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70.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奠邊府戰役 的原始碼
←
奠邊府戰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奠邊府戰役<br>Bataille de Diên Biên Phu</p> |- |<center><img src="https://www.histoire-pour-tous.fr/images/articles/dossiers/grandes-batailles/dienbienphu.jpe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www.histoire-pour-tous.fr/images/articles/dossiers/grandes-batailles/dienbienphu.jpeg 圖片來源 histoire-pour-tous] <br> '''名稱''' 奠邊府戰役 '''日期''' 1954年3月13日- 5月7日 '''地點''' 越南奠邊府市 '''參戰國家''' [[法蘭西聯盟]]、[[法國]] \ [[越南]]、[[中國]]、[[蘇聯]]、[[東德]] '''結果''' 越盟獲勝</small> |} </div> '''奠邊府戰役'''(法語:Bataille de Diên Biên Phu;越南語: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ref>[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ntity/m01gjd0?hl=zh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Google 艺术与文化]</ref>中法國與越南間最後一場戰役,該戰役發生於1954年。作戰一方為武元甲手下的越盟軍隊,另一方為法國空降兵及法國外籍兵團。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團支援越方。戰役發生於越南北部足以扭轉戰局的戰略重地奠邊府村附近(奠邊府村距離寮國僅16公里,法國為阻越盟自此進軍寮國,故派重兵於此)。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軍及越盟游擊隊以數倍於法軍的兵力對奠邊府進攻,越方投入四個步兵師和一個工兵師的部隊。法軍則採取「添油戰術」,不斷向奠邊府戰場空投傘兵,前後共達1.6萬人,以補充戰場上損失。由於越軍以中國援助的大量高射機槍和高射炮構成空中防禦網,造成法軍空投部隊損失慘重。此役越軍大勝,擊斃法軍2,293人,俘虜10,998人,法國兩位少將砲兵司令及傘兵司令先後飲彈自盡。法軍砲兵司令夏爾·皮羅輕敵,宣稱敵人不可能帶著那麼多大砲穿越叢林,最終兵敗自殺。至此結束法國對越南自1884年中法戰爭以來70年的殖民統治。擊毀各型號飛機62架,繳獲重砲30門。5月7日,奠邊府法軍司令卡斯特里率部投降,並從此退出亞洲戰場。 其中一名法軍非洲士兵是日後成為中非皇帝的[[卜卡薩]],他在參與這場戰役中獲獎及生還。 ==背景== [[納瓦爾將軍]]上任後,制定了一個消滅越盟武裝、永久鞏固印度支那半島殖民地的戰略規劃。當時越盟避實就虛,不斷襲擊法國在寮國的據點。納瓦爾決定在被越盟控制的奠邊府,用空降部隊建立一個據點,派遣約1萬多部隊駐守,並迅速修築牢固的工事。 納瓦爾將軍總結那商戰役經驗後認為,越軍缺乏重裝備,對有強大火力和嚴密保護的工事據點不計損失,盲目進攻。法方相信今後可以用類似的戰術做誘餌,大量消耗越盟實力,為將來徹底摧毀越盟武裝力量,在越南牢固建立殖民地打下基礎。 奠邊府位於越南西北越、寮邊境旁,坐落在越盟向[[寮國]]派遣部隊和後期補給必經之路,是四面環山一個盆地。四周為高山峻嶺和密集森林,交通極為不便。法方預料到越方必然集中兵力進行圍攻,同時認為,越方後勤基地位於400公里外的諒山,部隊無法短時間內攜帶大量的重武器設備,越方進攻時,法方擁有空軍和機械化部隊部署的重砲,並且配合空軍轟炸掩護,認為在牢固的工事下不會失守,在危機時,還可以利用飛機和寮國方向的機械化裝備增兵和提供後勤。