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97.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头状骨 的原始碼
←
头状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头状骨</big> ''' |- | [[File:94cad1c8a786c9179a46add0c53d70cf3ac75796.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4cad1c8a786c9179a46add0c53d70cf3ac75796?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5%A4%B4%E7%8A%B6%E9%AA%A8/17009766/0/94cad1c8a786c9179a46add0c53d70cf3ac75796?fr=lemma&ct=single#aid=0&pic=94cad1c8a786c9179a46add0c53d70cf3ac75796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头状骨:位于[[腕骨]]中央,是最坚强的一个。手受打击时,外力可经头状骨的头部传导至桡骨头。头状骨的头部呈球形膨大,和月骨相关节,下面被二条微嵴分成三个关节面,分别与第2、3、4[[掌骨]]底相关节。 2、腕骨:位于手腕部,由8块小骨组成,排列成两排,近侧排自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除豌豆骨外,均参与桡腕关节的组成。远侧排自桡侧向尺侧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均参与腕掌关节的组成。所有[[腕骨]]并非排列在一个冠状平面上,而是构成一个掌侧面凹陷的纵行浅沟,即腕骨沟。沟的尺、桡侧各有一隆起,分别为腕尺侧隆起和腕桡侧隆起,前者由豌豆骨和钩骨钩构成,后者由手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构成。腕横韧带横跨于[[腕骨]]沟的尺、[[桡侧]]隆起上,形成腕管,有9条屈指长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 3、[[腕骨]]间背侧韧带:系腕关节内近侧列腕骨间的韧带之一。此韧带有二条,分别连结[[舟骨]]与月骨及月骨与[[三角骨]]之间。腕关节损伤时可伤及此韧带。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头状骨 *外文名:capitate bone *科:室:骨科 ==解剖结构== [[腕骨]]共8块,排成二列,每列4块。近侧列从拇指侧起为手舟骨(scaphoid bone),月骨(lunate bone),三角骨(traquetral bone)和豌豆骨(pisiform bone)。远侧列从拇指侧起为大多角骨(trapezium bone),[[小多角骨]](trapezoid bone),头状骨(capitate bone)和钩骨(hamate bone)。 8块腕骨并不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内外侧缘较为向前突出,构成一个腕骨沟(carpal groove)。 在人跌倒手处于外展位的[[手掌]]着地时,可因为舟骨直接对着桡骨产生舟骨骨折。 构成腕部的8块小骨的统称。它们排列两侧,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各腕骨之间都以关节形式互相连结。近侧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共同形成关节面,与桡骨下端构成桡腕关节。 头状骨呈球形膨大,是腕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腕骨的远侧列钩骨与小多角骨之间。上面与月骨相接,下面与第2、3、4掌骨底相接,内侧与[[钩骨]]相接,外侧与舟骨和小多角骨相接。 与腕骨相关的[[疾病]]及其临床治疗: 腕部骨关节损伤: (一)[[舟骨]]骨折 1、概述舟骨骨折在[[腕骨]]骨折中最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如近侧骨折段坏死、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腕关节炎。 2、分类有以下5种分类方式: (1)新鲜与陈旧性骨折损伤时间不足4周为[[新鲜骨折]],超过4周但不足6个月为陈旧性骨折。 (2)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无移位或侧方移位小于1mm为稳定[[骨折]],侧方移位超过1mm的骨折、舟月角大于60°或头月角大于15°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 (3)水平斜形骨折、横形[[骨折]]、竖直斜形骨折、[[撕脱骨折]]和粉碎骨折。