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43.1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奧地利聯邦鐵路 的原始碼
←
奧地利聯邦鐵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奧地利聯邦鐵路'''<br><img src="https://i1.wp.com/1.bp.blogspot.com/-RfLkX9sSDi0/XyUK_Xv-7rI/AAAAAAAKehQ/XOvvQ8ohisgYSS4czNhC6UHPpSz7BzOewCLcBGAsYHQ/s1600/IMG_20200209_102915.jpeg?ssl=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1435mm.info/2020/08/rj530-railjet-klagenfurt-vienna.html 圖片來自1435mm]</small> |} '''奥地利联邦铁路'''('''Ö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简称ÖBB),是一家覆盖[[奥地利]]全境,並兼管[[列支敦士登]]铁路、[[德國]]的[[臥鋪列車]]的[[国铁|国家]][[铁路公司]]。 奥地利联邦铁路原名为联邦铁路奥地利,是皇家奥地利国家铁路的继承者。在1938年-1945年的[[德奧合併]]期间,其铁路系统曾被纳入[[德意志国铁路]]。 目前奥地利联邦铁路的重大建設包括扩建[[维也纳中央车站]](已完工),兴建[[科拉尔姆铁路]]、[[赛梅林铁路]]隧道以及连接[[意大利]]的[[布雷纳铁路]]隧道。 ==历史== 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內萊塔尼亞]]于1882年开始将境内铁路网络逐步[[国有化]],并成立了奥地利皇家帝国国营铁路。1918年11月初奥匈帝国解体后,奥地利皇家帝国国营铁路得以保留。但相关领土的铁路网络及[[铁路车辆|机车车辆]]则分别落入了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奥地利]]、[[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以及[[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索查河]]、[[伊斯特拉半島]]、[[波尔扎诺自治省|南蒂罗尔]]等地区和[[罗马尼亚]]及其吞并的[[布科維納]]地区所有。 奥地利的国营铁路随后被重新命名为德意志奥地利国家铁路,1919年11月21日又改为奥地利国家铁路,而自1920年11月10日奥地利联邦宪法生效之日起则改称奥地利联邦铁路。它最初为国家交通运输部的组成部分,自1920年11月10日起直属新成立的国家行政机关联邦交通运输部。1923年7月19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了通过修改联邦铁路法律、将奥地利联邦铁路构建成一个独立经济实体的提案<ref>{{de}}[http://alex.onb.ac.at/cgi-content/alex?aid=bgb&datum=1923&page=1430&size=45 Bundesgesetz über die Bildung eines Wirtschaftskörpers „Ö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 BGBl. Nr. 407 / 1923 (= S. 1378 f.)</ref>。这是一个采取[[公法]]的[[法人]]形式,而不是一个[[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联邦政府随即发布了当天通过的监管法规,并废除了在1896年制定的国家铁路管理法规。1912年,奧地利開始鐵路電氣化。 奥铁在[[战间期]]没有使用ÖBB的缩写,因为它已被瑞士的恩辛根-巴尔斯塔尔铁路所占用。奥铁在机车车辆上将公司名称喷涂为联邦铁路奥地利,缩写使用BBÖ。在高[[通胀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大萧条]]期间,奥铁为奥地利[[旅游业]]取得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旅游景点通过铁路连接在[[一战]]前有着显著的竞争优势。奥铁还参加了奥地利在国外进行的旅游推广,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制定列车时刻表。 奥铁在1933年3月4日引发了奥地利[[政体]]走向[[专政]]。在奥地利国民议会讨论如何应对铁路罢工事件时,导致出现了议事规则危机,时任[[奥地利总理]]的[[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藉此发表“自我解散议会”的讲话,以防止国民议会重新召开,并以緊急法令管治國家,逐渐走向[[极权]]。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1945年。1938年10月18日,奥铁在德奧合併后正式被德意志国铁路收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路成为统治者实施侵略政策以及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实施[[恐怖活动]]的工具。 1945年4月,奥地利宣布解放。在与[[盟军]]的战斗期间,大约41%的奥地利铁路网络被摧毁,重建工作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开始。1945年7月20日,奥地利国家铁路管理局开始运营。1947年夏天,ÖBB(瑞士私营铁路公司此时在其从事运输业务的列车中使用SP作为常用缩写,因此ÖBB可被奥地利联邦铁路使用)作为一家由国家管理的[[企业]]重新成立。其[[基础设施]]将推进继续重建及实现[[电气化]]。 铁路中的许多员工像其上级部门交通运输部一样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人居多,它在1966年以前由[[奥地利人民党|保守党]]领导的执政联盟中共同管理。1966年保守党实现单方执政后,于1969年实施了新的联邦铁路法<ref>{{de}}[http://www.ris.bka.gv.at/Dokument.wxe?Abfrage=Bundesnormen&Dokumentnummer=NOR30003359 www.ris.bka.gv.at RIS = Rechtsinformationssystem]</ref>,奥地利联邦铁路被宣布为非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将作为[[联邦政府]]的一个分支进行运营,并仍完全纳入联邦预算。 从20世纪60年代起,铁路运输的经营开始录得巨额亏损。随着奥地利人口的日益增加,[[汽车]]越来越多的成为私人生活中首选的[[交通工具]]。汽车[[驾驶者]]拥有奥地利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协会和奥地利汽车、摩托车和旅游俱乐部两个特殊的利益团体,可在政策的制定中根据自身意愿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中,密集型[[公共交通]]没有合适的发声机构,影响力显著较低。铁路的财政补贴是人为造成的,而非运营不当,这通常被批评为“非必要的赤字”。1992年,奥地利联邦铁路从联邦预算中脱离,并拥有自己的[[法人]]资格(一种由[[股份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混合形式)。奥地利共和国拥有该公司100%的权益。该转型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为满足奥地利即将加入[[欧洲联盟]]而需符合欧盟相关法规的条件,其次是需要缩减公营部门的财政开资,同时提高效率及[[竞争力]]。 2004年,奥地利联邦铁路重新调整了组织形式,组成了一家由奥铁控股股份公司管理附属运营公司的[[康采恩]]。这是奥地利[[国营铁路]]史上首次完全根据[[公司法]]运营的[[私人公司]]。控股公司除了持有[[附属公司]]的权益外,还负责对总公司及集团范围内的战略方向进行统一协调<ref>{{de}}ÖBB-Holding AG: [http://www.oebb.at/holding/de/Aufgaben/index.jsp ''Aufgaben'']</ref>。自2005年1月1日起,奥铁控股股份公司在集团内的附属公司实现自主和独立运作。2012年,联邦政府的一项措施已获得批准,收紧了控股公司与附属公司之间的独立性。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營利機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D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奧地利聯邦鐵路
」頁面