這樣不但解除了越方對寮國方向威脅,而且越方圍攻結果會像那商戰役那樣燈蛾撲火,消耗大量兵力,有利於隨後掃蕩剷除全部越盟力量,長久鞏固法國在越南統治基礎。 納瓦爾任命勒內·科尼少將為東京灣部隊司令。負責從河內的基地指揮奠邊府築壘活動。兩人任命克里斯汀·德·卡斯特里上校為奠邊府守備軍司令。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點半,第6殖民傘兵營和第1傘兵團的第2營共1827人空降到奠邊府,和當地毫無準備的越盟兩個連守軍交火。中午殖民傘兵部隊第1營加上2個75毫米炮兵連,1個迫擊炮連和1個外科醫療小隊空降著陸參加戰鬥。下午4點,越方110人死亡,四名傷病被俘,被迫撤退。法軍11人死亡,52人受傷。 次日,包括一輛推土機在內的重型裝備空投到位,工兵們開始修復主要的簡易機場,修建堡壘。奠邊府谷地由若干個小村莊組成,地勢平坦,只有幾處小山包,楠雲河從谷地中流過。法軍以前佔領該地時,曾修建了兩個簡易機場,較長的跑道為1.6萬碼,靠近奠邊府;另一個比較小的機場位於奠邊府以南3英里處。 隨後法軍根據地形建立一個防禦體系,由8個據點構成。每個據點由數個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撐點構成。北邊是孤立的加布里埃爾據點,由[[阿爾及利亞]]第5步兵團駐守。其東南面是比阿特麗斯據點,由外籍軍團第13半旅的第3營駐守。由主要機場周圍的工事構成的於蓋特據點,由外籍軍團第2團第1營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隊駐守。於蓋特據點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瑪麗據點,由越南傣族人駐守。在安妮·瑪麗據點以南是克洛迪娜據點,由外籍軍團第13半旅的第1營駐守。楠雲河以東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亞娜據點,分別由阿爾及利亞第3步兵團第3營和第4摩洛哥步兵團駐守。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貝爾據點。這一處境危險的據點由下列部隊堅守:外籍軍團第3團第3營、阿爾及利亞步兵第4團第2營、一支法國人指揮的摩洛哥部隊、一個105毫米炮兵連和一支坦克部隊。戰地司令部和野戰醫院位於[[克洛迪娜]]據點正北的地下掩蔽部里。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機動部隊也集中在此。 奠邊府谷地之後的3個月中,法軍多次出擊,騷擾敵人和破壞敵運輸線,使用各種武器對敵縱深實施猛烈襲擊。並派遣游擊隊潛入敵後,12月初,派出一支部隊協助萊州的泰國守備部隊撤離。由於法軍在叢林地帶兵力和戰術上均不佔優勢,上述戰鬥收穫甚微,同時,[[奠邊府]]逐漸被越盟包圍。陸地後勤線被切斷,法軍只能靠空軍補給和增援。 在越盟指揮一方,當[[武元甲]]和韋國清等越、中兩方將領收到法軍進佔奠邊府的消息後,都非常興奮,認為法軍孤軍深入表明他們嚴重低估了越軍已經變化的實力,這給越方在獨立戰爭中一個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極好機會。越盟方面剛剛擁有的重砲和防空武器,剛好可以使用中方在國共內戰和朝鮮戰爭發展的攻堅戰術,趁機在奠邊府包圍並且全殲大量法軍有生力量,進而奪取上寮。 1953年11月21日至24日,越盟和中方軍事顧問一起召開師級以上幹部的軍事會議,中方顧問茹夫一日記寫到:「要解決了作戰方向和作戰方案(方向:西北和平原;方案:攻堅和運動戰)。會議中和友方個別交談了出發前的一些準備和中寮作戰方案問題。會議期間敵情變化:奠邊府敵突然空降4個營,其意圖尚不能真正判明」。會議決定是利用法軍立足未穩,集中四個主力步兵師共4萬多人,長途奔襲,於1954年1月初,將法軍包圍在奠邊府。集中兵力火力,於1月下旬從多個方向插入法軍防禦中心,分散法軍的抗擊力量,中心開花,外施壓力,殲滅法軍。 1953年12月,第312師與第316師完成合圍奠邊府。武元甲、韋國清來到前線,對偵查情報分析後發現法軍已構築防禦體系堅固完整,用強大的火力做好了戰鬥準備。