水平斜形骨折的骨折面与关节纵轴垂直,剪力小,易愈合。横形骨折断面与舟骨纵轴垂直,愈合时间较长,竖直斜形[[骨折]]断面与关节纵轴平行;剪力大,不易[[愈合]]。 (4)Herbert分类:A型——稳定急性骨折:A1粗隆骨折,A2腰部不全骨折;B型——不稳定急性[[骨折]]:B1远端斜形骨折,B2腰部完全骨折,B3近端骨折,B4腕部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移位;C型——延迟愈合;D型——骨不连:D1[[纤维]]性愈合,D2假关节。 3、临床表现和诊断多见于青年人,[[伸腕]]位跌倒所致。腕关节桡侧疼痛,[[鼻烟]]窝变浅,舟骨结节或[[鼻烟]]窝处压痛。X线平片可投照正、侧、斜及舟骨位。必要时CT检查。临床高度怀疑而影像学检查阴性时,先按骨折处理,管形石膏固定,2周后复查CT。 4、治疗 (1)新鲜稳定骨折拇人字管形石膏固定。远侧缘位于[[拇掌]]指关节远侧,手指掌指关节近侧,近侧缘可位于肘下方或肘上,拇指对掌位,腕关节中立位或伴轻度桡偏。 (2)新鲜不稳定骨折首选闭合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无效,则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方法包括:克氏针固定、AO空心钉固定或Herbert钉固定。 (二)月骨脱位与月骨周围脱位月骨脱位与月骨周围脱位是外力使腕部韧带断裂的结果,大部分是在腕骨间旋后状态下受到极度的[[伸展]]、尺偏损伤所致。Mayfield将这种[[损伤]]分为四期,称为进行性[[月骨]]周围不稳。 Ⅰ期舟月骨间韧带及桡舟掌侧韧带损伤,造成舟骨移位,舟[[月骨]]分离。 Ⅱ期头月关节的[[腕骨]]间关节囊损坏,使头状骨向背侧移位。 Ⅲ期月[[三角骨]]韧带损坏或三角骨撕[[脱骨]]折,导致月骨周围脱位。 Ⅳ期背侧桡腕韧带损伤导致月骨向掌侧脱位,而其他腕骨仍与桡骨保持在同一轴线上。 1、月骨周围脱位多为背侧脱位,为月骨周围进行性不[[稳定]]Ⅲ期表现(包括经舟骨、经[[三角骨]],经头状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其中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发生于舟骨[[骨折]]之后,是背伸、[[桡偏]]暴力作用的延续)。 1)临床表现和诊断 (1)腕关节有明确的背伸外伤史。 (2)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范围较广泛,[[运动]]受限,握力下降。 (3)X线正位片可见腕骨弧形中断,头状骨与月骨,桡骨与舟骨影像重叠区加大,腕中关节间隙消失,舟月间隙变宽。月骨周围的腕骨及桡尺骨远端可有骨折。侧位片可见月骨与桡骨保持在一条轴线上,其他腕骨向背侧或掌侧移位,舟骨掌屈,纵轴与桡骨纵轴几乎垂直。 2)治疗首先要[[矫正]]脱位,恢复桡骨远端、月骨与周围腕骨间正常[[解剖]]关系。然后矫正骨折移位,舟[[月骨]]或月三角骨分离。单纯闭合复位外固定,常不能达到满意效果。闭合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舟骨的位置是衡量复位的标志。舟月角大于80°,舟月间隙大于3mm,表示仍有舟骨旋转半脱位,远期效果不佳。若闭合复位满意,可经皮穿入克氏针固定舟[[头骨]]、舟[[月骨]]及舟骨远近骨折段。舟月骨间通常用两枚克氏针,以防月骨旋转。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8周后拔针,开始功能[[锻炼]]。闭合复位不满意时,需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通常采用背侧“S”形切口。必要时作掌背侧联合切口。将掌背侧[[韧带]]同时修复。克氏针固定舟头、舟月及头月骨。 2、月骨脱位分为掌侧脱位和背侧脱位两种。掌侧脱位最多见。为[[月骨]]周围不稳定Ⅳ期表现。 1)临床表现和诊断 (1)关节[[疼痛]],肿块、压痛范围大、运动受限,握力下降。手指呈半屈曲状,系脱位的月骨顶屈曲肌腱所致。[[腕掌]]侧可触及皮下隆起。当正中神经受压时,可出现手指感觉异常。 (2)X线正位片可见月骨轮廓由梯形变为[[三角形]]。侧位片上头状骨与桡骨保持在一轴线上,[[月骨突]]向掌侧,头状骨[[脱离]]月骨远侧的凹面。 2)[[治疗]]治疗原则同月骨周围脱位,而正中[[神经]]嵌压,肌腱断裂也是手术指征。多用掌侧切口,克氏针内固定,修复关节囊及韧带。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8周后,开始功能锻炼。<ref>[http://www.medbaike.com/doc-view-4377.html 头状骨”],医学百科,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头状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