土后由越冬场所逐渐飞往豆田,成虫飞翔力不强。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荚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早期出现的成虫以雄虫为多,后期则多为雌虫,盛期性比大致为1:1。成虫有趋光性,黑光灯下可大量诱到成虫。成虫产卵时间多在黄昏。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绝大多数的卵产在豆荚上,少数卵产于叶柄、侧枝及主茎上。以3~5厘米的豆荚上产卵最多,2厘米以下的很少产卵;幼嫩绿荚上产卵较多,老黄荚上较少。一般豆荚上产卵1~3粒不等。 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个别可达24小时以上。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喜中温高湿,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均不利于成虫产卵。冬季低温会造成大量死亡。土壤的相对湿度为10%~30%时,有利于化蛹和羽化,低于10%时有不良影响,低于5%则不能羽化。 大豆食心虫喜欢在多毛的品种上产卵,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大豆荚皮的木质化隔离层厚的品种对大豆食心虫幼虫钻蛀不利。 ==分布== 国外分布于昍本、朝鲜和苏联远东地区。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冮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或自洽区。 ==为害特征== 食性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参。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在中国北部发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于化蛹和成虫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发生规律== 河南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7月下旬开始破茧化蛹,7月底至8月初化蛹盛期,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底至9月初进入孵化盛期,幼虫在豆荚内为害20~30d老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成虫产卵于大豆嫩荚上,每荚1粒。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结成细长形薄白丝网,在其中咬食荚皮穿孔进入荚内为害。大豆收割前后,老熟幼虫在豆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成虫羽化和幼虫脱荚入土。少雨干旱对其发生不利。大豆连作受害重,轮作发生轻。低洼地比平地、岗地发生重,旱年尤为明显 [2] 。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种抗虫品种。品种与大豆食心虫为害关系密切,要选种光荚大豆品种,木质化程度高的品种等。 合理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豆田翻耕,尤其是秋季翻耕,增加越冬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 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率较高。可以在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15亩)释放30~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 撒施菌制剂。将白僵菌洒入田间或垄台上,增加对幼虫的寄生率,减少幼虫化蛹率。 ===药剂防治=== ====敌敌畏熏蒸==== 在成虫盛发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用高梁秆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长,吸足药液制成药棒,亩播40~50棒熏蒸成虫,注意敌敌畏对高梁有药害。 ====喷粉==== 用20%倍硫磷粉剂,可用2%杀螟松粉剂,或用1.5%甲基1605粉剂,或用3%混灭威粉剂,亩用1.5~2千克。 ====喷雾==== 使用药剂根据情况,选择剂量兑水喷雾。不仅能毒杀成虫而且能杀死一部分卵合同初孵幼虫;幼虫入荚盛世期之前,再喷一次,还能杀死大部分入荚的幼虫。 大豆卷叶螟的发生 大豆卷叶螟为华北和东北地区大豆的重要害虫。幼虫将叶片卷成筒状,尤以大豆开化结荚盛期危害。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大豆食心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