而越軍重炮團被山地阻塞,缺乏重武器和大規模攻堅戰經驗,若此時越軍倉促投入戰鬥,勢必遭受重大損失且極可能失敗。武元甲採納中國軍事顧問的建議,推遲進攻奠邊府的時間,認真進行戰前準備,將戰術從「速戰速決」改為「穩紮穩打」:先將法軍死死圍困,爭取時間將重炮拉入奠邊府周圍陣地;越軍先頭部隊則實施塹壕作業,將戰壕挖抵法軍前沿。 此後3個月,大批越軍官兵進入中國接受攻堅訓練,並且接收了中國提供的數百門火炮、彈藥。越軍運輸重武器和後勤補給的能力遠遠超過法軍的估計。越南軍民飽受殖民壓迫之苦,士氣高漲,越盟組織能力強大,動員了大量民工在高山峻嶺中修建了崎嶇的山路,巧妙地利用各種偽裝躲過了法軍飛機的不斷地偵查和轟炸,1954年3月初,越方炮兵第351師(其中包括中國援助裝備的榴彈炮與火箭炮)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趕到前線,此時越方重砲數量已經超過了法軍兩倍。而且佔領了奠邊府周圍有利地形,修築了隱蔽工事,不僅可以直線射擊法軍部分工事,而且可以在工事裡躲過法軍反擊砲火。另外,根據韋國清、梅嘉生的要求,在廣西邊境,為越軍運送彈藥的卡車日夜不絕;在雲南南部,由中國援助的大批糧食集中起來,運往與萊州、奠邊府最近的金平縣境內囤積。路途比法軍預料的要短很多。越方在險峻地區修建山路後,又組織大量民工不斷提供彈藥和糧補給,儘管法軍一直不斷地轟炸補給線,但是越方利用夜間行進,白天遇到轟炸則躲在掩體和各種偽裝下,運輸線一直暢通無阻,這在其後戰役裡起到決定性作用。 為了分散法軍的注意力,越軍主力三○八師於2月間實施了上寮戰役,攻入寮國東北部,掃除了那裡的法軍,解除了奠邊府越軍的後顧之憂。第325師西進寮國。三○八師於3月初回師奠邊府。1954年3月,預計的4個主力師全部就位:炮兵第351師與步兵第308、第312、第316師。 戰役開始前法軍低估敵人,對兵力、軍火、後期、戰術的準備都不足,事先準備的增援、後勤補給能力也嚴重不足。法軍奠邊府砲兵司令夏爾·皮羅對上司保證在如此地理環境下,對方最多只能有極少數重砲,而法軍火力可以輕易壓制對方,並且還拒絕上司為他增加火砲裝備。在被越軍包圍後,法方指揮部也一直相信以現有兵力,奠邊府陣地可以像那商戰役那樣,成為大量消耗敵方的誘餌。法方預計可以用飛機偵查、轟炸隨時壓制越方任何攻擊,配合地面部隊最後消滅對方,卻完全沒有預料到越方已經擁有中方提供的防空設備,使得空中優勢大打折扣。 ==戰局== 越軍先後攻佔北區法軍[[加布里埃爾]]、[[比阿特麗斯]]、[[安妮瑪麗]]三個據點,隨後並激烈爭奪多米尼克和埃利亞娜據點。 當越盟軍經過幾個月運輸後,重武器全部搬到了前線。越方還同時建築了坑道,把重砲用隱蔽的方式部署在奠邊府周邊高山前工事內,周圍還部署了防空高射砲。這樣越軍可直射或者吊射法軍陣地,而法重砲和飛機則很難擊中越砲兵陣地。 於此同時越軍還挖築地道戰,一點一點挖接近法方陣地。據中方顧問回憶,在戰役開始前越方一開始極不情願用此費工費力的戰術,認為得不償失。中方竭力勸說下才勉強去做。在頭幾天進展順利後,越軍發現這種戰術有效避免了對方火力大規模殺傷,此後就一直主動採取這種戰術。 越方原計劃在3月12日從各個方向發動襲擊,在其他方向佯攻牽制,而頭一天同時攻占北部相對孤立加布里埃爾(越方稱為獨立山高地)和比阿特麗斯據點(越方稱為興蘭高地),中方顧問茹夫一經過幾天實地偵察後,建議越方臨時修改計劃,進攻推遲一天,並且第一天火砲和兵力集中攻打興蘭高地(比阿特麗斯據點)。如果越軍佔領興蘭高地能夠扼制至關重要的第14號公路,意味著奠邊府法軍機場將完全暴露越軍的炮火之下,與外界的連接也就此中斷。越方採納。 3月13日17時10分 ,越軍集中20門76.2毫米榴彈炮、20門122毫米榴彈炮、80門105毫米榴彈炮及上百門迫擊炮,發動炮火準備,猛烈而準確的炮火出乎法軍預料。興蘭高地的營指揮所立刻被炮彈命中,營長保羅-貝戈(法語:Paul Pegot)少校當場死亡,幾分鐘後,北部防區總指揮儒勒·戈謝亦被炸死。陣地的法軍陷入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狀態。在炮火掩護下,越軍以5倍於法軍的兵力從法軍陣地附近的壕溝躍出,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興蘭高地。越軍用爆破筒炸開鐵絲網,一波一波的越軍士兵奮不顧身地突入了陣地與殘餘的法軍短兵相接。 經兩個小時激戰後,陣地上法國軍官非死既傷,到了21時30分,法軍電台發出了最後一份電報。23時30分,越軍第312師師長向武元甲報告已經佔領興蘭高地,殲滅法軍600餘人,另有百餘人逃散;西方資料稱越軍有600人死亡,1,200人受傷。 納瓦爾戰後寫道:「在中國顧問影響下,越盟採用了與正規砲戰大為不同的戰術。大砲被拆卸成為零件,在封頂堡壘中重新組裝好後,從堡壘的射擊孔直線射擊。這種大砲和高射砲的射擊戰術,只有在越盟部署的龐大的螞蟻洞裡才有可能實現,完全出乎我們砲兵的意料」。當日,曾誇下海口的法軍砲兵司令[[夏爾·皮羅]]發現自己無法壓制越軍炮火,羞愧難當,走回工事後用手榴彈自盡。法軍悄悄埋葬並隱瞞消息,以防士氣瓦解。 納瓦爾下令14日清晨從奠邊府空運1個傘兵營,準備冒雨反擊,奪回興蘭高地,但是遭到了越南人民軍的猛烈炮火攔截,反擊行動被迫終止。 14日凌晨短暫停火了5個小時後,越軍開始再次攻擊法軍據點。機場跑道因前天16時遭到轟炸而停止使用,使得法軍只能空投補給。當天夜裡17時。繼猛烈地炮火之後,越軍開始對北部阿爾及利亞營守備的加布里埃爾發動進攻。308師的兩個團於20時左右集中火力猛烈攻擊。次日凌晨4時,一枚炮彈擊中營指揮部,營長及多數軍官都受重傷。 [[克里斯汀·德·卡斯特里上校]]下令發起反攻以奪回加布里埃爾,然而,皮埃爾·朗格萊上校派遣了前一天剛剛空投到戰場、尚且筋疲力竭的越南第五傘兵營執行此任務。儘管一度突進至加布里埃爾,但是大多數反擊皆被越軍阻截,法軍損失慘重。16日8時,阿爾及利亞營放棄堅守並開始撤退。法軍於加布里埃爾損失了約1000人,而越軍損失在1000至2000之間 東北部的安妮瑪麗據點由越南傣軍駐守。由於幾周以來,武元甲一直向其散布顛覆思想,宣稱此戰爭和傣人無關,再加上比阿特麗斯與加布里埃爾先後失守,使得傣軍士氣低落。3月17日早,傣軍趁著霧氣籠罩叛逃,法軍及剩餘少數傣軍被迫撤離。 ==結局== 5月8日戰役以法軍投降、越方全面勝利結束。近1.6萬駐越法軍和援軍被成編制殲滅。 戰役雙方均大量傷亡,尤其是是越方。據估計,越盟軍隊在此次圍攻戰中傷亡人數高達2.3萬人,其中死亡8000人。兵力較弱的法軍防禦部隊(其中外籍軍團的7個營占總人數的半數以上)也損失慘重,傷亡約9千人,其中陣亡2千餘人,另外約7千人在5月8日被作為俘虜押走。其中只有3千多人最終活下來並被遣返回國。雖然法軍傷亡人數相對低於越方,但是這對於離本土萬里之外殖民地薄弱的軍力是致命的打擊。 這次戰役對對結束法國殖民統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導致抗法戰爭以越方勝利告終。法國殖民地軍隊被消耗了十分之一以上,並且用盡了在越南的戰略資源。越軍大規模攻入了紅河三角洲地區。 在奠邊府戰役結束後緊接進行的日內瓦談判中,在國際調停下,[[法國]]承認印度支那殖民地國家獨立,承諾最終退出越南,同意暫時越南以緯度17度劃分為兩部,北越歸越共政府管理,法軍退到南越維護其扶植的保大皇帝政權。定於兩年內,越南舉行選舉,實現統一。 法國隨後把南越勢力範圍交給美國統治。由此引發了長達二十年[[越南戰爭]](越方稱為抗美戰爭,西方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而南北越直到1976年才得以統一。 奠邊府戰爭開創了一個弱小貧窮地區人民戰勝強大、擁有現代武器的殖民統治者的先例,勝利給越南人民軍增添的自信心,對擁有先進武器的世界強國不再恐懼。 奠邊府戰役的結果造成法國國內人民對征服殖民地產生了厭戰情緒。同時也鼓舞了法國在非洲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決心,動搖了法國的殖民統治,最終迫使法國放棄北非殖民統治,贏得獨立。 在當代[[越南]],奠邊府戰役作為越南人民軍最經典的戰役加以紀念。戰役總指揮武元甲也成為越南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更被譽為「奠邊府之虎」。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奠邊府戰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